霞河头村

地理位置 位于海阳市东南部
中文名称 霞河头村
姓氏 92%是张姓
耕地面积 为110公顷
目录导航

概况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张胡老从安徽省祁门县张家盖迁入此地建村。因村位于留格庄大河下游,故命名下河头。后来因“霞”字光彩,演变为霞河头村。一说,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因村处霞河之畔,故取名霞河头。 张氏家族后发展为七支,住居在大河南北两岸四个村庄,即霞河头南庄、霞河头南崖村、霞河头北崖村、霞河头后庄。四个自然村一个宗谱,一个祠庙。1956年,南崖、北崖、后庄合并为一个行政村,统称霞河头村。 霞河头村位于海阳市东南部,地处东经121°20′,北纬36°45′。原隶属于大辛家镇,200X年并入留格庄镇。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距市政府驻地18公里。东与港北村、大辛家村为邻,西与八甲村相连,南与南庄接壤,北与小寨子村相交。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2.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110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地瓜、花生、蔬菜、苹果等。 2002年,全村有420户,1196人,均为汉族。全村92%是张姓,另有李、于、姜、孙、董、辛、杨、任、王、严、宋、薛、纪等姓。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霞河头村只有一所小学,两名教师,设1-4年级,30多个学生。1942年,成立海阳县第二区霞河头南崖完全小学(兼中心小学)。1968年又成立霞河头联办初级中学,后改为霞河头学区小学,为霞河头村、南庄、小寨村、港北村、潘格庄5个村唯一的一所小学。 1978-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有37人,其中有7户人家,每户考上2个大学生。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仅80公斤左右,多数人家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5年,全村收入29万元。2000年,全村收入321万元,全村存款573万元。2002年,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163辆、摩托车135辆、联合收割机2台、推土机1台、水泵92台、电泵152台、彩电393台、冰箱144台、电话223部、洗衣机15台。 村庄建设解放前,霞河头三个自然村,除几户地主住的是砖瓦房外,余者全是一把泥的破草房,街道不整,破烂不堪。现在三个自然村房子连成一片,大河上也架起水泥大桥。20世纪末以来,新建房89栋,旧房翻新72栋,修整了河岸、大街,成为农民定期物资交流集市。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 集体福利村里经过多年的发展,至2002年,已建成幼儿园、学校、治疗室、商店、理发店、洗澡池、银行代办点、汽车点、邮政代办点等配套的文教服务设施,大大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9年,张作学在南庄加入中国共产党。继之,张作学在霞河头村发展6名党员。1940年建立了霞河头第一个党小组,后建立党支部,张作学任村党支部书记。1941年3月9日,张作学不幸被捕,同年6月5日,被敌人杀害于城里,其他党员调到外地参加革命斗争。1945年,霞河头党组织重新恢复起来,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张作学、张盛顺、张字询、张海顺、张盛法、张庆治、孙智喜。2002年,全村有党员65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留格庄解放后,本村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先后任村长、大队长、管委主任、村委主任的有李明启、张本成、张芹希、张海顺、张炳林、薛少文、张书本、张学臣、于正文、宋福胜、张言兴、张玉平、张庆治。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