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牡丹,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其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它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观赏牡丹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1000多个品种。花开时节,渐危种。观赏牡丹星散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和河南西部。由于根皮入药,长期遭受过度采挖,资源不断被破坏,又因天然繁殖力弱,分布区逐渐缩小,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海拔下限(米) 1100,海拔上限(米) 2800。
观赏牡丹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间;根肉质,粗而长,中心木质化,长度一般在0.5~0.8米,极少数根长度可达2米;根皮和根肉的色泽因品种而异;枝干直立而脆,圆形,为从根茎处丛生数枝而成灌木状,当年生枝光滑、草木,黄褐色,常开裂而剥落;叶互生,叶片通常为三回三出复叶,枝上部常为单叶,小叶片有披针、卵圆、椭圆等形状,顶生小叶常为2~3裂,叶上面深绿色或黄绿色,下为灰绿色,光滑或有毛;总叶柄长8~20厘米,表面有凹槽;花单生于当年枝顶,两性,花大色艳,形美多姿,花程式为:♂*K5C∞G2~5 :1:2~5,花径10~30厘米;花的颜色有白、黄、粉、红、紫红、紫、墨紫(黑)、雪青(粉蓝)、绿、复色十大色;雄雌蕊常有瓣化现象,花瓣自然增多和雄、雌蕊瓣化的程度与品种、栽培环境条件、生长年限等有关;正常花的雄蕊多数,结籽力强,种籽成熟度也高,雌蕊瓣化严重的花,结籽少而不实或不结籽,完全花雄蕊离生,心皮一般5枚,少有8枚,各有瓶状子房一室,边缘胎座,多数胚珠,骨果五角,每一果角结籽7~13粒,种籽类圆形,成熟时为共黄色,老时变成黑褐色,成熟种子直径0.6~0.9厘米,千粒重约400克。观赏牡丹以它特有的富丽、华贵和丰茂,在中国传统意识中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
根据对新品种选育过程中对花色变化、花型变化以及品种形成等问题的长期观察和研究,“花色”、“花型”、“品种名称”三级分方法,符合牡丹品种演化的实际过程。
花色是牡丹最突出、最容易判别的特征,而且花色比较稳定,所以将花色作为紫斑牡丹品种分类的第一等级。花色分为白、粉、红、紫、黑、蓝、黄和复色共9种类型。其中黑色指深紫色和墨紫色,黄色指淡黄色或浅黄色,蓝色指粉蓝色或粉紫蓝色,复色指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
花型是正确反映品种特点和观赏价值的主要特征,是盘中开花时花朵整体形态特征的综合体现,从单瓣、半重瓣到重瓣,反映了花瓣不断增多和随之发生的外观形态变化。紫斑牡丹花型可分为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托桂型、皇冠型、绣球型。
品种名称是品种分类最低等级和基本单元,代表着具有生产应用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的具体植株,是所有信息的总会,其内容以品种名称第一次合法发表时的描述为准。
牡丹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
牡丹英文名:Subshrubby Peony、Tree Peony
中文别名 :百花王、鹿韭、木芍药、花王、富贵花
在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中,牡丹和芍药是同一个词——---peony 或者 paeony (Paeonia)
甘肃地处中国黄河中上游,东连陕西、宁夏,西承新疆、青海,北及内蒙,南接四川,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处。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多样的气候和独特的景观。在这里,可领略自然之神工、天地之造化。既有崇山峻岭,又有沙漠绿洲;既有皑皑冰川,又有茫茫戈壁;既有黄土高原,又有一望无际的高山牧场。
甘肃是中国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大约在十多万年前,远古人类就在这里生息和繁衍。甘肃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欧亚大陆桥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咽喉,闻名中外的世界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有东方雕塑馆之称的天水麦积山以及沿长城古道遍布的文化古迹酒泉嘉玉关城楼、张掖大佛寺睡佛、刘家峡炳灵寺石窟、夏河拉卜棱寺、平凉道教圣地空峒山等,充分显示了甘肃古老而又产烂的历史多民族文化。甘肃历史上就是一个少数民族居多的地区,主要生活着以汉、回、藏、蒙、维、东乡、裕固族等为主的45个民族,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就了多姿多彩的、风情各异的本民族文化。
虽然各民族风俗不一,但喜爱牡丹花是各民族共同的特点,除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星罗棋布的农家牡丹园外,各色美丽芳香的硕大牡丹花,相竞开放在寺院庙宇,连同那些不同建筑上的雕刻绘画,更增加了人们对牡丹的依赖和崇敬,把牡丹作为希望的寄托,美好幸福的象征,加之喜爱栽植牡丹的人都很长寿,因此人们一旦谈论牡丹、观赏牡丹之时,就会情不自禁的唱牡丹曲调,咏牡丹诗词,写牡丹,画牡丹,修牡丹亭,刻牡丹纹,形成了不同民族风情的牡丹文化,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甘肃中川牡丹研究所位于兰州市北部中川机场旁的中川牡丹园。
中川牡丹研究所主要对紫斑牡丹、芍药、大丽花等甘肃特色花卉的进行品种收集、整理、育种、栽培管理、繁殖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同时进行研究成果的产业化生产示范和技术推广服务。进行的科研项目有“甘肃牡丹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示范”、“甘肃牡丹北移技术研究”、“紫斑牡丹抗寒品种的选育”、“紫斑牡丹籽油提取技术研究”、“紫斑牡丹精油提取技术研究”等。此外,研究所还对农民技术人员开展了专业技术培训工作,对国内外牡丹园的规划设计、建园施工管理进行研究,制定甘肃紫斑牡丹的种苗质量行业标准等工作。
1983年12月,洛阳市人民政府为加大牡丹科学研究力度,成立了洛阳牡丹的专业科研机构——洛阳市牡丹研究所。1984年10月,经国家城建部批准在该所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洛阳牡丹研究中心。2007年11月,“洛阳市牡丹研究所”更名为“洛阳市牡丹研究院”。 洛阳市牡丹研究院长期从事牡丹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研究与利用、牡丹新品种培育、牡丹促成和抑制栽培、牡丹栽培技艺、牡丹病虫害防治、牡丹园艺应用、牡丹文化等基础理论研究和实用开发技术研究工作,是牡丹科研的中坚力量。建有育种室、实验室及组织培养室等。建有实验园和中试基地200余亩,实验园内设有种质资源圃、引种驯化圃、新品种繁育圃等,其中种质资源圃内植有卵叶牡丹、紫斑牡丹、杨山牡丹、稷山牡丹、四川牡丹、紫牡丹、黄牡丹、大花黄牡丹、狭叶牡丹等全部野生种类牡丹及中原、西北、西南、江南四大品种群和国外品种群,栽培牡丹品种1200余个,国内外芍药品种近4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