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堰古镇(5)三道堰古镇 是一座历史上有名的水陆码头和商贸之地,距成都市郫都区城区6公里处。都江堰的两大支流:柏条河、徐堰河纵贯全境。镇因古人在柏条河下游用竹篓截水,做成三道相距很近的堰头,导水灌田而得名,且有一千多年,是座历史悠久的川西古老水乡。古镇还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民国时期就有“川西小少林” 之称。镇内建有供水量高达145万吨的“成都自来水六厂”,是西部地区最大的生活用水厂。
古镇充分利用了得天独厚的水资源,筑成依河而居、傍花随柳的居家环境,形成了“川西民居,水乡特色” 的生态风格。以“亲水性” 为主题的呤诗楼、品茶楼、书画楼、棋牌楼、饮食文化楼、观景楼沿柏条河两岸鳞次栉比。镇内错落有至的青瓦屋顶,高低有序的封火山墙,青石河栏傍河护佑,卵石小道逶迤弯曲,尽显的是传统与现代共生,自然同城市结合,丰富多变的典型川西民居。古镇的青瓦、白墙、小桥、流水、白鹭、垂杨,鸟语花香,景色清幽,是一幅安宁祥和的风情画卷,游客可在生态农业园区采摘蔬菜,置身其中境深意长,令人流连忘返。
今天的三道堰,五十多年前,曾是成都西北面柏条河上一个重要的水码头。柏条河从都江堰起水即通木筏,到唐昌后既通水筏,又通木船。到团结镇的石堤堰分水后,木筏、木船皆可顺毗河通到金堂赵镇;顺府河通到成都。三道堰则是船筏停泊、货物装卸集散之地,地方经济相对繁荣,群众体育文化活动颇具特色,被列为郫都区境内四大场镇之一。
童鞋
三道堰的庄稼汉们挣钱辛苦,妇女挣钱更是不易。上世纪90年代,这里的妇女们成批结伙地操起了生产童鞋的手工活。
早前,三道堰的三编闻名遐迩。棕编的粗犷厚朴,竹编的精巧细致,草编的淡雅柔韧早飘洋过海为世人称道。
殊不知,三编之乡近年来又悄然兴起了童鞋热,正逐日走向高潮。
童鞋,这里也有人称它为儿童小袜,是没有硬底的那种,用膨体纱线钩成。大约在1990年前,这里就流行钩童鞋。虽然历史不长,却也显示出特有的魅力。每逢县城赶场日,北门早市。是娘们的世界,家乡的童鞋营业成交额可达五、六千双,远销重庆、上海、北京、福建和香港等省市地区。
故乡的“三编”有她的风韵,童鞋也是一朵奇葩,故乡人的心灵手巧,造就了一方人的聪慧,铸造了一方的民间手工艺的历史文化。
烧龙灯
烧灯,就是在过完大年的正月十五晚,场镇上组织—支大龙灯队,从场头走到场尾,让街两边的人用火药竹筒燃射出的火花,去喷烧龙灯及耍龙人。三道堰和县内外其它场镇一样,解放后,政府出于对保护群众安全的考虑,制止举行烧灯活动。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双流黄龙溪那边才又开始出现,不称烧灯,叫做火龙表演。不过,那种烧法显然与三道堰过去的烧法大相径庭,—是耍龙人把龙身伸得离自身较远,花儿只向龙身上烧。二是那种龙灯的龙头龙皮用防火布料做的。
端午节与五色丝菱角
端午节, 是三道堰人除春节以外最重视的节日。 每年的这一天, 三道堰人几乎家家都有客人来“走人户”,朝三道堰的端阳会。农历五月初,又正是农闲时候, 大家都有空闲玩耍, 三道堰的端阳节当然就过得热热闹闹的了。
过端午节,离不开吃粽子、赛龙舟、佩戴五色丝菱角这三大习俗。
这里特地说一说过端阳佩戴用五色丝线缠绕的菱角,其中含有意蕴深长的民间习俗文化。
从前三道堰人过端午节,提前几天,孩子们(特别是女孩子们)就要在祖母或母亲的参与和指导下,忙着用斑竹笋的笋壳条制作菱角(形状类似粽子,但很小),再用五色丝线把菱角缠绕起来,有的妇女还要用五颜六色的布制作小猴子、小香包、小猫、小虎等。
戴大肉戴大肉
水煮黄辣丁
水煮黄辣丁
周仔鹅
周仔鹅
古望坊郫县豆瓣
郫县豆瓣
水乡凉粉
水乡凉粉
富 顺 荤 豆 花 冷 锅 鱼(紫云巷16号)
公交
可在金沙车站乘305路、320路达到郫都区客运中心,转乘363路到达三道堰;
可在九里堤公交站乘365路直接到达三道堰。
自驾车
由成都可经沙西线或经老成灌路——郫彭路到达三道堰,时间在30分钟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