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县镇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已有2000多年历史,曾几度设县。为桐柏县旧址。
据《桐柏县志》记载,三国文帝时(公元220——225)分平氏县之义阳乡置义阳县,义阳即在今固县镇。后立义阳郡,辖平氏、义阳等5县,不久废。
晋武帝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复置义阳郡,领平氏、义阳等12县。
南朝梁(公元502——549年)废义阳县置淮安郡,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淮安郡为桐柏县,治所仍在今固县镇。历经近400年后至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桐柏县治移至现今县城。遂称“故县”,后逐渐演化成“固县”。沿用至今。清道光年间在此设守备营。
1927——1945年先后为中共桐柏特支、桐柏农军协会、桐柏农民自卫军总队、桐柏革命委员会和中共桐东(固县)工委驻地。
1947年12月解放,归属信(阳)桐(柏)县,1949年3月信桐县撤消,复归桐柏县。
1956年1月设为中心乡。1958年8月积极响应毛主席“人民公社好”的指示,成立固县镇人民公社。
1983年12月改为乡。1985年11月撤乡建镇至今,是桐柏最早的建制镇之一。
固县镇辖固县、新庄、石头畈、沈楼、黄畈、吴庄、魏岗、大石坡、张畈、柳扒、杨楼、桐安12个行政村,18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20.66平方千米(2017年)。全镇总人口24117人(2017年),其中回民1000余人,南召县、镇平县移民2500多人。[1]
代码 | 城乡分类 | 名称 |
411330103200 | 121 | 固县村委会 |
411330103201 | 220 | 吴庄村委会 |
411330103202 | 220 | 黄畈村委会 |
411330103203 | 220 | 沈楼村委会 |
411330103204 | 220 | 石头畈村委会 |
411330103205 | 220 | 桐安村委会 |
411330103206 | 220 | 北新庄村委会 |
411330103207 | 220 | 杨楼村委会 |
411330103208 | 220 | 柳扒村委会 |
411330103209 | 220 | 魏岗村委会 |
411330103210 | 220 | 大石坡村委会 |
411330103211 | 220 | 张畈村委会 |
411330103500 | 220 | 桐柏牧场 |
参考资料[2] |
代码 | 城乡分类 | 名称 |
411330103200 | 121 | 固县村委会 |
411330103201 | 220 | 吴庄村委会 |
411330103202 | 220 | 黄畈村委会 |
411330103203 | 220 | 沈楼村委会 |
411330103204 | 220 | 石头畈村委会 |
411330103205 | 220 | 桐安村委会 |
411330103206 | 220 | 北新庄村委会 |
411330103207 | 220 | 杨楼村委会 |
411330103208 | 220 | 柳扒村委会 |
411330103209 | 220 | 魏岗村委会 |
411330103210 | 220 | 大石坡村委会 |
411330103211 | 220 | 张畈村委会 |
411330103500 | 220 | 桐柏牧场 |
参考资料[2] |
固县镇位于桐柏县城东25公里处,东经113°38′,北纬32°26′。东邻河南省信阳市,南与湖北省随州市隔淮河相望,西部、北部分别与桐柏县的月河镇、吴城镇、黄岗乡相毗邻。
固县镇地形以浅山丘陵为主,地势西高东低,镇区东部的双凤山祖师顶海拔274米,为镇内最高点。
固县镇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1度。无霜期226天,年降水量为1050毫米。
固县镇内主要河流有两条,淮河自西向东流经南部,是豫鄂两省之界河;五里河自北向南,流经镇区后汇入淮河,为固县镇的“母亲河”。
蓝晶石固县镇也是一个资源大镇,境内藏有钙、大理石、莹石、蓝晶石以及铁、锰等多种矿产。蓝晶石矿:矿体主要分布于该镇大石坡境内,矿石多为透镜状,品位高,埋藏浅,极易开采,现已探明储量约600万吨以上。莹石矿:储量400万吨以上,品位高,质量好,易开采,易精选。石灰石矿,主要分布于大石坡村境内,矿体出露长1.8公里,厚350米。矿石为粒状变晶结构,CuCo3含量在92%以上,最高达96%,探明储量在4000万吨以上。铁(锰)矿,矿石为黑色,或显褐色,为不等粒变晶结构,矿体斜深60米,厚30米,长1000米以上,地质储量估算为150余万吨。另外,还探明有石榴子石矿,云钼矿等矿藏,储量有待进一步探查。[1]
固县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省道66线和省道固淮路穿境而过,改线后的312国道将横穿固县全境。沿省道66线向东28公里与京广铁路和107国道相交于信阳明港站、向西18公里可达桐泌高速,经固淮路向南10公里直通宁西铁路。便利的交通为固县的发展备足了后劲。[1]
固县镇还是一个农业大镇。粮食种植方面,以水稻和小麦为主,种植面积在35000亩左右,产量达124510公斤。经济作物方面,以花生和黄豆为主,尤以花生种植为甚,种植面积在20000亩以上,年产优质花生530万公斤。
林业方面,该镇地处浅山重丘地带,宜林荒山面积大,其中“两松”(马尾松、湿地松)栽植面积达7万余亩,横跨新庄、杨楼等6个行政村,被称为全国第二大森林公园、河南省最大人造林。另外,近几年来,该镇抓住退耕还林的政策机遇,大力发展速生杨20000余亩,木瓜、板栗、油桃等小杂果近万亩,成为林业产业的一大亮点。
畜牧方面,固县镇群众素有养殖家畜家禽的习惯。以散养土柴鸡为主的家禽养殖达6.3万只,年产柴鸡蛋1260万枚。牛年存栏1.5万头,羊存栏2.5万只,生猪存栏2万余头,是农民收入的有益补充。[1]
固县镇历经2000余年的发展,积淀了丰厚的历史和文化。
早在西汉,境内冶铁业十分发达,现境内留有张畈汉代冶铁遗址一处。该遗址位于固县东北部张畈村境内,毛集河与南小河交汇处。遗址略成正方形。面积约94000平方米。1958年大炼钢铁时,曾挖得富矿粉2000砘,地面散有大量炉渣、汉代板瓦,简瓦、盆罐残片及少量六朝时期的瓦片。文化层厚达8米左右。出土文物有锄、锤、刀、锛、砧子、铁块、铁板、三角铁(重达10公斤)及炭,耐火砖等。据考证,该遗址系西汉至六朝时遗址。对我国冶铁技术的发展极具研究价值。1963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火神庙固县镇地处豫、鄂两省交界。历史上地处南北边地,一直是楚地与中原之地的边界。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边陲重镇的特殊性质,至明、清时发展到极致。清康熙时成为桐柏县四大名镇之一。当时湖北等地商人纷纷来此经商,集市内店铺林立。为方便湖北商人,湖北人集资在此建湖北会馆,与之相配套,分别建成了财神庙、火神庙、娘娘庙等庙宇,占地百余亩,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悉数被毁,老街现保留有明代建筑火神庙一座和湖北会馆扁额一个(现保存与桐柏县淮渎庙内)。
火神庙现存于镇老街东南部,是湖北会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正殿三间,东西偏殿各一间。座北朝南,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整个建筑采用九梁十八柱结构,墙柱采用汉白玉雕莲花纹石墩,廊前檐下雕刻有百鸟朝凤花纹,工艺精美,展现了当时精湛的雕刻艺术。该建筑高大宏伟,结构严谨,展现了当时精湛的建筑技术,对研究我国古建筑技术具有极高价值,1987年被桐柏县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固县镇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豫南苏区桐柏首府旧址(位于固县镇黄畈村)所在地。
豫南苏区桐柏首府旧址1927年2月,原在国民革命军中的固县镇黄畈村人黄发顺返回桐柏,成立了中共豫南桐柏(固县)支部。积极宣传革命道理。发动农民群众,开展农民运动。同年五月,成立了中共桐柏特支。黄发顺任支部书记。特支受豫南特委领导。与此同时,在特支的领导下,继续发展党组织,广泛开展农民运动,动员农民加入农民协会。1927年9月8日,在中共桐柏特支的领导下,以固县镇黄畈村为中心的数千名农民在固县东门外的白果树下召开大会,宣布成立桐柏农民协会,下设15个分会,固县人许国堂任主席。同年秋,农民协会各路武装被整编为桐柏农民自卫军总队,共千余人,枪200余支,下设4个大队。黄发顺任总队长,随后,正式宣布成立桐柏革命委员会,机关设在黄畈村,黄发顺任主席,这是桐柏最早的人民政权。桐柏革命委员会,桐柏农民协会和桐柏农民自卫军总队在当时对外统称“光旦会”,共同领导桐柏革命运动。控制了以固县为中心的方圆百里地区的局势。
1928年2月,桐柏革命委员会组织万余农民武装攻打桐柏县城,取得了胜利。成立了南阳地区最早的县组苏维埃。一九九八年,固县黄畈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中共桐柏特支旧址。二00五年十月,桐柏县委、县政府命名固县镇黄畈村为“豫南苏区桐柏首府旧址”。固县镇固县村的千年白果树下也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桐柏农民协会的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