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丹青

笔墨丹青

中文名 笔墨丹青
释义 文章史籍
目录导航

绘画艺术的起源

  集体舞蹈图(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集体舞蹈图(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新石器时代先民用稚拙的线条、简单的色彩和图案,将人物、动物形象或抽象的几何图案描绘在地面上、岩壁上、陶器上,自然、生动、淳朴、粗犷,又不失浪漫。

  战国 人物龙凤图战国 人物龙凤图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汉代帛画充满了珍禽异兽、神仙魔怪,色彩鲜艳,气势宏大,形态飞扬,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

  战国时楚帛画《人物龙凤图》,构图精到,主次分明,墨线细若蚕丝,人物气定神闲,泰然自若,与矫健飞腾的龙凤恰成动静对照。

从顾恺之到吴道子

  魏晋时期,诗人群体的追求也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东晋顾恺之不仅长于丹青,还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顾恺之为裴楷画像,捕捉人物特征,颊上加三笔毛,“觉神明殊胜”;为谢坤画像,注意背景环境对任务的烘托,说:“此子宜置岩壑中。”

  唐代的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推动文化的发展。在诗文、书法、乐舞、雕塑、建筑艺术全面辉煌的氛围中,画家们创制法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吴道子是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

  吴道子改革传统线描,用丰润丰腴、粗细变化的线条,将晕染法的立体效果融入传统线描法,又颇有动感,产生了“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

送子天王图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吴道子

文人意趣

  进入宋代,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山水画也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

 山径春行图 马远山径春行图 马远 北宋的文人山水画,构图气势宏伟,画风阳刚豪放。南宋偏安,描绘的对象变为江南风光,构图不追求对称,墨色恬淡。像马远、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被人称为“马一角”“夏半边”,他们的画作又被称为“残山剩水”。到了元代,南方士人的郁闷心情更通过山水画作抒发出来。

  明清时期的文人画或继承宋代宫廷画风,或沿袭元人山水意趣。在时代变化、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他们的艺术风貌不拘成法。与正统画风形成强烈对比。

  画僧八大山人为明宗室,本名朱耷。明亡之后,他装聋作哑,常常着破帽大袍,拖着露脚跟的鞋,在街上东游西逛。其大写意手法画的花卉,鸟兽,形象洗练,造型夸张,奇特险怪。在他的笔下,鱼、鸟等多是“瞪眼鱼”、“伤心鸟”,表情冷冷逼人,“白眼看青天”神情桀骜不驯。

民间风情

  清明上河图 局部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局部 张择端宋代以后,伴随着商业的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

  在描绘市井生活的作品中,最著名的当属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式构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生活场景。画面分为三个部分:郊外的村野风光、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赶集场面,以及城内的繁华街市。有人称,看了这幅画,“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明清时期,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读物。木刻版画作为其中插图,反映了世俗的审美趣味。百姓喜闻乐见的年画、布贴画、剪纸画,形象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绘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宫廷和民间绘画注重写实;文人画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中国画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等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