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邬其山(1931年)
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
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
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
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
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这首诗是写内山“观察中华,垂二十年”的所得。查看本诗的墨迹,除第一联下面有个冒号外,各句均无标点。可见冒号之后各句,都是内山所见的中华的黑暗面。
有病不求药。是说反动军阀、政客常常佯装生病作为他们政治斗争的手段,这种病当然不用求药的。
无聊才读书。是说反动军阀平时不读书不看报,只有到下台的时候,才佯称“出洋留学”或“闭门读书”,所以说他们要到“无聊”时才读书。
一阔脸就变。是说反动军阀、政客一旦上台,就装腔作势,立即改变了原来的嘴脸。对于军阀政客的善变。他们的不忍旧账,鲁迅有过生动的刻画。他说:“今之名人......他要抹杀旧账,从新做人,比起常人的方法来,迟速真有邮信和电报之别。不怕迂缓一点的,就出一回洋,造一个寺,生一场病,游几天山;要快,则开一次会,年一卷经,演一通说,宣言一下,或者睡一夜觉,做一首诗也可以;要更快,那就自打两个嘴巴,淌几滴眼泪,也照样能够另变一人,和'以前之我'绝无关系。”(《准风月谈-查旧账》)“名人”们就是这样变来变去的。
所砍头渐多。是说反动军阀政客“阔了”以后,血腥的屠杀人民。
忽而又下野。是说反动军阀、政客在狗咬狗中一旦失势,就滚下台去,宣告“下野”。上台下野已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南无阿弥陀。最后一句是念佛声。作者用来讽刺某些军阀、政客一旦下台,就去念佛,假装不再与世相争,其实是等待时机,以图重新出山。如孙传芳失势后,就挂上念珠,并说要皈依佛门;戴季陶不大得意时,也设立佛堂,念经、拜忏、做道场。鲁迅多次予以揭露,他说:“民国以来,有过许多总统和阔官了,下野之后都是面团团的,或赋诗、或看戏、或念佛,吃着不尽”(《准风月谈-外国也有》)。又说:“军人自称佛子,高官忽挂念珠,而佛法就要涅盘一样”(《准风月谈-'滑稽'例解》。还说:“军人下野而念佛,或出洋游历一样,也正是一种缺少不得的国度仪式”(《且介亭杂文末编》)。南无阿弥陀还有双关的意思,它是浙江、上海一带人民口头常说的一句话,有“谢天谢地”的意思军阀、政客下了台,真是额手称庆,谢天谢地。这是一句幽默的反语,所以鲁迅在书写时把这五个字突然写得特别大,而且字体也很别致。它反映了鲁迅对那班军阀、政客的蔑视和讥讽。
1930年3月,传闻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呈文通缉鲁迅,鲁迅曾在内山书店住了一个多月。1931年1月,柔石被捕后,鲁迅又经内山介绍避居日本旅馆花园庄。1932年“一二八”战争爆发,鲁迅避居内山书店及其支店达50天之久。1931年8月,鲁迅举办木刻讲习会,请内山完造之弟内嘉吉讲授木刻技术。1935年内山完成《活中国的姿态》(中译本名为《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鲁迅为之作序。鲁迅平时经常到内山书店“漫谈”,书信也大多从内山书店收转。鲁迅和内山的交往时极为密切的。
许广平曾谈起过鲁迅写这首诗的情况。她说:“在当时,鲁迅先生每天都到内山书店去会晤内山先生欢谈。一天,内山先生感慨地说:'我在上海住了二十年之久,眼看着中国军阀、政客们的行动,和日本的军阀、政客们的行动,真是处处相同;那就是等待时机,一朝身就要职,大权在握时,便对反对他们的人们,尽其杀害的能事。可是到了局势对他们不利的时候,又像一阵风似地销声敛迹,宣告下野,而溜之大吉了。'鲁迅先生听了这番话以后,颇感兴趣,在第二天便根据内山先生的谈话,写成一首诗赠给他。在这首诗里,巧妙地用了'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的警句来讽刺那些干燥无味的政客、军阀,令人感到痛快。”许广平的这段话,不但使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经过,对理解它的思想内容也是十分重要的。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鲁迅是20世纪中国重要的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鲁迅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