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北王墓

名称 济北王墓
目录导航

简介

  汉济北王墓以双乳山汉墓为主,双乳山汉墓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城西南15公里处的双乳山顶部,和洛庄汉墓一样,也是一座诸侯王墓。这座大型墓葬依山为陵,向下凿透岩石形成一个深深的墓穴。1995年10月至1996年7月下旬,由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省文物局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双乳山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双乳山汉墓位于山顶,依山为陵,凿岩成穴。一号墓座南朝北,墓室、墓道均设有二层台,外浅内深,外大内小,呈“甲”字形,墓道总长60米,最深18米,面积840平方米,底部为北高南低的斜坡,墓室总面积607.5平方米,总深度22米。共出土各类随葬品2000余件,主要有铜器、玉器、铁器、漆器、陶器、钱币及家畜家禽等。二号墓形制结构与一号墓基本一致,规模略小。福禄山汉墓位于双乳山汉墓东北约1公里处,山顶东西并列两座墓葬,现存封土高约13米,面积12000平方米。东辛汉墓位于双乳山汉墓西北1公里处的东辛村,现残存封土呈方形,面积约2500平方米。双乳山汉墓规模宏大、形制奇特,是国内罕见的未遭盗掘的汉代王墓,使得文物能够很完整地保留下来。据考古专家分析,这个墓的墓主人是西汉武帝末年时期,西汉济北国最后一代王刘宽。双乳山汉墓是济南市首次发掘的西汉诸侯王墓,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汉济北王墓还包括附近的福禄山汉墓和东辛汉墓。 [1]

文物

  双乳山汉墓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主要有铜器、玉器、漆器、铁器、陶器、金饼、钱币、车马器和家畜家禽等。尤为珍贵的是出土了一个玉覆面。这个玉覆面由额、颐、腮、颊、耳等17块玉片和鼻罩组合而成,共有18件玉器。形状像一个人脸,非常形象,左右对称、上下协调,部位恰当、浑然一体。据悉,玉覆面自西周时期开始出现,经东周至汉代共发现40多副,其中最为形象、完备的要算双乳山汉墓出土的了。在出土玉器中,与玉覆面相联系的还有玉枕、玉璧、玉手握、玉肛塞、玉阴茎套以及玉耳塞、玉鼻塞、口含等。 在双乳山汉墓出土文物中,出土的20枚金饼也格外引人注意。这些金饼总重4262.5克,直径最大的达6.6厘米。这些金饼在我国已经发掘的汉代王陵中数量虽不算最多,但重量却是占第一位的。墓葬出土了铜器、玉器、车马器具等2400余件,规模巨大,整体未遭盗掘,棺椁未经扰乱,位置迹象清晰,为全面、深入了解棺椁制度提供了丰富准确的资料和依据,在我国已发掘的历代岩石墓中也是罕见的。济北王墓的发现,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规模最大的汉王陵双乳山汉墓坐落在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双乳山村,从1995年底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根据史料记载和实地探勘探,专家认为,它的主人是西汉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济北国的最后一代王刘宽,因此它又被称为“济北王墓”。这座墓始建于西汉天汉四年,即公元前97年。令人惊叹的是,两千多年前,工匠们用简陋的工具,在一座坚硬的石头山上挖出了深达22米、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墓室和一条八十多米长的墓道!   在这座墓葬西侧,还有一座王后之墓尚未发掘,两座墓葬占据了东西两座山头,于是被称“双乳山汉墓”。双乳山汉墓在已发掘的汉王陵中规模是最大的,在我国已发掘的历代岩石墓中也是罕见的。墓葬总面积达1447平方米,凿石总量为8800多立方米;墓葬封土、填土总量 近4000立方米,除石块、石子、石渣外,其余纯净的黄土都是从山下挖取运上山来夯筑而成。营建如此规模巨大的陵墓,对济北国来说工程浩大艰巨。这位济北王的葬礼是相当隆重的。从墓葬里出土了铜器、玉器、铁器、漆器、陶器、金饼、车马器具等2400余件。其中以玉覆面和玉枕最为精致,玉覆面由额、颐、腮、颊、颌、耳等部分组成,形象生动,浑然一体;玉枕由9件玉片、3件玉板、2件玉虎头饰和竹板分三层组合而成,结构巧妙,匠心独具。   济北王的后人不断开山取石,给墓葬造成了不小的破坏,但它整体未遭盗掘,底部随葬品、棺椁未经扰乱,位置迹象清晰,为全面、深入了解随葬品的用途、埋葬习俗、棺椁制度提供了丰富准确的资料和依据。

意义

  1997年,任相宏和崔大庸两位考古学者撰文称,西汉时期的马车或偶车已发现了很多,但多经扰乱或过于简单,车体结构不清楚,某些器具的位置也相当混乱,但双乳山汉墓中发现的5辆车子结构清晰,规格不同,为汉代车马的研究提供了准确的资料。玉覆面自西周时期出现,经东周至汉代共发现了四十多副,但最为形象、完备的玉覆面 却从这座墓室里出土了。与玉覆面有联系的玉枕也是汉枕中较复杂的一件。玉覆面、玉枕、玉璧、手握、肛塞、阴茎套等与耳塞、鼻塞等共同组成了一套完备的葬玉。这对于研究汉代及其前后的丧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金饼的数量在已发掘的汉王陵中不算最多,但重量却是第一,并且其上刻画的文字或符号,对研究汉代的经济及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