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庐对

草庐对

作者 诸葛亮
作品名称 《草庐对》
创作年代 东汉末年(公元207至208年)
目录导航

草庐对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 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 管仲、 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 博陵 崔州平、 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 董卓已来, 豪杰并起,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 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 天府之土,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 张鲁在北, 民殷国富而不知 存恤,智能之士思得 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 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 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 荆州之军以向 宛、洛,将军身率 益州之众出于 秦川,百姓孰敢不 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草庐对译文

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友善,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先主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你可以到他那里去拜访,但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统治崩溃,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皇室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人伸张正义,然而智谋浅短、办法很少,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我应当怎么办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 董卓篡权以来,中土各地 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州郡的数不胜数。 曹操与 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 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只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 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 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 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 益州牧 刘璋昏庸懦弱, 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 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 荆州、 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 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 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 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草庐对》历史和社会背景

历史背景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 荆州,投奔 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 新野(今 河南新野县)。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 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司马徽说:“这一带有 卧龙,还有 凤雏(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 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 关羽、 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 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 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 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 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

社会背景

东汉末年,由于东汉王朝的残酷压榨和自然灾害的猛烈袭击,广大的农民家破人亡,颠沛流离,无以为生,被迫铤而走险。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在张角兄弟的领导下,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起义军用黄巾裹头,呼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义军到处,“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川 黄巾起义的浪潮迅速席卷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沉重地打击了东汉豪强地主的反动统治。面临灭顶之灾的东汉王朝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急忙调兵遣将,向农民起义军疯狂反扑;各地的豪强势力也趁此机会招兵买马,加入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行列。

经过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东汉王朝已经是奄奄一息,名存实亡了。而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豪杰并起,跨州联郡者不可胜数。”各地的军阀势力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经过十多年的火拼厮杀,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并州;袁术占据扬州;曹操占据充、豫二州;刘表占据荆州;孙策、孙权占据江东;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唯独刘备没有固定的地盘,率领部队辗转四方,先后依附于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都,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图的有利地位。并先后率军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占领了冀、幽、青、并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举平定南方,一统华夏的趋势。

诸葛亮出身名门氏族,少时就才华横溢,超群出众。史称其“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诸葛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诸葛亮就是在东汉末年的战乱年代出生成长起来的,他亲眼目睹了战乱给百姓造成的家破人亡的痛苦。特别是诸葛亮随同叔父诸葛玄南下过程中,沿途那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凉悲惨景象,更是在年青诸葛亮的心灵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同时也为后来诸葛亮立志消除分裂割据,统一天下奠定了思想基础。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年方十七岁的诸葛亮就开始了独立生活,“躬耕陇亩”于湖北襄阳以西二十里的古隆中。在隆中,诸葛亮度过了十个寒暑春秋。

诸葛亮高卧隆中,“躬耕陇亩”的十年,过的也并非是与那种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生活。在隆中,诸葛亮认真研读史籍,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密切注意当时的政治形势,冷静地观察与分析各个政治集团实力的消长和斗争的成败。并且经常与当地及因避战祸而流亡到荆州的名士司马徽、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纵论时局变换,交换政见,畅谈未来。

他最佩服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管仲和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乐毅,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立志要象管仲、乐毅那样,干一番有益于天下统一的事业。为此,诸葛亮高卧隆中,静观天下风云变幻,等待时机,期遇明主,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宏伟抱负。

怎样才能够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呢?综观其时军阀混战的结果,到赤壁战前,只剩下了曹操、孙权、刘备、刘表、刘璋、公孙度、韩遂、马腾等人。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不投靠已经平定了北方,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或是已“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的孙权,而要为四处奔走,无固定的地盘的刘备出谋划策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虽然 曹操实力最强,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并先后率军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占领了冀、幽、青、并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举平定南方,一统华夏的趋势。但诸葛亮深知,曹操的手下有荀彧、郭嘉等一批贤才谋士,如投其帐下,难以其施展才能。同时东汉王朝虽已名存实亡,但在汉末士人中仍有较大的影响。在许多汉末士人的眼中,曹操名为汉承相实为汉贼。道不同不相为谋,诸葛亮自然不肯为其出谋划策。

2.孙权虽据有江东之地已历三世,但其缺乏统一天下的雄心,而诸葛亮志在结束分裂割据,完成统一大业。况且孙权承继父兄基业,属下早已有张昭、周瑜等一批元老重臣。诸葛亮深知如到孙权之处,同样难以施展其盖世之才。因此,在张昭荐亮于孙权时,诸葛亮不肯留下,人问其故,诸葛亮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3.刘备在当时虽无立足之地而依附于荆州刘表,但自起兵以来,虽屡经挫败,壮心不已,为时人所敬重。就连曹操也认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 刘备)与操耳。”诸葛亮审时度势,认为刘备可以夺取荆州、益州作为立国之基,效法高祖刘邦,成就帝业。同时刘备身边一直缺乏真正的谋略之士,诸葛亮认为自己辅佐刘备,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其抱负。因此,当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欣然应允出山辅佐刘备。

《草庐对》篇名为历史正宗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进诸葛亮集表》中曰:“时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刘备向诸葛亮征询复兴汉室大计,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著名的《草庐对策》。这一段《对策》谈话,陈寿录入了《进诸葛亮集表》和《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遗憾的是这两个集子中有关诸葛亮著作的具体篇目后来散佚了,仅有二十四篇总目,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不过,其它史书仍有记载,没有给历史造成损失。

清代学者张澍在编辑《诸葛忠武侯集》时,根据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志》纪,作了详尽的说明。澍按:陈寿进集表有云,删除重复,以类相从,知二十四篇乃是总目,其诏、表、疏、议、书、教、戒、令、论、记、碑、笺,各从事类相附,不以文体次比也。常璩《华阳志》纪云:《开府作牧》多言用人,则《与杜微书》、《答蒋琬教》、《奘姚伷教》、《称吴济教》等文,宜在《开府作牧》篇;《绝盟好议》、《正议》、《答法正书》、《答惜敕书》等文,宜在《权制》篇;《南征诏》、《南征教》、《荐吕凯表》、《谕谏》等文,宜在《南征》篇;《为后帝伐魏诏》、《出师表》、《祁山表》、《街亭自贬疏》等文,宜在《北出》篇;《草庐对》、《上先帝书》、《上事表》、《与步骘书》、《汉嘉金书》等文,宜在《计算》篇…...

由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初陈寿撰蜀相《诸葛亮集》时,就把刘备三顾草庐时与诸葛亮的对话节录下来,定名为《草庐对》而列二十四篇内的《计算》篇中。我们今天看到的《诸葛亮集》将《草庐对》列为卷首第一篇,就是中华书局编辑部于1960年8月出版时,依据张澍的《诸葛忠武侯集》并尊依陈寿的原著《诸葛亮集》而整理点校的。

此外,《晋书.陈寿传》载的蜀相《诸葛亮集》与《蜀志》之二十四篇相同。

历代史书也都载有《诸葛亮集》,如:《隋志》二十五卷、《唐志》二十四卷、《中兴书目》十四卷,《隋书.经籍志》载“梁有诸葛亮兵法五卷”,《宋史.艺文志》载有“诸葛亮行兵法五卷”,明代王士祺集《武侯全书》二十卷,杨时伟以王书芜累,更撰《诸葛武侯全书》十卷。   清代朱璘辑《诸葛忠武侯集》时,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几乎囊括了后来所保存传说中的诸葛亮作品,并按文体归类,条目更加清晰,其中,将《草庐对》列为《诸葛武侯兵法》卷第一之首篇。康熙戊寅年,古虞朱青岩簒辑的《诸葛丞相》也将《草庐对》列为首篇。   总之,从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时的“泰始十年(公元275年)”起,至今已有1700多年,在《诸葛亮集》中一直以《草庐对》而定名、而问世的。将诸葛亮的《对策》称谓《草庐对》是贴切的、符合史实的,是科学的。

草庐对的战略思想

三国的管理思想,首先值得总结的是战略。 魏、 蜀、 吴三方,在战略思想上各有独到之处。作为继 春秋战国之后中国的第二个历史大动荡时期,纵横捭阖的你争我夺,翻云覆雨的联盟拆解,变化莫测的战略重组,战乱蹂躏下的民生困顿,似乎进入了历史的轮回。与春秋战国不同的是,两汉帝国的参照系和汉代社会形成的独特背景,使三国的战略不同于先秦而有了质的提升。如果说,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乃至社会思想的根基。

那么,汉晋之间的群雄纷争,则孕育了 战略思想的空前进展。此后 中国历史上的战略构思和设计,基本上再未能超出三国的模式和框架。《 三国演义》作为小说的名气,与三国时期的谋略思想发达紧密相关。 满族兴起创建 后金政权时,远离中原,文化不足,就以《三国演义》作为治国打仗的教材,竟然屡获奇效。所谓“少不读《 水浒》,老不读《 三国》”云云,正是民间口碑对它们的定位。今天,由小说回归史实,考察这一时期的战略思想,或许是一件有意思的工作。探讨三国战略对世道人心的影响,挖掘三国战略的文化积淀及其在国人竞争行为中的观念濡染,推究本土战略思想的历史渊源,则可能更有意义。

诸葛亮的管理思想,首先体现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的”草庐对“战略构思上。他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草庐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这一古文名篇,许多人能够倒背如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草庐对”具有典范价值。

诸葛亮为 刘备描绘的战略使命,是顺着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兴复汉室旗号,寄托重建统一王朝的理想;能够看得见的愿景,是“跨有荆益”造成鼎立之势;攻守策略,是利用刘表的见识浅薄和魄力不足,先取“北据汉沔,利尽 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的荆州,占据“用武之国”的地利;再取“ 沃野千里, 天府之土”的益州作为后盾,呼应四战之地的荆州;面对北方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诚不可与争锋”的 曹操,据有 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孙权,内修政理,外结孙权,待机而起,以宛洛为主攻方向,以 秦川为侧翼呼应,进取天下。这一设想如果完全实现,确实可以做到“ 霸业可成, 汉室可兴”。所以,这一构思打动了刘备。

任何战略,都离不开对自身实力和所处情境的分析论证。战略研究中各种模型,不外是提供一个分析框架而已。”草庐对“在事实论证上,对大局的判断是符合实际的。曹操已经成为当时最大的势力而不可主动对抗, 东吴已经有了稳固的基础只能结盟,只有长江中上游的 荆州益州由于 刘表、 刘璋的短见和失策能够为刘备提供可乘之机,这一分析正是”草庐对“能够成立的关键。即便当代人用 SWOT法来套,多数也超不过诸葛亮的水平,这正是”草庐对“的过人之处。但是也要看到,在战略分析层面,”草庐对“在实力和使命的关系上打了马虎眼,埋下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伏笔。而”草庐对“的缺陷,恰恰彰显了 诸葛亮的伟大。

草庐对的历史局限

在《草庐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当时形势后,又为刘备谋划了“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建基立业的宏伟蓝图。应该说,诸葛亮在《草庐对》中的形势分析和提出的战略决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和可行的,但同时也存在着它的困难和局限,这在后来形势的发展中逐渐显现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跨有荆、益”和“外结好孙权”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在《草庐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首先夺取刘表的荆州和刘璋控制的益州为根据地,然后“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伟蓝图。但是,荆州“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有荆州,向南可威慑江南,进而扫荡割据江东之地的孙吴;向北可出兵宛、洛,北定中原。因此争夺荆州,无论是对曹操、刘备、孙权都至关重要。在赤壁战前,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大军,唇亡齿寒,共同的利害关系,使刘备、孙权结成抗曹联盟。赤壁之战曹操战败,退出了对荆州的争夺,而赤壁战后,刘备与孙权荆州争夺的序幕就拉开了。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孙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孙权)遂置南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为争夺荆州地区,吴、蜀不惜兵戎相见。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集团留驻荆州的大将关羽率军攻打曹魏占领下的樊城,水淹曹操派来援助曹仁的于禁所督七军,“羽威震华夏”,曹操甚至“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刘备集团势力的发展,不仅对曹魏集团是一种威胁,对孙吴集团也是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和孙权又暂时结成同盟。孙权趁关羽出兵樊城,后方空虚的时机,命大将吕蒙袭取荆州,斩杀了关羽。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为了夺回荆州,刘备不惜倾巢出动,沿长江而下伐吴。夷陵之战,蜀军大败,刘备的蜀汉再也不能对孙吴构成威胁,这时倒是曹魏对孙吴的威胁更加显现。于是,孙吴向蜀汉“遣使请和”,蜀汉与孙吴又结成了抗曹联盟。由此可见,“跨有荆、益”和“外结好孙权”之间是存在着极大的矛盾,是有一定条件的。

荆州的失去,使得北伐的基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诸葛亮《草庐对》“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的提法,也逐渐了失去了原有的号召力。诸葛亮《草庐对》认为在军事战略上要分两步走:首先利用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的弱点,不失时机地夺取荆、益二州;然后再以荆州、益州为根据地,等待时机成熟,两路出兵,对曹魏实施两面夹击,以达到逐鹿中原,兴复汉室的目的。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形势也正是按照诸葛亮提出战略决策发展的,刘备集团先后夺取了荆、益二州。此时真可谓万事俱备,只欠“天下有变”的东风了。

然而,荆州的失去,使得后来诸葛亮北伐时的条件,已异于《草庐对》中提出的北伐战略条件。失去荆州,使得蜀汉政权处于偏安一隅的窘境,经济实力大大削弱,军事上丧失了“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与“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遥相呼应,两面夹击曹魏的可能。

尽管诸葛亮后来与孙吴重修盟好,解除了可能来自孙吴方面的威胁。同时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在政治上加强治理,整顿吏治,举贤任能,调整了蜀汉集团内部,主要是随刘备入川的荆州集团和原属刘璋的益州集团的关系;经济上则大力奖励耕战,务农植谷;军事上治戎讲武,为北伐作准备。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蜀汉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局面,训练出了一支十余万人的精兵。为了安定蜀汉的后方,解除北伐的后顾之忧。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经过两年的准备,亲率大军南征,“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迅速平定了南中四郡南夷首领的叛乱。同时,又得以征收南中地区出产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物资以给军国之用;并挑选劲卒万人编入蜀军,号曰“飞军”,加强了蜀汉的军事实力。但仅管如此,蜀汉与曹魏、孙吴相比,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还是最弱的。

为了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天下的大业,诸葛亮从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开始,到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病死北伐军中,七年中先后五次兴兵北伐曹魏。以诸葛亮之才,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却功败垂成,收效甚微。客观地讲,北伐的失败,与其北伐时的条件已异于《草庐对》时提出的北伐战略有关,蜀汉和曹魏两国力量过于悬殊,蜀汉以一州之力难以蹈覆雄据九州之地的曹魏,失败是必然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对诸葛亮十分崇敬,他在《蜀相》诗中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深感惋惜。

草庐对另类解读

诸葛亮“三分天下”的言论很合乎刘备的心思。 曹操实力雄厚,自不必说,孙权占据江东天险,也是不可动摇了。这不是只有27岁的诸葛亮能看出来的问题,历经“军阀混战”、年纪将近50岁的政治老手刘备焉能不知?刘备当然想成就为第三方势力,诸葛亮这话是说到他心里去了。   刘备是个无家可归的人。刘备前期一直不顺,徐州被吕布攻取之后,就投奔了曹操,然后又与董承合谋想推翻曹操,结果被曹操发觉,只得逃奔袁绍,曹操灭袁绍后,刘备又投靠荆州的刘表,荆州降曹后,刘备又被曹兵追的逃往夏口,到刘表的儿子刘琦处安身,可谓颠沛流离,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诸葛亮的战略很幼稚。请看:“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说的何其轻松,却并没有实质上的战略战术。“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就更是天真的想象了,刘备是“帝室之胄”老百姓就一定热烈欢迎?就不敢不欢迎?即是这样,又何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黄巾军起义呢?理由站不住脚。而且诸葛亮一直想当官。他“躬耕陇亩”,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对刘备很是吹捧:“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完全不是让刘备在草庐外坐等的姿态了。   刘备急于寻找政治上的出路。刘备为什么三顾茅庐,你说他求贤若渴也对,说他是在寻找政治上的代言人会更恰当。刘备想称雄自不必说,然而天下之大却没有他的立锥之地,被曹操追的惶惶不可终日,只能寄人篱下。他何尝不会有夺荆州取益州的心思?这也是明摆着的事,北方都是曹操控制,东南是孙权,他要想称霸,除了荆益二州也没别的地方可选了。然而他不能做,那样就会落下不仁不义的罪名。这下好了,诸葛亮当了替罪羊,“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是上天的安排,理所应当的事,他们即是这样的不中用,你不去占领替代他们,天下智能之士都会觉得遗憾,刘备焉能不“有意乎”?

刘备自己一直想做皇帝。刘备的口号是兴复汉室,然而曹丕称帝后,刘备便迫不及待的称帝,这能说是“欲信大义于天下”吗?既要为天下讨公道,为汉室讨公道,何以不扶持一个汉室宗亲为帝呢?整天嚷着“汉室倾颓,奸臣窃命”,而刘备自己又什么时候把汉皇帝放在眼里放在心里了呢?其原因恐怕就是他自己想做皇帝罢了。也对,谁愿意编一辈子的草鞋呀。

《草庐对》的延伸

鲁肃的“三分天下大计”

建安五年,鲁肃经 周瑜推荐投靠 东吴。孙权约见鲁肃后与其合榻对饮并对他说:“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鲁肃答:“昔 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 曹操,犹昔 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 黄祖,进伐 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孙权又说:“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甘宁的“二分天下大计”

甘宁脱离黄祖投靠孙权后颇受孙权看重,便向孙权献计:“今汉祚日微,曹操弥憍,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 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三国志·吴书·甘宁传》)。

毛玠版草庐对

玠语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沮授版草庐对

从事沮授说绍曰:“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而北,则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觽,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觽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觽,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

世上本无《隆中对》

《草庐对》篇名本无争议,为历史正宗。后人(清代以后)在整理诸葛亮文集时,开始用隆中对一名代替草庐对,争议就是这样被一些不负责任的人不经意间创造出来的。

草庐对策源于刘备三顾茅庐(南阳诸葛庐)时与诸葛亮对话的内容,既然是在诸葛亮的草庐中形成的对策,本就是草庐对。

“隆中对”在《 三国志》、《晋书》、《蜀志》、《后汉书》和《资治通鉴》等正史中都没有记载,世上本无隆中对一说,只有关于《草庐对》的记载。“隆中对”一名最早见于清代文集《古文喈风》,充其量不过二、三百年,既缺乏可靠的历史依据,又不能反映客观实际,因此,《隆中对》纯粹为后人所加,应尊重历史,还《草庐对》历史地位与真面目。

隆中对的强势兴起

中国教科书错误百出:《 隆中对》应为《 草庐对》

2002 年12 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 语文》课本第六册上,涉及有两篇与 诸葛亮相关的古文,一是《 隆中对》,并对篇名注解为“ 隆中:山名,在现在湖北襄樊”。二是《 出师表》,并对《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 南阳”的“ 南阳”注解为“ 南阳,郡名,在现在 湖北襄阳一带”。此外,该教材彩色插页中的一面上为 岳飞在南阳书写的《 出师表》墨迹,下为襄樊“ 古隆中”石牌坊。对此,社会反响强烈,认为:将刘备与 诸葛亮在“ 南阳”“草庐之中”的对话定名为《 隆中对》及相关注解是不准确的,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作用;将汉代“南阳”注解为“在现在 湖北襄阳一带”更是错误,违背了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彩页中将 岳飞的墨迹与襄樊“ 古隆中”组合在一起,也极易使人产生误解。因为岳飞手书出师表地点在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内, 岳飞在“跋”中写道:“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三国志文类》录此文时题为《诸葛亮对先主问计》,仍未指出问计地点。但这篇著名的对策,在选进今天的中学语文课本时,题目被定为《隆中对》。很多学者认为,给这篇对策加上这样一个题目是不妥当的,将诸葛亮的《对策》称谓《草庐对》是科学的、符合史实的。特别是诸葛亮《前出师表》亦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将《隆中对》改名《草庐对》,两篇文章的对策地点就会统一起来,不致前后矛盾,让人费解。

史实和史料表明:诸葛草庐、躬耕南阳、岳飞手书等与襄阳隆中无任何联系。

风波再起

正当人们对国家颁布的通用教材何以出现如此错误问题而百思不得其解时,2003年7 月18 日的襄樊晚报刊发出了本报记者释喻的文章———《 隆中对“复出”的背后》,该文用五个部分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襄樊方面为使《隆中对》重上 语文教材而五上 北京“做工作”等一系列鲜为人知的内幕。这篇文章刊发后,社会舆论大哗,人们纷纷向国家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等部门进行反映、质疑,并对有关方面搞不正之风,予以揭露和批评。

问题的解决

上述情况的出现,导致了草庐之争再度升温,并使其超出了学术讨论的范畴。2003 年10 月12 日~14 日,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 南阳师范学院和 南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全国“ 诸葛亮与南阳学术研讨会”在南阳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分别来自 北京、 上海、 天津、 陕西、 湖北、 山东、 四川、 河北、 江苏、 甘肃、 湖南及 河南本省的有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共130 余人,代表们在民主、求实、团结的气氛中围绕诸葛亮躬耕地问题、《 草庐对》与《 隆中对》篇目定名、诸葛亮文化现象等学术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与会代表普遍认为,草庐故址是在汉水以北的南阳郡,是南阳的社会环境孕育出了一代智星 诸葛亮。大家也 十分关注教科书的修改问题。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