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弥·桑布扎故居

吞弥·桑布扎故居

中文名 吞弥·桑布扎故居
文物单位 中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气候类型 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吞弥桑布扎博物馆(纪念馆)
目录导航

历史文物

吞弥-桑布扎纪念馆吞弥-桑布扎纪念馆吞弥·桑布扎故居约建于1300多年前的吐蕃松赞干布时代,主要为土木结构二层建筑,面积约为600多平方米。当年吞弥·桑布扎功成回乡后,利用吞巴乡丰富的水利资源,发明了木制的水车来磨制藏香的原料柏木,水车旁堆着磨盘大的橙黄色柏木泥,柏木泥制成砖晾干后,就制成藏香的原料了。而吞巴人也因为有了水车,制出了有名的“尼木藏香”,它与“雪拉藏纸”和“普松木刻雕版”合称为“尼木三绝”。

吞弥·桑布扎故居由于年代久远有多处的壁画和内部设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故居内仅剩几处残缺但极具史料价值的壁画,内部设施所剩不多。以前故居内有三座及屋顶的水转经桶,绘有松赞干布,吞弥·桑布扎,十二因缘图(六道轮回图),21尊度母、观音、藏传佛教中的各大护法神和释迦牟尼以及故居效果图等丰富的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壁画。还有多尊如四手观音像、文殊菩萨像和金刚佛像等珍贵佛像及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等。在故居的东面50多米处,有一座群众自建的纪念吞弥·桑布扎的玛尼拉康,保存着从故居中遗弃的文物,如石刻观音像,金刚佛像和六字真言,还有一座仿造的故居的水转经桶。

人物简介

吞弥·桑布扎吞弥·桑布扎吞弥·桑布扎,藏文的创造者,他是松赞干布的文才忠臣,也是藏族社会早期的语言文字学家和翻译家。公元7世纪,生于雅鲁藏布江南岸的今西藏山南地区的隆子县。吞弥是其家族名称,桑布扎梵语意为“优秀的吐蕃人”。因为藏文的创制,他也是吐蕃“七贤人”之一。他创造的藏文,为整个雪域民族的前途,带来了发展的曙光。松赞干布对于文字的信仰,被吞弥·桑布扎所实现。[1]

文字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重要象征和“脸面”。藏文的创制,延长了藏民族的生命力,文字的存在,使得大家可以看到藏民族的过去,甚至因为文字,人们也能看到藏民族的未来。藏文为藏民族的发展注入了动力。[1]

吞弥·桑布扎作为藏文字的创造者,已经成为了广大藏族人民的崇拜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的主题。[1]

故居修建

20世纪60年代中旬,该故居曾改为办公场所,期间遭受到严重的人为破坏。同时,由于年代久远有多处壁画和内部设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故居内仅剩几处残缺但极具史料价值的壁画,内部设施所剩不多。以前故居内有三座及屋顶的水转经筒,绘有松赞干布、吞弥·桑布扎、十二因缘图,21尊度母、观音以及故居效果图等丰富的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壁画,但这些珍贵遗迹已遭到严重损坏,亟须加以修缮。

2005年,尼木县人民政府立项修建吞弥·桑布扎纪念馆,并对故居内的壁画和摆设进行修复和收集。

故乡景观

吞巴乡吞达村的田园吞巴乡吞达村的田园吞弥·桑布扎的故乡是文化之乡、工艺之乡。这里的雪拉藏纸和普松雕版与尼木藏香并称三绝。尼木是吞弥·桑布扎的故乡。

吞达村位于尼木县吞巴乡,一湾河水缓缓流淌,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开满河畔,村庄内绿树成荫,藏式农家小院错落林立,勾勒出吞达村如画的田园美景。

除去美丽怡人的自然景观,吞达村的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这里有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居、全国首座藏文字主题博物馆、藏香、藏纸、藏雕刻等8项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吞巴庄园等优秀的旅游资源,还有手工藏香的制作工艺。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美景,还可以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千年以后,吞巴乡吞达村的乡亲们还沿用着千年前的工艺制做藏香。

吞巴景区藏香工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吞弥·桑布扎故居已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吞巴国家级森林公园已获批成立,吞巴河谷藏香原产地旅游景区项目也已启动,这些项目的实施对吞巴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该景区以吞弥·桑布扎故居和后人为纪念其功绩而修建的玛尼拉康为核心景点,另外还有藏香水磨长廊、藏香制作流程、当地民俗风情等景点。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