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龙山寺

艋舺龙山寺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景点级别 国家二级古迹
中文名称 艋舺龙山寺
目录导航

艋舺龙山寺

        万华昔称 艋舺,是 台北开发最早的地方,其中该区的 龙山寺更是闻名中外。龙山寺现列为二级古蹟,经历了多次的修缮,可说是一座清代、日据与 光复后三段时期综合表现寺庙艺术。龙山寺始建于清 乾隆三年(1738年),供奉 观世音菩萨,是属晋江、南安、惠安三邑籍居民,从晋江 安海乡龙山寺分灵来台者,此寺为艋舺地区之信仰、自治与自卫中心,举凡议事、诉讼、调解等均假神灵公断。昔日三邑商人之公会“泉郊”,即以此为会所。

       龙山寺历经嘉庆与同治年间几次大修,今寺係大正九年(1920年)改建,由泉州名匠王益顺设计建造,前殿八角藻井,钟鼓楼轿式屋顶及正殿圆形藻井皆精美绝伦。改筑时由地方贤达倡捐,住持福智和尚率先捐银,他将毕生积蓄捐出,令人为之感动。今寺内尚可见其塑像。再如艋舺凋刻家黄土水亦有一尊释迦立像保存在大殿之中,皆为龙山寺富有历史价值之文物。二次大战时正殿遭毁,光复后重建正殿,现石柱仍可见一九五五年之落款。综观此寺建筑施工严谨,凋刻精密而考究,石材多用泉州百石与青石,其豪华壮丽,为全市各寺庙之冠。

       万华是台北市开发最早的地方,而台北第一名刹─龙山寺,就是当地居民信仰、活动、集会和指挥的中心。据说以前有一个人把佩带的观音菩萨香火,遗挂在一棵大榕树上,到了夜晚竟然发出光芒。更奇怪的是有求必应,非常灵验。所以信徒就在那个地方建立龙山寺,从西元一七三八年(清乾隆三年)开始,到1740年落成。二百多年来,龙山寺经过多次的修建,整个结构是完整“回”字形,在传统的寺庙建筑中,是一种非常尊贵的佈局。在广场上,可注意地板石材,其中切割较不整齐的部分,已有古老的历史。

       前台湾海峡又叫“黑水沟”,风浪很大,移民都用石板来压稳船舱,以能安全渡海来台,而这些石板,后来也就用来舖设龙山寺前的部分广场。再来,就可从前殿开始欣赏。首先,可以看到殿前有1918年所製台湾独一无二的铜铸龙柱,屋簷下的木凋、彩绘,也都非常生动。尤其用来支撑屋顶的“网目斗拱”,是台湾寺庙的首次创作。另外,大门左边的石凋窗上,凋有精彩的三国演义故事;右面则有一个八角竹节窗,上刻竹干,是“竹报平安”的意思。由于正门只有节庆祭典时才打开,所以平时都从庙宇左边的门进入,右边的门出来。进到庙裡,可看到很多善男信女虔诚祭拜、诵经唸文。出了前殿,在天井上有一个香炉,香炉上“憨番抬庙角”的有趣凋塑。天井两旁还有钟楼和鼓楼,早上敲钟、晚上击鼓,来作为诵经、法会的提醒。

       从石阶上正殿,正殿四面有一道走廊,廊上的壁面、石柱都有精巧的石凋作品,值得仔细观赏。进了正殿,可以看到主神──观世音菩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龙山寺正殿曾被炮火击中,殿堂全毁,但此神像却丝毫无损,所以让信徒更加敬拜。来到后殿和左、右翼殿,会看到很多的神佛,有人说“龙山寺是众神的聚会所”,就是说庙内供奉神佛非常多,号称主、附神的有一百多尊,这裡 可注意后殿殿前的一对人物石柱,造形生动,和一般寺庙以“龙”为题材的石柱不同。此外,左、右殿入口外侧的壁面,有“红毛番吹法螺”的石凋,也和香炉上“憨番抬庙角”有相同的趣味性。龙山寺不仅典藏许多艺术珍品,而且一年中有多次节庆,都非常热闹,不妨前来开开眼界。 

交通资讯

一、捷运:可搭乘板南线捷运于 龙山寺站下车,步行5分钟可达。
二、公车:
公车路线:   
1、龙山寺11,201,205,229,231(正线),231(副),233,234,234(副),242,264,310(副),310(区间),38(区间),49,527,62,624,628,701,701(副),702,702(副),703,703(副),705,705(区间),蓝28
2、捷运龙山寺站-201,231(正线),231(副),233,234,234(副),245(正线),245( 青山线),245(副线),263,264,30,310,38,38(区间),651,701,701(副),702,702(副),703,703(副),705,705(区间),和平干线,蓝28,蓝3
3、 万华车站-201,205,62,667,蓝29,蓝3
4、万华-11,229,233,234,234(副),265,310(副),310(区间),628,907
5、 桂林路-18,201,234,234(副),265,30,38,38(区间),49,527,705,705(区间),蓝28 
三、火车:万华火车站(往北步行8分钟即达)。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