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
斑点叉尾鮰(3)斑点叉尾鮰最初由拉菲尼克(Rafinesque)于1818年首先描述并命名为Silurus punctatus。此名称由后来的工人更改为有效学名Ictalurus punctatus。属名Ictalurus来源于希腊语“ichtys”(意为鱼)和“ailouros”(意为猫)。种名punctatus源自希腊语“punctatus”,译为小斑点,指的是该鱼侧面的黑斑。[3]
形态特征
斑点叉尾鮰(2)斑点叉尾鮰属大型鱼类,最大个体可达20千克以上,体型较长,前部较宽肥,后部较细长,头部较长,头长为全长的19.6-24.6%。口亚端位,头部上下颚具深灰色触须4对,长短各异,以口角须最长,鼻须最短、眼较小,侧中位,鳃孔较大,鳃膜不连颊部。体表光滑,侧线完全,体两侧及背部淡灰色或淡茶青色,腹部乳白色或银白色,幼鱼体之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黑色斑点,成色的斑点则逐渐变得不明显或消失。斑点叉尾鲴具有背鳍1个,基底短,鳍棘1根,其后缘呈锯齿状,鳍条6-7根;胸鳍有1根锯齿状硬棘和8-9根鳍条;腹鳍于腹位,鳍条8-9根;臀鳍基部较长,鳍条24-29根;尾鳍分叉深;背鳍后有一脂鳍。
生活习性
行为习性
斑点叉尾鮰(3)斑点叉尾鮰属底层鱼类。幼鱼阶段活动较弱,喜集群在池水边缘摄食、活动,随着鱼体的长大,游泳能力增强,逐渐转向水体中下层活动。冬天主要在水体底层活动,而且活动能力明显降低。
食物习性
斑点叉尾鮰(3)斑点叉尾鮰原属肉食性鱼类,经过驯化的斑点叉尾鮰可以以植物性饲料为食,在天然水域中主要摄食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有机碎屑及植物种子和小杂鱼等;通常在底部觅食,通过触觉和嗅觉检测食物。海峡鲶的眼睛比其他种类的鲶鱼的眼睛要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适应视觉摄食。它们从日落一直活跃到午夜。当水位上升时,它们最活跃。冬天他们很少进食。幼鱼主要依靠浮游生物和水生昆虫幼虫。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各生长阶段均喜食人工配制的颗粒饲料。摄食特点为日夜均摄食,以底层摄食为主,且具有集群摄食的习性,但在幼鱼阶段也常到水面摄食。[3]
栖息环境
斑点叉尾蛔为温水性鱼类,栖息于河流、水库、溪流、回水、沼泽和牛轭湖。适应范围0-38℃,最适温度21-26℃,15C以下摄食减少,生长缓慢。正常生长溶氧要求3毫克/升以上,在水温25-35℃,其溶氧室息点为0.95-1.08毫克/升,pH值在5-8.5之间均可生存,而以6.3-7.5为最适范围,9.5以上可造成死亡。盐度适应范围为0.02-0.85%。[3]
分布范围
斑点叉尾鮰(3)原产地北美洲大陆从加拿大南部到墨西哥北部。中国于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引进。
繁殖饲养
自然繁殖
斑点叉尾鮰(3)当水温达到约23.9℃时,产卵发生在5-7月。筑巢地点包括湖岸附近杂草丛生的地方、岩石岩壁下和淹没草皮的隧道内。在产卵之前,雄性用鳍和身体用力扇动来清理巢穴。在繁殖季节,雄性的头肿胀到眼睛上方。它们也可能变成黑色或黑蓝色,嘴唇发黑,而繁殖雌性的嘴唇和身体的颜色通常变浅。最大或最老的鱼首先产卵,其余的鱼根据年龄层次产卵。产卵期持续4-6个小时。雌性每年可产卵2000-70000个,具体取决于大小。雌性产卵后,雄性控制巢穴,不允许雌性去看卵,因为它们会吃自己的卵。卵平均直径为3.2毫米。它们是浅黄色,外层有粘性。在21.1-29.4℃的水温下,卵的孵化期为5-10天。孵化时幼鱼的最小尺寸约为6.4毫米。幼鱼在巢中呆了大约7天,然后出巢学习。[3]
人工繁殖
- 挑选:亲鱼应4龄以上,个体重1.5千克以上,体长30-50厘米。雌雄比为1:1.1。
- 亲鱼培育池:亲鱼培育池5-10亩,水深1.5-2米。池底硬且平坦,适合放置产卵巢,取卵方便,进排水设施功能完好。
- 挑选好的亲鱼根据塘口大小放养密度为200千克/亩,同时搭配花白鲢鱼种200-300尾/亩以调节水质。注意不能放鲤、鲫类鱼种。
- 投喂蛋白质含量在35%以上配合饲料,投喂量以15分钟左右吃光为宜。在产卵前和产卵后一个月,适当投喂一些动物性饲料,如小杂鱼等。并且需开泵经常冲水。
- 卵巢的设置:良种场的产卵巢用的是定制缸,缸口直径0.2米,缸体高0.6米,底部留有小孔,缸口有孔便于穿绳放置浮标。也可用塑料、木料等材质,大小以能容纳1对亲鱼在内活动为宜。产卵巢一端开口,让亲鱼自由进出。产卵巢的数量一般占亲鱼配对数的20-30%。在水温达到19℃以上时开始放置产卵巢,产卵巢一般平放在距离岸边3-5米处的池底,开口端向池中央,间距5-6米。为了收集卵块时便于识别,每个产卵巢开口端用绳子捆住,绳子的一端系一浮标。待水温升到20℃以上时要定时检查卵巢。
- 卵块的收集:斑点叉尾多在晚上或清晨进巢产卵,上午8-9时完成产卵。收集卵块的时间宜在上午12时之前。卵块收集前,先将产卵巢上端轻轻提出水面,如有亲鱼在巢中,先小心将鱼赶出,再检查是否有卵块。如有卵块就用手轻轻取出,放入预先加过水的桶内并及时送到孵化车间进行人工孵化;如无卵块,可将产卵巢稍稍移动一下位置,这样有助于刺激亲鱼产卵。
- 孵化条件:孵化用水需水质清新、无污染的流水,水温为20-30℃,最适23-25℃,水体溶氧量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pH6.5-8.0。
- 人工孵化方法:收集的卵块经浓度为3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10-15秒,放置在框眼为0.5-1厘米的孵化框中,悬挂在孵化水槽中,水槽尺寸为2.1米×0.7米×0.4米,溢流口离槽底0.3米。一个孵化水槽可悬挂8-10个孵化框,一个孵化框可放两个卵块,过大的卵块需分成小块,以免中间受精卵缺氧窒息死亡。孵化水槽一端进水,另一端出水,出水口高度控制水槽水位,需在出水口用网罩防止孵化的鱼苗随水流走,孵化水槽流量不能低于15升/分。水槽上方设有一根转动轴,轴上有S形桨板,桨板长度以轴在转动时深入槽内50-70%为宜,孵化框放置在S形桨板两边并固定,转动轴连接的电机转动频率为30转/分为宜。孵化期间可适当翻动卵块,并注意剔除死卵。经过约1周的孵化,孵出的卵黄苗会自然地沉落在孵化水槽的槽底,且成团。以槽内四个拐角处最多,鱼苗出池可用虹吸法吸出。
鱼苗培育
- 鱼卵黄苗驯化:从孵化水槽中吸出的鱼卵黄苗快速地放置在鱼苗驯化池中,尺寸为3.1米×2.1米×0.6米。驯化池为流水设置,需在出水口处设置网罩,溢流口离池底0.4米。驯化池上方加有喷淋设施,以增加池中溶氧量,也可在池中放置增氧泵等设施,以防缺氧。经1-2天的驯化,鱼苗卵黄消失,浮上水面,此时可以进行放养。如遇特殊情况不能及时放养,可在驯化池内按鱼苗比例适量投喂粉料,但不能拖延时间太长,否则会增加鱼苗死亡率。如不经驯化直接放养,也会增加鱼苗的死亡率。
- 鱼苗放养:准备好鱼种塘,提前清塘消毒,池塘以3亩左右为佳,水深1.5-2米。放养密度4000-7000尾/亩。鱼种下塘后,每亩搭配白鲢夏花300-500尾。主要人工投料,饲料蛋白质含量35%左右。根据水温投喂,水温在15-32℃时,每天投喂两次,早晚各1次;水温降至15℃以下,每天投喂1次,直至停喂。
池塘养殖
这里介绍池塘养殖方法:池塘养殖分主养和混养两种。主养时斑点叉尾鮰放养密度为每亩600-800尾,搭配放养鲢鱼、鳙鱼200-300尾;混养时每亩放养斑点叉尾鮰300-400尾。
斑点叉尾鮰放养规格以鱼长15厘米为最好,鲢、鳙鱼等搭配鱼种以鱼重50克左右为宜。最适生长水温为13.8-35.7℃,pH值为6.0-8.9均可生长,适养盐度范围在0.1-8.0‰。放养规格10-15厘米的斑点叉尾鮰鱼种,饲养300天左右便可达到商品鱼规格0.7-1.20千克。
斑点叉尾鮰(3)投饵料:主要投喂浮性饵料,沉水性硬颗粒饵料只占很小的比例。投饵量为鱼体重的0.75-1.00%,投喂地点应是鱼群经常活动的地方或鱼群能够发现饵料的地方。成鱼阶段饵料中的蛋白质含量需达30%左右,才能满足其营养需要。除了用人工配合饵料投喂,还要添加一些动物性食料,如新鲜的蚌的内脏,水蚯蚓,蛆,水生、陆生昆虫等。注意调节水质。一般要求池塘水质新鲜,有条件的地方在高温季节要经常灌注新水,以不断补充水中氧气。
- 鱼病防治:该鱼虽然抗病力较强,但在饲养密度大、水质过浓时,也会发病。其主要鱼病有:⑴病毒性疾病。该类疾病的主要症状是: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呆滞,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一般在水温30℃时易发病。防治方法:灌注新水,降低水温,注重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⑵细菌性疾病。该类疾病主要是出血性腐败症。症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多发于春季或初夏。防治:使用浓度为1毫克/公斤的呋喃唑酮液或土霉素溶液全池泼洒。⑶真菌病。该类疾病主要是水霉病。症状:被染后的鱼,其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会长出小丛或大丛的灰白色棉花状菌丝体,此病全年均可发生。防治方法:主要是采用浓度为1毫克/千克的高锰酸钾液全池泼洒,同时在捕捞、运输和放种过程尽量不要使鱼种受伤,做到预防为主,饲养过程中少喂霉烂变质饵料,多投新鲜饵料,保持水质清新,清除池塘里及池塘边的杂草,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主要价值
大型淡水鱼类,含肉率高,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广受各国消费者的喜爱,为美国主要淡水鱼养殖品种,并广泛引入世界多国养殖。
动物保护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2年 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