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柴丛岗柴(原变型)
与原变种南荻 var. lutarioriparia 区别:植株较低矮,秆高3-5(-5.5)米,直径1.1-2厘米,秆壁厚约2毫米,约30节以上,节间较短,长13-18厘米,分枝多。圆锥花序长约30厘米,小穗柄微粗糙;小穗长4.5-5毫米,常带紫红色;第一颖背部微粗糙,有时具少数柔毛。雄蕊花药与颖果常为紫红色。染色体2n=38。[1]
(资料来源:中国植物志 第10(2)卷 )
南荻(原变种)
多年生高大竹状草本,具十分发达的根状茎。秆直立,深绿色或带紫色至褐色,有光泽,常被蜡粉,成熟后宿存,高5.5-7.5米,直径2-3.5(-4.7)厘米,基部最粗,上部较细,具42-47节;节部膨大,秆环隆起,及其芽均无毛,上部节(30节以上)具长约1米的分枝,上部节间长2-5厘米,中下部节间长20-24厘米。叶鞘淡绿色,无毛,与其节间近等长,鞘节无毛;叶舌具绒毛,耳部被细毛;叶片带状,长90-98厘米,宽约4厘米,边缘锯齿较短,微粗糙,上面深绿色,中脉粗壮,白色,下面隆起,基部较宽。圆锥花序大型,长30-40厘米,主轴伸长达花序中部,由100枚以上的总状花序组成,稠密,腋间无毛;总状花序轴节间长约5.5毫米,短柄长1.5毫米,长柄长3.5毫米,腋间无毛或偶见有毛;小穗长5-5.5毫米,宽0.9毫米;两颖不等长,第一颖顶端渐尖,长于其第二颖的1/4,背部平滑无毛,边缘与上部有长柔毛,基盘柔毛长为小穗的2倍左右;第一与第二外稃短于颖片,边缘有纤毛,顶端无芒;花药长约2毫米。颖果黑褐色,长2-2.5毫米,宽0.7-0.8毫米,顶端具宿存的二叉状花柱基,胚长为果体的1/3-1/2。生育期280-290天。花果期9-11月。
生长于海拔35米左右的荒洲、湖滩、江岸、河边、堤旁。
分布于湖北、汉江平原14个县,以石首、洪湖、监利、仙桃、嘉鱼、汉阳、枝江分布面积较大;河南南阳由于地处盆地,河网纵横,白河、唐河、桐河等河岸亦有野生及人工种植。
岗柴生长在河边,外貌近似芦苇丛,但更纤细,表皮坚硬有光泽,秋季叶落,被收割之后常用来编织凉席,或劈开制作手工艺品。多为野生,也有人工种植,通常河边人家养鸭,兼种植芦苇、岗柴等,编织席子补贴丰富收入来源。野生岗柴丛为野生鸟类的栖息地,由于隐蔽茂密,野鸭、野鸡等鸟类多栖息于此。
一丈青(变型)青岗柴、铁秆青 | 与原变型区别为秆壁较厚,厚约2.2毫米,坚实,表皮青绿色。叶片与秆之间的夹角小于45度,较挺直。[1] | 产于湖北的石首、钟祥、黄冈、松滋;生于海拔40米左右的江湖洲滩、堤岸。模式标本采自湖北。[1] |
垂叶青(变型)黄柴、白岗柴 | 本变型以叶片上部下垂,与秆所成的角度大于45度;秆高约3.5米,直径1.2厘米,秆壁厚1.9毫米,约具32节与原变型岗柴var. gongchai有别。[1] | 产于湖北的嘉鱼、洪湖、汉川;生于江湖海拔36米的洲滩。模式标本采自湖北。[1] |
胭脂红(变型)钢刷子、红秆岗 | 与原变型区别为叶鞘呈胭脂红色,秆质地坚硬,粉红色,老熟后黄白色;根尖见光后呈紫红色。[1] | 产于湖北的嘉鱼、石首、洪湖;生于海拔40米的江湖洲滩。模式标本采自湖北。[1] |
铁秆柴(变型) | 本变型与原变型区别为秆较细矮,紫红色,老熟后淡紫红色;叶鞘呈紫红色;根尖见光后呈紫红色。[1] | 产于湖北的仙桃、松滋;湖南的岳阳;生于海拔35米左右的湖洲淤滩,模式标本采自湖北。[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