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乡族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沅陵县西南部及泸溪的上堡、桑植、辰溪的船溪驿,溆浦与渭溪相连的地方,龙山、永顺等地与沅陵交界的地带,以及城步地区南山牧场的部分区域。
泸溪、古丈、永顺、张家界、辰溪、溆浦与沅陵交界地带。
学术界普遍的看法和官方的看法认为瓦乡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但有一定苗瑶语底层成份。
大约为30-40万。
大部份划分苗族,部分划成土家族或汉族。但不论是划分成苗族、土家族或汉族,大都对瓦乡族有一定认同,也都希望更改名族类别。
瓦乡族族源,说法不一,其主要说法有三种:磐瓠子孙洗,戎氏阿娘戍氏阿楚相配说和苗族分化出来说。
磐瓠子孙说
瓦乡族自认“磐瓠后裔”。他们称当地汉族人口为“客家”,说汉语为“客话”。《宋史・西南溪峒诸蛮》(上)载:“西南溪峒诸蛮,皆盘瓠种,唐虞为要服。周世其众盛,宣王命方叔伐之,楚王既霸。遂服于楚。….”《拓地志》云“濮在楚西南”;王鸣盛《尚书后案》载:“百濮,西南夷…或日湖广常德、辰洲二府境”。今日瓦乡族居住地即昔同“濮地”、武陵、辰洲的一部分,也是五溪(五溪乃酉溪、辰溪、巫溪、雄溪、朗溪之总称。五溪汇而沅水成)蛮地之一,有诗云:“五溪八蛮地,楚回归边域。势雄接云贵,力.壑赴洞庭”。瓦乡族理应是其中主体民族之一。瓦乡族在历代王朝称之为“蛮”,遭到残酷镇压、封锁致使其流离失所,有的改换族称,隐居下来;有的被强制同化;有的被迫迁入崇山峻岭。因此,今之瓦乡族多居住在交通不便,生活环境恶劣的地方。也正因为此,本民族的语言,风谷习惯才得以延续至今。
戎氏阿娘戍氏阿楚相聚说
一天,涨齐天洪水,把天下人淹死了。戎氏姐弟二人,因为跑得快,急忙钻进了自家的水缸罩,随水涨到金花山顶,大水退后,天下一片荒凉,没有人烟,没有耕耘。天宫玉帛大帝派观音娘娘做媒,要戎氏姐弟成婚。戎氏姐弟怎么也不肯。观音娘娘说:“这金花山的对面是银花山,弟在金花山上栽蓬瓜,姐去银花山上栽蓬瓜,两蓬瓜藤互相连,你姐弟就成婚。”果真两蓬瓜藤缠藤。姐说“不行。”弟说:“不能。”观音娘娘又说:“你姐弟各在一个山头烧蓬烟,烟柱冲上天,两股烟子搅在一起,你姐弟就成婚。”姐弟一烧,果真见两股烟子搅成了绳。弟说:“不行。”姐说:“不能。"观音娘娘只好又说:“那你姐弟就滚磨盘,弟拿块阳磨盘站在金花山顶,姐拿块阴磨盘站在银花山顶。我叫滚,你们就将磨盘滚下山谷罩去,若是两块磨盘紧相连,你们就一定要成婚。”戎氏姐弟想,瓜藤,烟柱搅缠,那是地利天时,这磨盘拿在我手罩,就难“人和”(合),她叫“滚”,我就迟点滚下去,让对方先滚下去,就不会在山谷里相合。于是二人答道:“就这一次为定。”观音娘娘待两人拿磨盘站好后,大叫一声:“滚”,戎氏姐想:我慢一个时辰,让他先滚下山谷里。双方都慢了一个时辰,两块磨盘还是同时滚到了山谷里。观音娘娘这时叫戎氏姐弟一起去山谷里验看,阳盘果然重合在阴盘上。戎氏姐想到“人和(合)”,红了脸,戎氏弟想到了“人和(合)”低下了头,观音娘娘说声“恭喜”就回天宫去了。
三年过后,戎氏夫妻生下了一个肉球,戎氏夫妻就把肉球砍成细小的块块,每砍一块封他一姓,用两片瓦盖起放在大水过后的大地上,放在岩边就姓石,放在杨树边上就姓杨,放在水边就姓江,放在路边的就姓侯……也不知封了多少姓,最后剩下一块,戎氏夫妻举刀劈成两块,甩向天边,说:“一姓张,一姓李,两边都一样。"第二天早晨,戎氏夫妻就站在金花山顶往四面八方望一望,昨晚盖着的两皮瓦,都成了幢幢房子,炊烟缭绕,天边姓张姓李的人家,房屋栉次鳞比,炊烟滚滚。所以,瓦乡人除了姓张姓李的较其他姓氏的人居多外,至今人们依然流传着:“张李是一家。”于是瓦乡人把把自己的始祖称之为戎氏阿娘,戍氏阿楚。并雕刻菩提进行祭祀。
苗族分化出来说
“瓦乡”老人说,伏波马王(汉朝马援)带兵打到血溪之地,经过反复征战,征服了戎氏娘娘这般蛮人以后,又继续攻打“南海”。“南海”就是古代湘西南与广西毗邻的地方,伏波的军队人生地不熟,遭到南海官兵的伏击和火攻,几乎全军覆没,伏波马王带着残兵败将落荒而逃到一座庙罩,正碰上了戎氏娘娘在求神。伏波马王战战兢兢地说:“娘娘在上,请娘娘救命”。戎氏娘娘心慈,见他怪可怜的,就叫他们几个人躲到了神像背后,自家出庙门,显出神通,把南海追赶的官兵都劝走了。谁知伏波马王不甘心失败,等到南海官兵走后,他要驱使戎氏娘娘的人马为他去卖命,继续攻打南海。戎氏娘娘心想:“南海是我近亲邻居,是万万不能伤害他们的!但是,若不走一趟,又会得罪伏波和朝廷而遭致祸害!”因此,戎氏娘娘不得不装出要出兵攻打南海的姿态,加强训练军队,秘密传授,相互联络和劝说南海官兵或降服的信号。这种军事行动信号汉人听不懂,其军队以外的人也不能识破,这种信号就是“瓦乡人"的语言,叫“果熊渣”,“瓦乡人”以外的人把它叫做“瓦乡话”。有些学者从语音学的角度,对瓦乡话进行研究,通过瓦乡话与其周边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是苗族、土家族语言进行比较,认为乡话属于汉藏语系、苗徭语族的苗语支,是苗族的一种方言。此说不为瓦乡族所接受。瓦乡族常称苗族人为“苗子”,说人行为不合常规称“苗里苗气”。他们教育小孩不要去苗族居住地,因为苗人会“放蛊”。从这些带有明显歧视性语气来看,瓦乡族不可能是苗族的一支,瓦乡语更不可能是苗族语言的一种方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学者张琨先生在他的《汉语方言中的几种音韵现象》一文中提出:“据当地民间传说(瓦)乡人有从陕甘迁来的,有从江西迁来的。(瓦)乡话的声韵调很难和古音或者别的汉语方言做规则的比较音韵研究。(瓦)乡话中方言混合现象非常明显,不但有不同的汉语方言成分,甚至于有汉语和非汉语的纠缠,湘西一带正是苗族聚居之区。(瓦)乡话不是官话,沅陵泸溪城区的方言属于官话系统。(瓦)乡话是在官话没有进展到这个地区之前的土话。”张先生的分析应该符合瓦乡话的实际情况。据此推论,瓦乡话既然是官话没有进展到这个地区之前的土话,理所当然,瓦乡族也应是这里的土族。
千百年来,他们在沅水中游与酉水流域广大区域内繁衍生息,由于语言和生活习俗的独特,自称“果熊”、“仡熊”,讲瓦乡话。瓦乡人被认为是“五溪蛮”的后裔,大概从楚三闾大夫屈原流放沅水时代的2000多年以前既已在现居地生存发展。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即是属于这个族群。瓦乡人的语言独特,虽被语言学界列为汉语方言之一(已列为汉语濒危方言),但至今仍为单列的不属于任何其他汉语方言的语言系统。就与瓦乡人核心分布区的语言比较看,瓦乡语言既不属于临近的辰叙片湘语,也不属西南官话中的沅陵官话。但很多学者以瓦乡语所保留的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元素而将其认定为古楚湘语或者是古湘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