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种中文名: 粽叶芦
种拉丁名:Thysanolaena maxima (Roxb.) Kuntze
种别名 :
莽草(海南),粽叶草(云南)
科中文名: 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
粽叶芦属
属拉丁名:Thysanolaena
中国植物志:9(2):030
亚科中文名:
芦竹亚科
亚科拉丁名:ARUNDINOIDEAE Tat.
纲中文名:
单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 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命名来源:( 种子植物名称)[Journ.Fac. Sci. Imp.Univ.TokyoSect.III Bot. 3(1): 312. 1930]
形态特征:
多年生,丛生 草本。秆高2—3米,直立粗壮,具白色髓部,不分枝。 叶鞘无毛; 叶舌长1—2毫米,质硬,截平;叶片披针形,长20—50厘米,宽3—8厘米,具 横脉.顶端渐尖,基部心形,具柄。 圆锥花序大型,柔软,长达50厘米,分枝多,斜向上升,下部裸露,基部主枝长达30厘米;小穗长1.5—1.8毫米,小穗柄长约2毫米,具关节;颖片无脉,长为小穗的1/4;第一花仅具外稃, 约等长于小穗;第二外稃卵形,厚纸质,背部圆,具3脉,顶端具小尖头;边缘被柔毛;内稃膜质,较短小;花药长约1毫米,褐色。 颖果长圆形,长约0.5毫米。一年有两次花果期,春夏或秋季。染色体2n=24(Larsen1963,Tateoka1963)。
用 途:
秆高大坚实,作篱笆或造纸,叶可裹粽,花序用作扫帚。栽培作绿化观赏用。
产地分布:
产台湾、广东、广西、贵州。生于山坡、山谷或树林下和灌丛中。印度、 中南半岛、 印度尼西亚、 新几内亚岛有分布。北美引种。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