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e的涵义主要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理解:meme是复制因子;模仿是meme的主要传递方式。
道金斯认为,“任何一个事物要构成一种复制因子必须具备遗传、变异和选择三个特征。” 而在他看来,meme完全具备这三个特征。模因
模因类似作为遗传因子的基因,为文化的遗传因子,也经由复制(模仿)、变异与选择的过程而演化。举例而言,某个人类大脑中的观念(模因),经由模仿或是学习复制到不同人的大脑中。而经过复制的观念并不会与原来观念完全相同,因此产生变异。这些相似但是有所不同的观念,则在散布时互相竞争,不同的内容影响其散播能力,因此出现类似天择的现象。
道金斯最初创造模因一词,是为了在基因之外,延伸演化的概念。这个概念后来被心理学与社会学等学门应用,被一些学者用来描述文化传递的机制。目前模因的概念并没有广为接受的定论,对于模因的定义或适用的物种,以及是否足以解释文化变迁过程,都有所争论。
一般对文化的了解是文化如何被人相信,但模因学则认为文化如何吸纳信徒。模因学指出多人相信的东西只代表是强的迷因,与真假并没有绝对关系。
生殖性
不同于基因只能在基因体内复制或是由父母遗传至子女,模因透过语言和文字等媒介在人脑间传播,包括阅读和学习都是模因的增殖方式。其中父母传播给子女时,因为小童吸收能力强、信任父母、且大部分时间皆接触父母,所以传播的资讯完整度较佳,但速度受限于生育的速度。
存续性
存续性即是令人信奉的能力或称说服能力,只有散播是不足够的,模因存在于信徒的信奉,模因必有一定的说服能力,能保有模因不被其他模因逼走和增加新的信徒。
散播性
指散播的倾向,即是模因令信徒向他人散播能力。这跟模因内容的“重要性”和传播所得利益有关。
攻击异见者
为免受到攻击,异见者唯有改宗。
宗教是模因学一个典形例子。
很多宗教主张教徒必须与教徒结婚,能令他们的儿女在一个全是同一宗教的环境下成长,长大后成教徒的机会大增。此为重质生殖形。
反对婚前性行为、自渎、避孕、堕胎,此令教徒必需结婚以解决性需要,逼使教徒早婚,反对自渎更会增加性行为的机会,反对避孕、堕胎更会增加后代。此为重量生殖形。
模因型(memotype),与遗传学中的基因型对应。
模因学者(memeticist)
模因论
meme这个词最初源自英国著名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其含义是指“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 为了读上去与gene一词相似,道金斯去掉希腊字根mimeme(原意是模仿的意思)的词头mi,把它变为meme,这样的改变还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跟英文的“记忆”(memory)一词有关,或是联想到法文的“同样”或“自己”(meme)一词。”
在道金斯提出meme概念之后不久,许多学者如苏珊·布莱克摩尔,理查德·布罗迪(Richard Brodie),阿伦·林治(Aaron Lynch)便秉承道金斯的观点,积极撰文阐明meme的含义和规律,并尝试建立文化进化的meme理论。著名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也很赞同meme的观点,他在《意识的阐释》、《达尔文的危险观念》中应用meme理论阐释心灵进化的机制。现今meme一词已得到广泛的传播,并被收录到《牛津英语词典》中。根据《牛津英语词典》,meme被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
解释了Meme作为一种复制因子的必要特征后,道金斯进一步阐释了meme传递的机制,他认为模仿是meme传递的主要方式。以“思想meme”为例,当一个人听到或读到某个好的想法后,他把这个想法传给他的朋友,接着他的朋友又把这个想法传递给其他的人,这个过程就是模仿,通过模仿,想法从一个人的脑中传到另一个人的脑中,并不断地被复制传递。不仅是“思想meme”,其他类型的meme也是通过模仿这一方式传递自身的。
道金斯的学生苏珊·布莱克莫尔博士(Susan Blackmore)比自己的老师走得更远。“在她看来,正如基因之间相互竞争着,自私地、不顾一切地要进入到下一代的身体之中,最终决定了生物世界的格局及其结构;与此类似,meme之间相互竞争着,自私地、不顾一切地要进入到另一个人的大脑、另一本书、另一个对象之中,这最终决定了我们的文化以及我们的心理结构。按照这一思路,meme观念实际上已经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关于人类文化的全新理论。”(via)她在《谜米机器》一书中写道,“有关文化进化的meme理论,其全部要点就在于将meme视为一种独立存在的复制因子。这就意味着,是meme的选择在驱动着观念的进化,而观念的进化必须有利于meme的自我复制,而不是有利于基因的自我复制。这是将meme理论与先前有关文化进化的理论区别开来的一个巨大的差异。”
meme理论的出现,对于人类文化发展肯定具有独特的解释作用。虽然meme理论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很不成熟,有很大的局限性急待破除,但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的是,理论终究只是发挥一种解释性的作用作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理论围绕生活而不是生活围绕理论。随着各种相关学科的发展,meme理论也会不断成熟,但不管它是否能够成熟完善到成为一种权威性的文化解释理论,只要它能在某种程度上合理解释人类文化生活,便可以说达到了这一理论的基本目的。
要谈meme的汉译,就必须先了解meme一词的来源及读音。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作了详细解说:“……我认为就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最近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复制基因。它就在我们眼前,不过它还在幼年时代,还在它的原始汤里笨拙地漂流。但它正在推动进化的进程,速度之快已为原来的基因所望尘莫及。这种新汤就是人类文化的汤。我们需要为这个新的复制基因取一个名字。这个名字要能表达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单位或模仿单位的概念。‘mimeme’(原意是模仿的意思)这个词出自一个恰当的希腊词词根,但我希望有一个单音节的词,听上去有点象‘gene’。如果我把‘mimeme’这个词缩短成为meme,切望我的古典派朋友们多加包涵。我们既可以认为meme与‘memory’(记忆)有关,也可以认为与法语meme(同样的)有关;如果这样能使某些人感到一点慰藉的话,这个词念起来应与‘cream’合韵。”
虽然meme从其诞生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但至今未有一个统一的汉语译名;这不仅会造成译名辨识上的混乱,而且势必会影响到meme在我国的研究。最早将meme译成汉语的是翻译家卢允中和张岱云,音译为“觅母”(见《自私的基因》,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年11月,263页);后来他们又将它意译为“拟子”(见《自私的基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238页)。此外,有人采用音译法,将meme译成“媒密”、“媒母”、“幂母”、“密母”、“摹母”、“弥母”、“縻母”、“米姆”、“秘姆”、“谜米”、“米米”、“縻縻”等;也有人采用意译法,将meme译成“理念因子”、“模仿因子”、“文化基因”、“思想基因”等。还有的译法处于意译和音译之间,侧重于译意,如“模因”、“弥因”、“敏因”等,“模”、“弥”和“敏”都保留着meme的首字母[m]辅音音素,这三译似乎可解作“模仿的(文化)基因”、“弥散的(文化)基因”和“敏捷的(文化)基因”;这种译法的还有“仿因”和“记因”,可解作“仿效的(文化)基因”和“记忆的(文化)基因”。而有的人则奉行文学家、思想家鲁迅曾经倡导的拿来主义,直接将meme搬到汉语中。
如何翻译meme?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对原词内涵的理解以及翻译方法的确定。在现有译名中,“模因”较为流行。哲学家朱志方1998年将meme译为“模因”(见《社会决策论》,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1998年11月,275页);他希望这一译名能够音意兼顾。不过笔者认为“模因”虽然能表达“模仿”的意思,也能与“基因”尾音押韵,但其发音[móyīn]与原名的发音['mi:m]毫无相关性(而“基因”的发音与“gene”的发音很相似),也难以见文知义。
值得推荐的译名是:语言哲学家杜世洪2005年在尊重道金斯“原文构词与基因的形义相关性”的考虑后,以及综合各种汉语译名的基础上,将meme译为“摹因”。
道格拉斯.R.霍夫施塔特编著的文集《心我论》收入了《自私的基因》部分文字,其中译本(陈鲁明译)使用此译名。ISBN:9787532723003
2.0 2.1 2.2 matrix. 音乐的自然选择. 2009-12-22 [2009-12-22].
布拉克摩尔(Susan Blackmore),《迷因:文化基因?》,出自《科学人》。繁体中文版,2005年11月,第45期:78-87页。
埃利亚斯.阿布贾乌德(Elias Aboujaoude),《人格,无法离线-网络人格如何入侵你的真实人生?》。繁体中文版,2012年10月初版一刷,第64-65页,财信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