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琪大戏院位于江宁路66号,建成与1941年,建筑面积3357平方米,观众厅有楼底二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代影院建筑。大门上方雨篷呈圆弧形,雨篷上方同样呈圆弧的建筑里面高于两翼,立面作垂直线条的长窗,运用于平直凹凸的处理突出其作为建筑的中心。大戏院的内部平面布局明确,空间富于变化,转换自然流畅。圆形们厅高达二层,两翼连接观众休息厅和穿堂。右翼穿堂尽段设有螺旋形扶梯,二楼休息厅平面采用回廊式布局。由著名建筑示范文照设计,体现了近代美国式建筑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在上海近代建筑中有突出的地位,反映当时的建筑设计和营造水平。
1941年美琪大戏院正式开映,首映的是美国福克斯影片公司的五彩歌舞片《美月琪花》,片名暗藏了大戏院的名称,可见戏院在经营上的用心良苦。当时,美琪大戏院为上海首映西片的首轮影院。它以融合现代语古典美之精华的建筑,配有高敞宽广、富丽壮观的观众休息大厅为特点,获有远东最先进的艺术影宫的美称。当时市民为能获得美琪大戏院的一张电影票、看一场电影而感到格外自豪。
解放前,美琪大戏院除放映电影外,偶然也有戏剧演出,如抗战设立后,梅兰芳付出,首次营业演出就在此地举行,轰动一时。
解放初,美琪大戏院仍以放映电影为主,同时成为上海重要政治活动集会场所。1954年,上海市第一节人民代表大会在此举行。1955年,周恩来总理向全国省市委书记作关于知识分子工作重要讲话的会议也是在这里举行。1958年5月直属于市文化局。1964年,上海人民沪剧团《芦荡火种》连演半年,演满284场。1966年,更名为北京影剧院。1957年秋,按照毛泽东的意见,在此拍摄京、昆剧传统折子戏,完成20多个剧目。1985年1乐器,归上海市演出公司管理,同年5月恢复美琪大戏院原名。
1999年2月至10月,在保护优秀历史建筑和文物的前提下,美琪大戏院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舞台、后台改扩建工程,天之安装了先进的灯光、音响等舞台设备,更换成了全部型无噪音的软座1328席,大大改善了观众视听效果。近几年来,各省、市大型文艺团体先后来此演出。美琪大戏院还接待了欧、美、亚、大洋洲各国艺术家的演出。
京剧《曹操与杨修》、越剧《孔雀东南飞》、淮剧《哑女告状》、歌剧《江姐》、歌舞《丝路花雨》以及新近的歌舞话剧《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等,都在美琪演出呈现满座。《梅陇镇》、《少林魂》都是美琪成功的原创剧目。今年年初,莫斯科音乐剧院芭蕾舞团演出的《巴黎圣母院》,舞台上惊现了50多年前北京人民大会堂舞台出现的8米高的教堂钟楼布景,让上海的芭蕾舞迷们叹为观止。
2018年11月24日,美琪大戏院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