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2001年6月,宁波市人民政府和浙江大学合作创办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2002年,该校相继与新西兰国际环太平洋学院、韩国汉城国际教育有限公司、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签订合作项目协议。
2003年3月,获得教育部的正式办学批复。
2004年4月,该校对管理体制进行调整,组建信息科学与工程分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分院、机电与建筑工程分院、外国语分院、法律与传媒分院、经济与管理分院等6个二级分院,开始实行二级管理;同年10月,首届创新创业实验班开班。
2006年4月,成立经济与贸易分院、机电与能源工程分院、土木建筑工程分院、管理分院等4个分院,原经济与管理分院、机电与建筑工程分院的建制同时撤销。
2007年3月,与浙江大学研究生院联合举办的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班开学。
2011年6月,与太原科技大学签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在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
2013年起,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网络与新媒体、生物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土木类(含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等专业相继被列入浙江省本科第一批(第一段)招生。
2015年9月,法律与政治学院成立。
2016年,浙江大学与宁波市人民政府签订第二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建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包括转型提升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迁建浙江大学软件学院,新建浙江大学宁波研究院、浙江大学宁波国际合作学院、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宁波分院);同年11月,原经济与贸易学院和管理学院(不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所)成建制并入商学院,成立计算机与数据工程学院,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研究所、信息与控制研究所、数理研究所以及原管理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所成建制并入计算机与数据学院。
2018年,学校成为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同年7月,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与浙江省二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20年1月,教育部复函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转设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学校标识码为4133013022,同时撤销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建制。[2]
截至2018年12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共建有商学院、法律与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机电与能源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与数据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0个学院,开设有教育部备案专业42个,涵盖工学、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七大学科门类。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为学校直属单位。与宁波市委组织部等单位联合举办宁波经理学院。[3]
下属学院 | 开设专业 | 学科门类 | 学制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商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 | 4 |
金融学 | 经济学 | 4 |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合作办学) | 经济学 | 4 | |
金融学(中美合作办学) | 经济学 | 4 | |
电子商务 | 经济学 | 4 | |
财务管理 | 管理学 | 4 | |
国际商务 | 管理学 | 4 | |
物流管理 | 管理学 | 4 |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 | 新闻学 | 文学 | 4 |
网络与新媒体 | 文学 | 4 | |
广告学 | 文学 | 4 | |
数字媒体艺术 | 艺术学 | 4 | |
工业设计 | 工学 | 4 |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文学 | 4 |
商务英语 | 文学 | 4 | |
日语 | 文学 | 4 |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4 |
自动化 | 工学 | 4 | |
电子信息工程 | 工学 | 4 | |
通信工程 | 工学 | 4 |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计算机与数据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理学 | 4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4 | |
软件工程 | 工学 | 4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工学 | 4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学 | 4 |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工学 | 4 |
生物技术 | 工学 | 4 |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工学 | 4 | |
生物工程 | 工学 | 4 | |
制药工程 | 工学 | 4 |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机电与能源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4 |
机械电子工程 | 工学 | 4 | |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 工学 | 4 | |
包装工程 | 工学 | 4 |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工学 | 4 |
工程管理 | 管理学 | 4 | |
建筑学 | 工学 | 5 |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工学 | 4 |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法律与政治学院 | 法学 | 法学 | 4 |
参考资料: |
下属学院 | 开设专业 | 学科门类 | 学制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商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 | 4 |
金融学 | 经济学 | 4 |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合作办学) | 经济学 | 4 | |
金融学(中美合作办学) | 经济学 | 4 | |
电子商务 | 经济学 | 4 | |
财务管理 | 管理学 | 4 | |
国际商务 | 管理学 | 4 | |
物流管理 | 管理学 | 4 |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 | 新闻学 | 文学 | 4 |
网络与新媒体 | 文学 | 4 | |
广告学 | 文学 | 4 | |
数字媒体艺术 | 艺术学 | 4 | |
工业设计 | 工学 | 4 |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文学 | 4 |
商务英语 | 文学 | 4 | |
日语 | 文学 | 4 |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4 |
自动化 | 工学 | 4 | |
电子信息工程 | 工学 | 4 | |
通信工程 | 工学 | 4 |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计算机与数据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理学 | 4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4 | |
软件工程 | 工学 | 4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工学 | 4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学 | 4 |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工学 | 4 |
生物技术 | 工学 | 4 |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工学 | 4 | |
生物工程 | 工学 | 4 | |
制药工程 | 工学 | 4 |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机电与能源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4 |
机械电子工程 | 工学 | 4 | |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 工学 | 4 | |
包装工程 | 工学 | 4 |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工学 | 4 |
工程管理 | 管理学 | 4 | |
建筑学 | 工学 | 5 |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工学 | 4 |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法律与政治学院 | 法学 | 法学 | 4 |
参考资料: |
校园风景(27)截至2022年2月,学校有两院院士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青、国家“特优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宁波市“3315”创新团队、“甬江学者”、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等各类市级以上人才工程人选194名。专任教师队伍中38%教师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65%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拥有研究生导师12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1人)。学校咨询委员会和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浙江大学、政府部门和知名企业的教授、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10]
两院院士
杨德仁、李焯芬、闻雪友(双聘)
杰出教授:杨德仁、白剑宇、蔡亮、陈光明、陈俊华、陈雪军、陈正飞、樊丽淑、方征平、费英勤、高德、高云君、高章华、耿健、何镇飚、胡长兴、胡超、胡桂香、胡征宇、华顺明、黄少华、贾志欣、江海亮、蒋奋、蒋勇军、姜海、金伟良、金彭年、金志华、靳慧霞、荆娴、鞠芳辉、李焯芬、李建新、林承亮、林明、凌道盛、刘建民、刘立君、马建青、马龙华、马修水、毛才盛、梅乐和、潘再平、庞超逸、彭卫、彭增军、屈稳太、尚龙安、沈昊宇、舒振宇、苏宏业、孙家瑛、孙守迁、孙伍琴、汤进军、陶吉利、陶剑文、汪浩、王传宝、王进波、王强、王小军、王小潞、王义强、王银辉、温中兰、吴飞、伍醒、肖文、徐亦冬、宣永梅、杨灿军、杨建刚、叶凌箭、由旭声、于欣、于在河、虞露、姚建均、詹建明、章献民、张科锋、张胜建、张学昌、张艳、赵继海、钟国伦、周国红、朱大勇、邹建卫[11]
截至2018年12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拥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市级重点学科10个。[3]
省级重点学科(6个,不全):传播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技术
市级重点学科(10个):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机械电子工程、结构工程、区域经济学、新闻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企业管理、药物化学、结构工程
截至2018年12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共有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重点专业4个、省级新兴特色专业6个、宁波市重点专业10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3]
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机电与能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与化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
省级新兴特色专业(6个):物流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省级重点专业(4个,名单不全):生物工程等
宁波市重点专业(10个):生物工程、土木工程、新闻学(两批均入选)、自动化、制药工程、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机械电子工程、结构工程、区域经济学[13]
浙江省精品课程(2门):《检测技术与仪表》、《线性代数》
截至2017年4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共有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市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5个。[14]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4]
市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5个):IT产业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金融保险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石油化工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文化服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金融保险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浙大“立交桥”:根据浙江大学立交桥政策规定,学校每年从一年级新生中推荐品学兼优的学生,从二年级开始转入浙江大学学习;录取名额不超过学校当年普通本科招生总数的1%。
新工科求是班:按照浙江大学标准培养,由浙江大学教师承担核心课程授课任务,高年级阶段前往浙江大学本部对应专业进行为期一至两年的全程访问学习;符合条件的毕业生,除颁发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外,达到浙江大学要求的,颁发浙江大学相关学习证明、浙江大学宁波校区新工科求是班学习证书。求是班毕业生报考浙江大学宁波校区研究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截至2018年12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先后与美、英、澳、日以及“一带一路”沿线中东欧等二十多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波兰波兹南密茨凯维奇大学联合成立“宁波市波兰研究中心”,与波兰比亚威斯托克技术大学合作成立“中国-中东欧国际物流与服务学院”。[3]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14)截至2018年12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共有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共建)1个、省级重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共建)1个、宁波市重点实验室5个、宁波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个、宁波市创新团队9个、宁波市协同创新中心1个;并建立了浙江大学宁波博士后工作站科研基地。[3]
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个,共建):零件轧制成形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15]
宁波市重点实验室(5个,不全):分子设计与营养工程市重点实验室、优化和控制方法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和生化药物重点实验室、城乡水污染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
截至2017年4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与宁波市地方政府以及众多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全面合作,与200余家企业开展科研合作,科研经费累计达到3000余万元,并在全国同类院校中首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2017年,学校外源科研到款总经费达到8347万元。[3]
截至2016年11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共完成各类纵向课题520余项、横向课题450余项,科研总经费超过9000万元,累计发表论文19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310余篇,出版著作120余部,申请发明专利100余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近60项。
截至2017年底,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图书馆馆藏总量达到144.5万册(件),其中,纸质图书资料110.9万册,电子资料33.6万册(件);特藏室共有1.76万册珍贵文献,其中包括《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丛书集成续编》、《台湾文献丛刊》、《四库全书》(文渊阁)、《续修四库全书》、《四库未收书辑刊》、《四库禁毁书丛刊》、《民国图书集粹》等文献,形成了近代史和民国文献的特色馆藏。
此外,该校图书馆还共享浙江大学、宁波市数字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并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ZADL)等国家级和省级文献系统建立了合作关系。
校徽1、标志保留了浙江大学校标中的“求是鹰”,并对“求是鹰”的造型采用了现代设计理念的表达,以展翅腾飞的姿态,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此外,标志中的“求是鹰”形式比浙大的“求是鹰”少一根羽毛,同时加粗了羽毛使“求是鹰”的翅膀更为丰满,寓意学院传承浙大精神、年青且充满朝气和活力。
2、标志以地球仪为背景,体现了全球视野的时代要求。
3、标志上的“浙江大学”四个字采用标准字体,呼应飞翔的“求是鹰”,“宁波理工学院”采用魏碑字体,正气稳重,与“浙江大学”四个字有很好的协调性。[16]
明德弘毅、开物启新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钟楼
明德:“明”,一为明白、清楚,二为懂得、了解,三为弘扬、彰显;“德”,指品行、品质、道德。即认同、践行和彰显美德。《大学》开首即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德育为先”,是中国当代社会对教育功能的普遍认知和期待,也是大学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同时,它暗示了宁波的古称——明州。
弘毅:出自《论语·泰伯》,原文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曾子就是孔门弟子曾参。根据南宋朱熹的解释:弘,宽广也,毅,坚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不能致其远。这意味着一种以宽广的胸怀和眼界、以坚忍的意志和毅力,去面对人生的态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同时,还意味着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自信心。
学术交流中心开物:出自《易·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开:开通,了解;务:事务。意即:通晓万物的道理并奉行而得以成功。孔颖达 疏:“言《易》能开通万物之志,成就天下之务。”《南齐书·崔祖思传》:“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南宋浙东学派陈亮也曾有引用。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明〕宋应星著)即取其“创生万物”之意。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创建,是名城名校合作办学的产物,是高等教育办学机制和模式的一种探索与创新,“开物”既是对学院办学模式创新的反映,其暗嵌一个“工”字,也是对学院“理工”特色的一种提炼和概括,同时也是对浙江大学“求是”精神的传承,浙江大学校歌歌词中也有“何以新之,开物前民”之句。
启新:是对浙大校训“求是创新”所体现的浙大文脉的继承。暗示宁波理工学院是在浙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有自己的新的特色;同时,也以维新、创新为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7]
职务 | 姓名 |
党委委员、党委书记 | 胡征宇 |
党委委员、校长、党委副书记 | 杨德仁 |
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 | 李凤旺、冯建波 |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 黄光杰 |
党委委员、副校长 | 鲁东明、杨灿军 |
副校长 | 章献民 |
资料来源:2022年6月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官网[17]
职务 | 姓名 |
党委委员、党委书记 | 胡征宇 |
党委委员、校长、党委副书记 | 杨德仁 |
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 | 李凤旺、冯建波 |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 黄光杰 |
党委委员、副校长 | 鲁东明、杨灿军 |
副校长 | 章献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