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营乡

西营乡

地理位置 甘肃凉州
经济支柱 畜牧业、效能运输业和煤炭加工
第一产业 农业
面积 59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甘肃省凉州区

  西营乡位于凉州区西部,辖五沟湾、三沟湾、二沟、营儿、陈鲁、后兴、前兴、永丰、杂沟9个村,下设6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322人。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663万元,财政收入55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8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30元。有中小学12所,在校学生25599人;有卫生院2处。境内有药王泉1处,泉水温度达68摄氏度,含丰富的矿化物,水中达到“有医闻价值浓度”的成份有氧、锂、偏硼酸等矿物质,对人体有明显的医疗保健作用,发展旅游业潜力很大。

  全乡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以小麦、玉米、洋芋为主的粮食作物和以油菜籽、日光温棚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畜牧业、效能运输业和煤炭加工销售为全乡的三大支柱产业,其中畜牧业以养羊、良种母牛和良种羊改良为主。依托九条岭、大沙沟煤矿的优势,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从事交通运输的车辆达744辆,其中客车23辆,大货车261辆,各种农用车460辆,主要运输业收入达3680万元。煤炭加工销售业发展迅猛,现有煤炭加工销售网点200处,年加工销售煤炭15万吨,现已发展成为全区规模最大的煤炭集散地。

民族

   西营乡是一个多 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汇的地区, 西营乡有少数民族25个,人数较多的有汉族、回族、侗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等。

地理环境

   西营乡 位于东经101°59′~103°23′,北纬37°23′~38°12′,地处甘肃省西北部, 河西走廊东端, 祁连山北麓, 武威市中部。东面与 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邻肃南 裕固自治县,南连 天祝藏族自治县和 古浪县,北与 永昌县和 民勤县相接。  区内土地总面积81平方公里(72.15万亩),东西长约122公里,南北宽约90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7.46亩,比全省人均量(26.15亩)少18.69亩,比全国人均量(10.95亩)少2.49亩,是全省和西北干旱地区人均土地占有量最少的地区之一。全区耕地面积192.57万亩(包括林草地22.36万亩),人均耕地1.88亩,比全省人均(1.97亩)少0.09亩。 农用地323.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2.9%; 未利用地39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2.3%。   西营乡内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 地貌类型分祁连山山地、走廊平原绿洲和 腾格里沙漠三种,海拔1440-3263米,在大地构造上位于 祁连褶皱系中的走廊过渡带。西南部是祁连山东段 冷龙岭的前山地带,为走廊带的毛藏古凸起和 莲花山凸起,山势降为 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主要山峰冬青顶、莲花山、 天梯山、第 五山,海拔2000-3200米;东北部是河西走廊平原地东段,为走廊带的凹陷,呈西北—东南向延伸,按其成因和形态可分为 冲积平原,冲积细土平原,海拔1500-2000米;东部是腾格里沙漠,海拔1500米以下。   西营乡全区属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具有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年 蒸发量2020毫米,主要风向为 西北风,静风率26%,年平均温度7.7℃,无霜期150天左右,日照时数2873.4小时,太阳总辐射量139.05千卡/ 平方厘米,属太阳辐射量高值区,昼夜温差平均7.9℃。丰富的光热资源和较大的昼夜温差,适宜各类植物进行光全作用和积累养份,并为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主要 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大风、 沙尘暴、霜冻、暴雨等。

民俗

春节社火

  每年春节,在 西营乡大地上,传统的 社火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庆的锣鼓,为城镇和乡村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流行于凉州的 民间社火,阵容庞大,形式独特,装扮艳丽,表演精彩,引人入胜,风格鲜明,明显地保留了古典西凉乐舞的遗风。 
 关于社火队的形成, 西营乡 民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传, 春秋战国时期, 楚国与 齐国开战, 楚庄王被围困在一座城里,突围不得。其时正逢春节,楚庄王苦思突围之策,终于计上心来,装扮成“ 春官老爷”,随从侍卫扮成执事跟班衙役, 御林军扮成 鼓子匠,王后嫔妃及宫娥 彩女等扮成 蜡花女,武将 文臣等扮成金刚或罗汉,后随各色臣民百姓,最后由御医压阵。他们打开城门,敲锣打鼓从容而出。围城敌军见此阵势,以为是天兵天将下凡,纷纷围观看热闹,不予或忘记阻拦围攻,楚庄王因此得以脱险。从此,楚庄王为纪念这次脱险,就在每年春节按照以上规矩闹起了社火,其本人也被尊奉为社火队的 祖师爷。?   西营乡 民间传统社火队的结构,一般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社火的前导部分。打头的是“春官老爷”,一般人都称之为“老爷”。“春官”是 封建社会对礼部的别称,掌管礼仪、祭享、贡举、外交等职。 闹社火一是在春天,二是文化活动,当属分内之事。“春官老爷”是社火队的总领队,担负着统领指挥整个社火队的重任。按照民间的 传统习俗,“春官老爷”必须由当地 辈份大且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德高望重者担任。因此,在社火队里扮演“春官老爷”是一份难得的殊荣。在闹社火前,社火会(民间又称 元宵会)的头一件大事就是推选“老爷”,然后由会长亲自将大红请帖郑重其事地送到入选人手中。入选人为表谦虚,必然略有一番推诿,而后答应下来。为了不负众望,入选“老爷”在接到请帖后还要有一番认真准备的过程。待到社火开闹时,每天早晨社火会的人要敲锣打鼓,燃放炮仗,前往请“老爷”。“老爷”装扮齐整,欣然就位,率领社火队,红红火火,走乡串户,正式开闹。每天闹完社火,社火会的人还要敲锣打鼓送“老爷”回家,“老爷”家要设宴款待。说起“春官老爷”的打扮,还有一定的讲究。古时候,“春官老爷”的服装是朝廷命官打扮,头戴 乌纱帽,身穿红 蟒袍,还坐一顶四人抬的官轿。清朝时候,则穿满清官员服装,坐七品官轿。民国时期,穿 长袍马褂,头戴礼帽,架一付茶色墨镜,手执 一把折扇或 鹅毛扇。官轿前,排列着全套仪仗执事,左右护卫手执写有“回避”、“肃静”或“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字样的 虎头牌。另外还有道锣、探马、报子、门子、衙役等一班人前拥后卫,俨然一派官员出巡的威仪。到后来,这些人员逐渐有所裁减,如轿子、马匹及仪仗执事等都不再出现了,但道锣、探马、报子、门子等依然如故。增加了“陪老爷”(一般由“春官老爷”的 嫡亲兄弟担任)。“老爷”仍在社火队里享有绝对的权威。?  第二部分是 西营乡 鼓乐队,一般由大锣、大铙、大钹、铰子、 长号、唢呐等组成。社火队行进表演时,配以锣鼓音乐,表演的人们按锣鼓音乐的节奏 扭摆踏步,左右摇晃,显得十分热闹和谐。?   第三部分是天公和天母。天公天母的扮相是一对农家夫妇。天公扛着锄头,拿着木锨;天母提着蓝子,拿着 笤帚。凉州民间传说天公天母是司农之神,专管人间耕作之事,象征着勤劳与智慧,他们行进之地,来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公与天母的表演动作十分逼真生动,天公挥锄耕作,握锨扬场;天母撒种扫地,送茶送饭。同时二人边唱边舞,真个是“夫唱妇随”。?  


第四部分是 西营乡 腰鼓队和蜡花队。腰鼓队也叫鼓子队,打鼓人被称为鼓子匠。鼓子匠一般为古代武士打扮,身穿黑色双排扣武士装,足蹬 长筒靴,头戴 黑色英雄巾,上扎红 绒花,各背一面羊皮鼓,双手执鼓锤,边行进边打鼓表演,动作粗犷有力。鼓子队的人数一般为8至16人,有些为32人甚至更多。蜡花队的人数与鼓子匠相同,身穿彩色女 袄裙,一手拿一面手锣,一手执锣锤,锣锤上系一条长长的 彩绸,敲起 小锣,舞姿翩翩,彩绸飘飘,十分动人。队前有傻公子和 丑婆子领头表演。傻公子和丑婆子的化妆和表演都非常滑稽可笑:傻公子一脸傻相,憨态可掬;丑婆子丑态百出,令人捧腹。他们相对扭舞打浑,为社火队增添了许多“笑料”。傻公子和丑婆子的表演是整个社火队里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特别是两队或多队社火相遇时,要展开对舞,互相迎接,以示礼貌。这时,傻公子和丑婆子便使出浑身解数,傻者愈傻,丑者愈丑,将各自的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引得观众捧腹大笑,赞不绝口。?  第五部分是和尚队,也叫大头队。和尚队一般穿僧衣戴僧帽,也有戴面具的。金刚穿武士装,戴头盔,手拿 降魔杵、 钢鞭、 画戟等兵器,人数一般为8至10余人。表演时,和尚模仿 十八罗汉各种神态的舞蹈,金刚作武术表演。?  第六部分是 百色队。这是社火队里最随便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队。这一队由三教九流、七十二行各色人物组成,大部分扮成传统戏剧故事,如唐僧取经、 白蛇传、 桃园结义等。这一队的人数最多,大约在五六十人至七八十人乃至百人以上。表演时,百色队在紧锣密鼓声中跑大场,有四门斗敌、 五典坡、 六月雪、七巧会、 八阵图、九穿梭、十面埋伏、 八角茴香、蒜瓣子、 双龙会等很多花样,使观者眼花缭乱,赞叹不已。?   第七部分实际上只有一个人,这是一个贯穿全队、活跃全局的人物,即所谓的“膏药匠”。这个角色是 游方郎中打扮,一手执 蝇拂,一手摇串铃。他的主要职责是随时随地制止乱挤乱闹的人群,协调指挥各队表演,起着维护秩序和照料全局演出的作用。在新到一个表演场所,或在各种表演间隙中,“膏药匠”能即景生情地现编现唱“秧歌子”。“秧歌子”多为四句一首,内容大多为颂春节、 贺太平、庆乔迁、祝长寿、恭喜发财等吉庆词语,但要唱得切合实际,具体生动,诙谐有趣。长于此道的人,往往妙语连珠,好曲连台,博得观众齐声喝彩。社火队中,“膏药匠”这个人物的出现,还有其讲究。据说,膏药是药物中的万应灵药,又名 八面风。“膏药匠”是古代凉州民间对医生的代称。凉州王蛤蟆膏药非常有名,可能与此有关。因此,这个人物既有联络社火全局的职能,又象征着驱瘟散疫、促进健康的良好祝愿。

元宵灯会

   西营乡人过春节,到 正月十五闹花灯才算结束。 正月十五,民间叫元宵节,这个节日最突出的景观,就是围绕张灯、 赛灯、 赏灯等一系列“灯”事活动而展开,因而也称“灯节”。这是一个极富游乐性质的群体节俗活动,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种沿袭。  

元宵灯会

元宵灯会,据说是从汉朝留下来的。西汉时,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玉帝命 火德星君在正月十五火烧京城。文帝非常恐慌,便召来群臣计议,大臣 东方朔献计说,可以向火德星君求告说情,免此一难。 正月十五日,火德星君果然驾临京城。文帝率群臣和京城百姓拜伏恭迎,哀告火德星君看在万千黎民的份上,不要火烧京城。火德星君不忍生灵涂炭,无奈圣命在身,不敢违犯天条。正左右为难之际,东方朔又献一计。当夜,京城长安内外,从皇宫到百姓庭院,都依东方朔之计张灯燃炬,一片通明,与白昼无异。火光直透云霄,火德星君见那景象果如 天火降临一般,料得足以瞒过玉帝,便回天庭复命了。此后,每年正月十五,京城便 燃灯 张炬,以示纪念,且用糯米 粉团成丸子,状似珍珠,俗称“元宵”,表面上是敬火德星君,实际上是想用 糯米糕粘住他的牙齿让他少说话。凉州的元宵灯会,辉煌奇巧,蔚为壮观。每年元宵节前,各行各业人士便纷纷忙碌起来,那些彩纸颜料,铁丝竹篾,纱线 布帛,经过剪、剔、绘、染、扎、缠、绷,在一双双巧手的运作下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各式花灯,有各种动物、花卉、瓜果、 神话人物等。到了元宵这天四街八巷的临街人家、店铺、 机关单位,都在门前张挂彩灯,装点得凉州城宛如灯的海洋,天刚擦黑,便万灯竞放光华。此夜,凉州人都要出门游灯,街上人头攒动,灯光闪烁,热闹非凡。如果遇到龙灯,则 观灯者必从龙下钻过,说这样一来就沾了“ 龙光”。又据说龙是多子多孙的吉祥物,且“灯”又从“火”从“丁”,钻了龙灯,就可以人丁兴旺,日子红火。由此可见,元宵节的盏盏彩灯,不仅好看,而且也寄托了凉州人对更加美好光明的前景的向往。在凉州农村,元宵闹灯又别有情趣。农村的花灯,于朴拙自然中见巧夺天工的智慧。有的用 玉米芯浸油,燃作火炬;有的用洋芋或萝卜将里面剜空,灌上油,插 稔子点燃作火炬;还有的将老葫芦壳削至半透明,外绘以各种图案,制成花灯。更多的是以彩纸扎成各种形状的灯笼。凉州的元宵灯会,源远流长, 颇负盛名。旧时《风俗志》载:凉州“元宵前后,四市竖坊,盛张灯炬,且架高山,蒙 纱画佛像,名 鳌山灯者,不一而足。 镇海、姑洗两塔,亦层层燃灯。一时 燃爆竹,吹箫管,火树银花,与日月交辉;笙歌欢腾,彻夜不休;人民云集游乐,以为太平丰余之兆,自唐时已然。”然而,在凉州的诸般灯市中,最神奇有趣、出类拔萃者,当数 金塔寺的“ 黄河灯会”。“黄河灯会”,顾名思义,就是取 黄河九曲十八弯之意,有“阵排天地,势摆黄河”之妙。又说是仿照 古典小说《 封神演义》第五十回“三姑摆布 黄河阵”里黄河阵的摆法。先扎好灯山门一座,悬灯结彩,以立门户;后取中央太极之意,在灯阵中央竖五丈高杆一根,上挂 九莲宝灯、吊斗、旗幡;再将360根灯杆,挑起360盏各色花灯,按 九宫八卦之势,分为九座城池,摆成黄河 九曲连环之阵。观灯者必须按 八卦方位,按照一定路线行进,方能曲尽其妙,遍踏所有灯城而出,否则将会迷失方向,如入迷宫。每年元宵燃灯,四方乡民蜂拥而至,照以上规矩遨游 黄河灯阵,“出入门户,连环进退,井井有条”。?   元宵之夜,凉州大地“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暮色刚刚降临,皎月从东方升起,漫山遍野像是披上了一层银白的轻纱。一块平坦的高地上,竖起一座 方方正正的灯城,巍峨辉煌,灯月交辉,五彩缤纷。那雄伟华丽的灯山门,那闪闪烁烁的一片灯海,还有那高架在中心灯杆上的九莲宝灯,那飘摇的旗幡、吊斗,映衬着祁连山暗黑的山影和开阔起伏的山野。“黄河灯阵”仿佛一座古代的军营,在夜色中显得那样庄严神秘。“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一时间,从四面八方前来观灯的人们,高举着灯笼火把,潮水般地涌来,从灯山门正中进入“黄河灯阵”,在这个神秘莫测的灯的迷宫中盘旋回绕,尽情漫游。都说是九曲黄河十八弯,但看灯的人们,谁也弄不清到底拐了多少个弯,转了多少个圈,只感到忽而左盘,忽而右旋,忽而朝南,忽而往北;兴趣盎然中,但 觉灯海 锦簇,万头攒动。各种各样的灯犹如百花争艳,各具情态。且不说那些传统的 走马灯、玉兔灯、 孔雀开屏灯、子牙封 神灯、三战吕布灯、 大闹天宫灯等诸色花灯仿佛使人进入神话世界,单就这些白菜灯、葫芦灯、 西瓜灯、辣子灯、猫儿灯、狗儿灯、羊羔灯、娃娃灯……也是形象逼真,色彩艳丽,美不胜收,确实匠心独运,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本色,真可谓大千世界,尽收眼底了。此情此景,正应了一首古诗:?  正月圆时灯正新, 满城灯火白如银。?  圆圆月下灯千盏,灼灼灯中月一轮。?  月下看灯灯富贵,灯前赏月月精神。?  今宵月色灯光内,尽是观灯赏月人。  这一天,有时遇上下雪,正好应了“ 正月十五雪打灯”之语。漫天飞雪,银装素裹,此时此景,别有一番滋味。?

河北省栾城县

  西营乡位于栾城县西南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以小麦、玉米、苗木、蔬菜为主,交通便利,京深高速公路穿乡而过,乡级公路北通石家庄,东连308国道,西接107国道,与京广铁路相连。水资源丰富,千年洨河穿乡而过流经赵州桥。电力充足,通迅发达。 西营乡西营乡

农业农村经济

  该乡立足本乡优势,坚持“稳粮、强牧、上菜、兴苗木、种药材”的方针,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多种惠农政策,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采取做示范、抓项目、筑龙头,建基地等措施,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2004年,全乡优质专用麦面积达到36200亩,经济田面积达到33000亩,其中蔬菜13000亩、药材3000亩、苗木1000亩、果树1000亩、无核葡萄510亩、其它6510亩。肉、蛋、奶产量到目前分别达到0.79万吨、0.75万吨和0.78万吨,畜牧业产值1.86亿元,已建成养殖小区8个,示范场3个,均已超额完成年内目标。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该乡以“全党抓经济、突出抓项目”为指导思想,以“建一流环境,引一流项目为动力”采取参观学习;“走出去,引进来”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转变作风,加强服务,搞好规划,为单位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强化政府行政行为,促进项目落户等有效措施。

  2004年乡镇企业预计完成总产值67951万元,增加值15885万元,营业收入65943万元,利润2110万元,税金447万元,出口产品交货值2110万元。各项经济指标均按比例计划圆满完成。同比增长分别为15%、16%、15%、14%、14%、20%。

  项目建设预计到年底竣工项目达到50个,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00万元,引进县外资金7000万元,分别占年计划的300%、230%、同比增长86%,95%。

  2004年入统企业增加3个,分别是石家庄市恒润纺织有限公司、石家庄市鹏阳纳米材料有限公司、石家庄斯特曼制衣有限公司。

  新增ISO9001质量体系认定1个,是石家庄市康威制衣有限公司。 西营乡西营乡

社会综合治理

  围绕乡党委、乡政府制定的“强班子、上经济、保稳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狠抓综合治理,保持了农村稳定。构建了一整套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乡信访办公室坚持变上访为下访,认真执行“一岗双责”、“分级负责、归口办理”、“领导接待日”及领导分包重点案件等有效措施,加大对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使大量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为全乡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综治、信访工作排名位居全县第一。

文教卫生

  西营乡不断加强师资力量,增加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全乡中小学全部实现了“八配套”。中考升学率85%,在全县位次靠前。

  春节、庙会期间,乡政府和各村组织开展文体活动,有象棋、台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活动,增强了群众体质。春节期间乡组织花杠、狮子、秧歌、跑驴、旱船、大鼓、戏曲小唱、武术、彩车等,进城串村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卫生事业发展较快,乡卫生院装饰一新,卫生医疗设备全,多科病症均能诊治。33个村建有卫生所,方便了群众看病。西营乡西营乡

城乡建设取得新进展

  该乡根据特点,在继续加大“空心村”治理的基础上,盘活用好村内空闲宅基地,完善了旧村改造。严格土地执法管理,加大对违法占地和违章用地的查处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占用基本农田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进一步规范了占地上报审批手续,杜绝了非法批地。同时,实施村镇建设“五个一工程”,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开展以“创建文明生态村”为载体的讲文明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目前全乡已有20个村通过县爱卫会验收达标。在项目建设用地上,积极为项目建设客户跑办占地手续,并实施跟踪一条龙系列服务,为该乡项目建设工作发挥了职能部门作用。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