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社背景
南宋末年,宋王朝经过长期的苟且偏安,已是风雨飘摇了。 蒙古族铁骑的 长驱直入,使得南宋政权彻底覆灭, 改朝换代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此时,宋末士子才深刻认识到他们失去的不只是一个 赵宋王朝,而是作为 天下文明象征的整个 华夏民族及其传统文化。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一部分人选择了 投笔从戎,投入到实际的抗元斗争中去,更多的则是归隐田园,借助山水湖泊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到大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获取面对生活的勇气。 虽然元朝统治者凭借武力实施了残酷的 民族压迫政策,但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因此,这些故宋遗民才得以在
意识形态领域中有较为自由的活动空间,选择了诗歌这一最便于抒情言志的文学样式,借以宣泄其抑郁悲愤之情,从互相唱和的过程中,获得坚守志节的力量。月泉吟社即在此背景下成立。
创社过程
公元1286年( 元世祖 至元二十三年),原宋义乌令 浦江
吴渭,入元不仕,退隐吴溪,延致
方凤、吴思齐、
谢翱,共同创立了 月泉吟社。这几位月泉吟社的 主事者在地方都颇具声望。吴渭(生卒年不详)字清翁,号潜斋;吴思齐(1238--1301),字子善,号全归子,永康人,宋末曾任 嘉兴县承;方凤(1241-1322),字韶卿,亦浦江人,宋末任容州文学。宋亡后,三人皆矢志不仕元朝,退居田园。至于谢翱(1249--1295)则是抗元名士,字皋羽,号啼发子,福建 福安人,曾为文 天祥咨议参军,后避地浙东,写了著名的《登西台拗哭记》,悼念 文天祥。 月泉吟社系得名于浦江名泉——月泉。据
薛应旗 《浙江通志》云:‘.其泉
视月盈虚为消长”,故称之月泉。因景致优美,成为文人骚客聚会之所。至元二十三年十月五日,月泉吟社以 《春日田园杂兴》为题,限五、七言四韵律诗,征诗四方,于次年
正月十五日收卷。在短短的三个月间,共得诗二千七百三十五卷,作者遍布浙、苏、闽、桂、赣各省。方凤等人评隙甲乙,选出二百八十名,于 三月三日揭榜,依名次赠予奖赏,并将得名作品编集付梓月泉吟社成立和征诗宗旨。[2]
代表诗人
吴渭(具体生卒年不详),字清翁,号潜斋,浦江(今属 浙江)人,自幼颖异笃学,人品俊逸,博览群书。宋末为 义乌令“,国亡退食 吴溪,慕陶靖节,自号曰潜斋”,延请宋 遗民 方凤、 谢翱、 吴思齐,创立月泉吟社,相与酬唱品评。元至元间“,以春日田园命题,取靖节‘ 田园将芜,互不归’之意”。应征诗有2735卷,评选出280人,编成 《月泉吟社诗》。 谢翱(1249~1295),字皋羽,自号日希发子,长溪(今福建 霞浦)人,后徙 浦城(今属福建)。“父钥性至孝,居母丧,终身不仕,通 《春秋》,著《春秋衍义》《左氏辨证》传于时。“翱世其学”,南
宋度宗咸淳年间应进士举,不第。1276年(元恭宗德右二年),文天祥开府 延平,署 谘事参军。1290年(至元二十七年),曾在
严子陵 钓台之西台哭祭文天祥。1295年( 元成宗元贞元年),卒于杭州,享年47岁。著有《日希发集》《西台恸哭记》《天地间集》等。谢翱的诗“,其称小其指大,其辞隐其义显,有风人之余,类唐人之 卓卓者,尤善叙事”。一生“为人倜傥,有大节”。 方凤(1240~1321),一名 景山,字韶卿,号岩南,浦江(今属浙江)人。“凤有异才,常出游杭都,尽交海内知名士。 将作监丞 方洪,奇其文,以族 子任试 国子监,举上礼部,不中第。”后以恩授 容州教授,因宋亡未赴,浪游江南。归乡,名其斋为存雅堂,学者称存雅先生。1321年(至治元年)卒,享年82岁。其遗诗有门人
柳贯选刊为9卷,已佚。清初, 同邑
张燧在各种书中收录残剩诗文,编为《存雅堂遗稿》13卷,于1654年(顺治十一年)刊刻。“凤善诗歌,通 毛郑二家言”,宋末 文弊,方凤曾对学者说,“文章必真实中正,方可传。他则腐烂漫漶,当与东华尘土俱尽”。 吴思齐(1238~1301),字子善,括苍(今 浙江丽水西)人。由荫入仕,监临安新城税。调嘉兴县丞,摄县事。后入镇江 幕府,因 忤逆
贾似道,迁饶州节制司 准备差遣,后辞官寓 桐庐,自号全归子。元大德五年卒,年六十四。流传下的诗文不多,有 《拟古》 《题鹿苑寺壁间记鲁简肃公罗汉见梦事》。吴思齐性直悫,“知有是非,不知有毁誉、祸福。学者尊其行,争师之。方凤评思齐之为人如 徐禾责、
陈师道,君子不以为过”。
思想情感
对故国的怀念
在古代,由于“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 王臣”,这已形成了人们的思维 定势。而每当 改朝换代之际,士人又总面临着自身出路的抉择,尤其是外族统治之朝,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尖锐。 南宋王朝的覆亡,对诗人们来说,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朝代更替,科举的废止对他们人生道路所造成的冲击之大更是无法形容,然这又是他们必须面对而又不愿面对的严峻现实。因而,怀念故国不仕新朝就成了他们诗歌的主要题材内容。如罗公福的诗:
老我无心出市朝,东风林壑自逍遥。 一犁好雨秧初种,几道寒泉药旋浇。 放犊晓 登云外垄,听莺时立柳边桥。 池塘见说生新草,已许游魂入梦招。
诗歌 首联追叙自己弃官归隐的行迹,开宗明义表示了自己宁老死林壑也不乞禄于当朝统治者的态度,从东风、林壑等景物之中可体味其脱离 樊笼、复返自然的感受;中间两联正面描述田园生活,通过好雨、寒泉、秧、药、犊、莺、云、柳等意象,展现出一种 生意盎然的春日秀丽风光; 尾联化用
谢灵运“池堂生春草”之意,以“生新草”这一具体事物来体现整个自然界一片 万象更新、蓬勃滋长的生机。然细读就会发现,“生新草”是“见说”,以显示这一片生机与自己的感情是有隔阂的;又用“入梦”二字,更见这一片生机对自己来说是恍恍惚惚而游离于现实之外的。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叙写,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即含蓄委婉表达出自己对故国的深深思念和不愿与新朝合作的心态。同时也使整个南宋遗民群体那种宁愿老死林壑也不肯迈进蒙元“市朝”的共同心声得到了完整巧妙的表述。 诗人们这种凭吊兴亡、怀念古国之情,在卷中频频出现。如“ 物意岂知沧海变?晓风依旧语 流莺”( 王进之),亦同此意。而如“吴下风流今莫续,杜鹃啼处草离离”(
栗里),则简直是《诗经·黍离》之同调。诗人们借今昔之变传达盛衰之悲,从而使得作品不仅具有幽邃深刻的历史底蕴,而且把人类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强烈悲剧色彩展现得沉痛而又深刻,作品由此获得思接千古、情系古今的恢弘气势和 言近旨远的艺术张力。诚如一位学者所言:“宋 遗民诗不仅是 宋诗的 鲁殿灵光,而且在整个中国遗民诗史上也是一块里程碑。”
对不为元廷官爵利禄所诱惑的孤介情操的表现
自先秦以来,中国的士人群体心态主要表现为一种 经世致用的入世精神、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意识和匡时救俗的 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到了南宋末年,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他们这种关注民族命运的积极入世精神更被空前地激发出来。而国家的覆灭、民族的屈辱以及士人地位沦丧所带来的人格的扭曲、自尊的 贬损,又使他们陷入了空前的羞辱、悲愤和 人生价值严重失落的困惑之中。在这无可奈何的 窘况下,诗人们只能带着破碎的心灵踅入“独善”之途,以表现出与统治者的距离和自己的孤介情操。如桑拓区诗云: 粟爵瓜官懒觊觎,生涯云水与烟腴。 晚风一笛麦秧陇,春雨半锄桑拓区。 可是 樊迟宜请学,肯教 陶亮叹将芜。 斜阳芳草关情处,更把新诗吊 石湖。 诗歌首联就表明自己对于元廷所施禄饵的不屑之情,无论是芝麻小官还是封侯拜将,自己仍将一如既往地,只愿在云水茫茫 炊烟袅袅的田园间度过余生; 颔联借助“晚风”、“春雨”、“麦秧、“桑拓”等自然意象展现生机四射的 田园风光; 颈联借用 《论语》中孔子的学生
樊迟请学及 陶渊明 归去来赋典故,表示自己不会上当 变节;尾联 言旨,借歌颂田园风光表明自己隐逸志向。
意义影响
《月泉吟社诗》是以诗歌大联唱的形式反映数千遗民进行的集体抗节活动,在中国古代诗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这本诗集最可贵的意义在于它以特殊的方式,即无视
异族入侵的降临而继续吟咏田园风光,实际上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反抗———或说拒绝,来反映当时遗民诗人们的爱国思想和 民族气节。这一点,数百年来一直起着激励民族斗志的积极作用。而且,诗人们还用自己的创作实践,上继诗、骚、陶、杜,使南宋后期的衰颓诗风为之一变,为宋代诗坛写下了光辉的 最后一页。正如 张兵在总结宋末元初遗民 诗歌创作时所言:“抒故国宗社之忧愤,歌 黍离麦秀之悲音,慷慨沉郁, 忧深思远,不仅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而且有力地改变了宋季四灵江湖诗人气局荒靡、 纤碎浅弱的诗风,对有元一代诗歌创作影响甚巨。”总之,“月泉吟社”及其创作除了对元代诗坛颇具影响外,在后世遗民诗人中也被奉为楷式。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