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县志

中文名 乳源县志
性质 县志
目录导航

新修县志

第二届修志工作启动于2002年12月20日,正式开展始于2003年5月,期间经历五个主要阶段:

一、筹备启动阶段。2002年7月韶关市人民政府召开全市第二届修志工作会议之后,自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布置开展修志工作。2002年9月先后成立县志编纂委员会、县志编辑部,解决办公用房、空调等办公设备和经费,编辑部在没有外聘人员的情况下,由赵文彬、李铁基两位同志草拟了县志修编方案,对全志编目进行了设计,报市史志办和县志编纂委员会审查通过后,同年12月20日,召开全县志书编修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全县志书编修工作,并将147万字的资料稿撰写任务下达到全县76个主要部门。

二、人员培训和资料收集整理阶段。2003年3—5月,县志办先后完成了编辑部正副主编省级培训和全县修志人员的第一轮培训学习,并正式启动各承修单位资料收集和稿件的撰写工作。为更好地提高主笔人员的稿件撰写水平,2004年4月,县志办举办了全县撰稿人员第二轮培训班,全县有76个承修单位、86名撰稿人员参加了培训,期间组织37个部门共40多人到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宜章县等修志先进地区学习,为县志资料的收集、整理打下良好基础。

三、部门资料稿撰写、上报和审查验收阶段。2004年5月至2005年12月。全县有73个单位完成了资料稿的撰写和报送审查工作任务。审查合格单位64个,基本合格6个,不合格限期修改单位6个。

四、志稿分纂、总纂阶段。2006年2月,编辑部聘请黄健能、王华沧、李锦荣三位老同志对志稿进行分纂。并从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由主编对志稿进行总纂修改。2008年3月—12月,根据总纂发现的问题,再次聘请黄健能、潘启养、王运凤、许永生、李锦荣等5位同志对县志志稿进行补充、核实。并由编辑部进行第二次总修改。

五、志稿评议、复审、终审阶段。从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县志编纂委员会根据县志进展情况,先后于2月17日、2月26日和3月5日召开全县各部门征求意见、韶关市史志办和市属10个县(市、区)以及湖南省宜章县史志办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参与的县志稿评议、县志审查委员会志稿审查等3个会议。会后县志编辑部根据收集到的各方面意见进行了认真修改,重新调整了志书结构和篇目,志书结构由原6大篇36章167节,修改为16篇67章340节。全志共计115万余字,照片130多幅。2010年3月县志稿完成初审并于4月报韶关市二级综合志书审查验收小组复审。2010年5月—8月,编辑部根据市复审后的意见对志稿进行认真和全面的修改。2010年9月报韶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书审查委员会进行终审通过并批准出版。

编修队伍

本志编修过程中,赵文彬同志自始至终主持和带头实施了全志篇目、框架结构、图片等数项设计和总纂工作,并由其本人独立完成凡例、总述、经济综述、经济体制改革、希望工程和人口迁移专记,环境、资源、区域等篇章10万余字的撰稿任务。其他内容除由各承修单位负责外,大事记由李铁基、赵伟荣,档案史志由娄平,人物由林新绘,附录由曾义华等同志完成。市复审工作结束后分别由赵文彬、郑绍东、曾义华三位同志再次进行总修改。市政府地方志书审查委员会对本志稿终审结束后,再次由赵文彬、曾义华同志进行全面修改,并最后经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审定出版,排版过程中再次由赵文彬、郑绍东、曾义华、罗天松(特聘)、许永生(特聘)进行校核。

指导意见

本志编纂,贯彻省地方史志办公室2002年4月《关于开展第二届新方志编修工作的实施意见》,按2002年10月《广东省地方志行文规范(试行)》撰写,遵守2005年11月《广东省第二轮市、县、区志版式规定》排版印制。

《乳源瑶族自治县志》(1990—2003)编纂过程中,尽管人事更迭、财政困难、编辑部人员缺乏,但自始至终得到自治县委、县政府、省、市地方志主管部门、省地图出版社以及市属10个县(市、区)史志办、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宜章县史志办、县直各单位领导、中省驻乳各单位、县统计局、洛阳镇政府以及参与志稿审查把关的盘才万、赵志发、胡又新、邓中兴、莫瑞福等老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志书即将付印出版之际,编辑部谨向关心、支持《乳源瑶族自治县志》(1990—2003)编修工作的所有领导、单位和个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对全县各承修单位138名撰稿人员的无私奉献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本志在编纂过程中自始至终坚持存真求实、全面客观、质量至上之原则,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为此专门增加了人物篇的篇幅。但因史志办属档案、党史、地方志三合一机构,长期三项工作并举,时间短、人员少、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更因能力、水平有限,错误、遗漏一定不少,敬请读者斧正和见谅。

乳源瑶族自治县史志办公室

《乳源瑶族自治县志》编辑部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