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十字架之谜

埃及十字架之谜

作者 埃勒里·奎恩ElleryQueen
页数 290
出版时间 2010-02-01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定价 12元
目录导航

作者简介

埃勒里· 奎因(Ellery Queen)是 曼弗雷德·B·李(1905~1971)和 弗雷德里克·丹奈(1905~1982)这对 表兄弟合用的笔名,他们堪称 侦探推理小说史上承前启后的经典作家。两人本来分别从事 广告业和电影业,1928年因参加有奖征文,两人开始联手创作 侦探小说,三年后两人都辞去各自的工作,专门从事侦探 推理小说的创作。在合作的40多年间,他们创作出一系列独具风格的侦探小说,其中大部分以 埃勒里·奎因的笔名发表。埃勒里·奎因也是其小说中的主人公,其角色本身就是一位侦探小说作家兼超级侦探。年轻英俊的侦探埃勒里·奎因和他的父亲——纽约警察局的警官理查德·奎因是其大多数作品中的主要角色。

主要人物

安都鲁·庞 小学校长
  汤玛斯· 布拉特 地毯 进口商埃勒里·奎恩埃勒里·奎恩 

史蒂芬·梅加拉  航海家
  威鲁亚· 克罗 沙克 发誓报仇的男人
   马格利特·布拉特 布拉特之妻
  黑林·布拉特 马格利特与前夫之女
  约那·林肯 布拉特公司经理
  海丝·林肯 约那之妹
  维克多·邓保罗 医生,布拉特家的邻人
   帕西·林 布拉特家的邻人,英国人
   伊丽莎白 帕西·林之妻

哈拉克特 自称是 太阳神的男子

  保罗·洛敏  裸体主义者
   斯威特船长 梅加拉游艇的船长
   福克斯 布拉特的司机兼园丁
  亚多力教授 考古学家
  艾勒里·昆恩 业余侦探
  里查·昆恩 警官

故事梗概

埃勒里因为一件奇怪的命案而来到一个偏僻的小 村庄。村里一名 深居简出很少与人打交道的老师被钉死在“T”字形路口的 路标上,他的头 被残忍的割去。在 被害人的家门上也有血迹大大的书写着“T”字。六个月后,一处 鹰图腾 柱上沓垂着一名头颅不见的 百万富翁, 验尸结果和上 一宗命案完全一样,现场也遗留着“ T”字的痕迹。不久是一具尸体被吊在桅杆上,依然是谜一般的“T”字,最后是在小屋内 发现了第四具无头尸体,凶手仓惶而逃,尸体依旧被绑在十字架上。这些奇怪的“T”字标 记,到底代表了什么意味?是宗教迫害狂?是 埃及十字架的标志?还是 精神异常的犯罪? 抑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最终,埃勒里凭借自己严密的推理和老师的帮助,终于将真正的凶手抓住!而凶手居然是……
  开局于一宗奇怪的命案。一个很少与人交流的外国教师莫名其妙的被钉死 在路口的路标上,有人省称目睹了一个奇怪的跛脚人在案发时去了命案现场。这个不久在法庭上被称 为“克洛沙克”的嫌疑犯,从此成为警方寻找的焦点。
  按照埃勒里后来的说法,对于第一宗命案,他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一样多。就这样毫无 收获的他返回了纽约继续随父亲调查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案件,直到六个月后的一天,他的大学老师的一封信,拉开了第二件命案的序幕。
  死者是 亚力克教授的邻居,一个爱下 西洋棋的百万富翁。他被钉死在 图腾柱上,构成 了一幅惊骇惨烈的画面。死者的家庭却是秘密重重,上至夫人女儿,下至园丁邻居,每个人都隐藏着一些或大或小的秘密,而这而的过程就像极了《希腊棺材》的情节,搞的你晕 头转向毫无逻辑。这家不远处的一个岛屿,是归一种奇怪的宗教“太阳教”所用,而嫌疑 犯“克洛沙克”就是这个奇怪宗教的大弟子,但是他早已消失不见。两个案件必有联系, 这个点在哪呢?埃勒里通过地图,解开了这个奇怪的谜语。
  第三起案件发生在海上。也算是警方或埃勒里的一次失误,而第四件命案的发生则是个无法避免的必然。埃勒里不停感叹着线索太少,而边进行着逻辑构建。但是他总是觉得茫然中有一些奇怪的感觉在漂浮在心 头,但是他却总也抓不住。
  结尾是一段追捕戏,老师和埃勒里两个人心照不宣的分两路前进,彼此互留信件,仿 佛 打哑谜一般,吊起读者的胃口来。这几章的主要内容,按照埃勒里的说法,就是疲惫的 人和汽车交织着几封信件。最终真正的凶手在逃离前几小时,在旅馆里被抓住。
  这次扮演埃勒里搭档的,是他大学里的老师,亚力克教授。亚力克教授年纪虽然不小 ,但是身体硬朗,头脑清醒,爱好 古代文明之类的知识。他经常与埃勒里讨论案情,并由 此做出过许多很有意义的推理,并给出了一些好意见。他又是少数了解包容埃勒里的人, 这一点上他了理查德没有区别。同样的是他们两也会像父子两闹点小小的别扭。看到最后那一段追捕,埃勒里也不禁感叹,这么偏僻的地方,居然还隐藏着 这么聪明的人。而他给埃勒里无私的支持和帮助,却让埃勒里永远都无法忘记。看到两个 人心有灵犀的行动,让人不禁产生一种 英雄识英雄的感动。

读者评论

题目: 奎因的另一张面孔
  在一系列的奎因作品中,《 埃及十字架之谜》是很另类的一部。
  无论是国名系列的其他作品,还是 雷恩悲剧系列,几乎都难以看到 《埃及十字架》这一风格的作品。
  雷恩的悲剧系列姑且不论,在《埃及十字架》成书前的国名系列的其余作品—— 《罗马帽子之谜》《法国香粉之谜》 《荷兰鞋之谜》《 希腊棺材之谜》《 中国橘子之谜》的风格都是死者都不多,手法也不残忍,作品注重的是严密的 逻辑与反复的推敲论证。
  即使是雷恩先生的 《Y的悲剧》,风格开始有所转变,但同样是以严密的推理为重头。
  但是,《埃及十字架》的风格呢?被割去头颅的死者被钉在T字型的十字架上, 死亡现场也留下T字型标记,三起凄惨血腥的谋杀,四个无头的死者。
  这样残忍的手法由始及终。这样的作品不似奎因作品一贯的平和悠然之风,却与同时代的卡尔的一些作品中的氛围近似。
  再来看看诡计与 推理吧。
  在过往的作品中,除了《Y的悲剧》那样紊乱的线索源于非诡计纯 意外之外,也几乎都是有诡计存在的。只是,在那些作品中,诡计的设置并非奎因所侧重的,奎因之所以与同期的那些大家们有异而成为推理界独一无二的一位,正在于在黄金时代的本格解谜类推理作家中,他的 逻辑推理,他的 演绎法之美,无人可出其右,这也是喜欢奎因的读者之所以会喜欢他的原因。
  至于诡计,以 奥希兹女男爵的《 角落里的老人》为蓝本,经过G.K切斯达顿的 《布朗神父》发扬光大,到 阿加莎克里丝蒂的作品,直至卡尔那样的 异人,有太多人在创作,在改良,在嫁接。喜欢本格类推理小说之人在阅读一部作品时公平持正的态度是30%是喜欢诡计,30%是推理,25%是结构与语境,剩下25%是结局的逆转。
  也许在奎因的绝大多数作品里,除却30%的推理美伦美涣之外,另70%未必够吸引人,特别是一些初窥推理殿堂的读者更会有些不奈,但是作为恰恰被他这30%打中的读者来说,那70%并不是十分重要的,重要的是30%的部分。
  虽然《Y的悲剧》中奎因在结局的出乎意料上有很大的突破(当然之前的其他作品,凶手也是没有一次能猜得到,但都没有《Y的悲剧》那样震惊哑然的)
  ,但是其用来推理的部分依然是中轨中矩,于之前作品不相上下的。
  但是,就是这部《埃及十字架》中,让氛围与诡计占据了蛮多篇幅的这一部作品,其标志性的逻辑推理被放到了从属之地,诚然,那一段棋子与血迹的 状态分析与最终凶手身份的揭露的讲解都是十分精彩奎因味十足的,但是总让人觉得意犹未尽。
  而凶手采用的那一掩饰身份的诡计,在 《角落里的老人》,在《布朗神父》,在阿加莎、卡尔或者其他的推理小说家手中(以日系的如 鲇川哲也、 岛田庄司等更为擅长)也是常见的手法,这间接影响到了最终艾勒里报出凶手之名时读者的惊异度,因为这样的模式是似曾相识甚至满老套的。
   平心而论,奎因的作品是很早期的作品,采用这样的手段在当时应该也算蛮罕见的,而阅读推理小说的读者可能是读了满多后期的其他作者的相似作品,才回过头来读 《埃》,有些作品的诡计有意无意被拿来用过了,故此影响了阅读《埃》的美感其咎也不在奎因。这也是诡计类作品发展常常面临会被后者借鉴的尴尬之常态。但奎因的逻辑之美在于其难以被借鉴抄袭,故后世尽管有 有栖川有栖等一批致敬者的模仿却依然难以写出类似奎因的作品,至多是有其形而无其神,故此, 我的感觉在这部里奎因放松了其标志性的法宝(逻辑),抓紧了另一端(诡计)是一件蛮不智之事。
  当然,联想到 范达因改变风格创作《格林家》而获得的成功,成熟的作家需要求新求变,奎因改变风格是无可厚非的。作为奎因 书迷在此 吹毛求疵也许是要求太苛刻了些。也许对于一些推迷来说《埃及十字架之迷》是要远比他之前的国名系列更好看好读的作品也说不定。这样想想,这篇评论就算自己对奎因作品 瑕不掩瑜的评论吧。
  论成就, 《埃及》也许不如 《希腊》 《X》 《Y》,但是论可读性和精彩性,《埃及》 却是一点也不逊色呢。通俗一点来说,《埃及》有着《希腊》曲折离奇的情节,有着《X》 宏大华丽的诡计,有着《Y》意外的结局,虽然都不如这三篇来的彻底深刻,但是 三种武器 的完美糅合,使《埃及》具有了别具一格的致命魅力。而《埃及》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 ,他的一些类似卡尔的气氛描写和耶稣殉道般的 杀人手法,为小说增添了一份恐怖的哥特 式色彩,加之几个华丽的 哥特式幻想性谜团,使之成为一部气氛、谜团和结局比较完美的 哥特式推理小说。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