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鹀

芦鹀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拉丁学名 Emberizaschoeniclus
动物界
别称 大苇蓉、大山家雀儿
中文学名 芦鹀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命名者与年代 Linnaeus,1758
鹀属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芦鹀(雄鸟)芦鹀(雄鸟)(40)雄鸟春羽额、头顶、枕和头侧黑色,头侧羽缘皮黄色,有的头顶和枕或多或少具窄的皮黄色或棕黄色羽缘,眉纹白色或污白色、细窄而短不甚明显,颚纹白色或污白色,从嘴角向后一直延伸到颈侧。后颈和颈侧白色,羽缘灰色,形成一白色项圈,在颈侧并怀白色颚纺相连。背、肩淡皮黄栗色具宽的黑色羽干纹,下背腰亮灰色微沾皮黄色和具淡褐色羽干纹。尾上覆羽淡沙褐色,羽缘缀以黑色,尾羽主要为黑色,羽缘灰色,中央一对尾羽几乎全为皮黄色,羽缘黑褐色,最外侧一对主要为白色,仅基部和端部具一窄的条纹黑色,外侧第二对尾羽具大的楔形白班。两翅小覆羽和中覆羽亮栗色,中覆羽基部黑色,大覆羽和三级飞羽黑色,羽缘栗色或黄白色,其余飞羽褐色,次级飞羽羽缘亮栗色,初级飞羽具窄的淡栗色羽缘。颏、喉和胸部中央部分黑色具白色羽缘,其余下体淡白色,两胁和胸侧有栗色纵纹,翼羽和腋下覆羽白色。新换的秋羽头、颈、颏、喉和上胸中部的黑色羽毛均具宽的皮黄色或棕黄色羽缘,有的此羽缘一直保存到春季还未被磨损,因而常常将头部和喉胸部黑色隐藏起来。白色翎环亦多具灰色或灰褐色羽缘和尖端,从而俣白色翎环不明显。其余和春羽相似。[1]

雌鸟和雄鸟冬羽相似,但头顶为棕褐色具黑色纵纹、无白色翎环,眉纹污白色或皮黄白色,耳羽黑褐色具棕褐色斑点,颊纹白色,颚纹栗黑色,上体栗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颏、喉白色而沾赭色或皮黄色,其余下体白色或皮黄白色,和两胁具暗褐色纵纹。[1]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上嘴黑褐色或灰褐色,下嘴角黄色或基部较淡,嘴形较粗壮,脚肉褐色或淡黄褐色。[1]

大小量度:体重♂14.5-27.3克,♀17-21克;体长♂140-174毫米,♀147-153毫米;嘴峰♂8-11毫米,♀8.6-10.5毫米;翅♂70-87.5毫米,♀72-78毫米;尾♂60-83毫米,♀61-69毫米;跗蹠♂17-21毫米,♀19-21毫米。(注:♂雄性;♀雌性)(东北亚种)[1]

中国有7个亚种。芦鹀新疆亚种体形最大,羽色最淡,翅长84-92毫米;与芦鹀新疆亚种相似的有芦鹀青海亚种和芦鹀西方亚种,但芦鹀青海亚种羽色较沙黄,色彩较鲜亮,而芦鹀西方亚种的羽缘淡赭或苍白色,尾上覆羽淡灰而纵纹较少。体形较小的有芦鹀东北亚种、芦鹀极北亚种、芦鹀疆西亚种和芦鹀北方亚种,翅长在70-83毫米。芦鹀极北亚种头、颏和喉为黑色,后颈白色,上体淡黄锈色,且具宽的暗色纵纹;芦鹀北方亚种与芦鹀极北亚种相似,但羽色较淡,上体纵纹不浓著;芦鹀疆西亚种头部纯黑而无黄白色羽尖,上体黑色纵纹较宽;芦鹀东北亚种体形最小,头部虽黑色,但头侧的羽尖黄白,项圈白色,上体羽色淡黄栗色,具黑色羽干斑。[1]

栖息环境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河流、湖泊、草地、沼泽和芦苇塘等开阔地带的灌丛与芦苇丛中及高原沼泽草地和灌丛,迁徙期间和冬季也出入于农田和牧场地区。[1]

生活习性

芦鹀(雌鸟)芦鹀(雌鸟)(30)芦鹀在中国部分为留鸟,部分为夏候鸟和冬候鸟。冬候鸟通常在9月末10月初开始迁来中国或北部繁殖种群开始南迁,来年3-4月则又开始北迁。[1]

除繁殖期成对外,多结群生活,迁徙时结合成10-20只的小群、在越冬地区更分为小群或单独活动。性颇活泼,常飞翔于低树、柳丛之间,时而追逐,时而隐藏。性又怯疑,一见有人即刻隐匿于植物丛下部。受惊时飞翔极快,多作短距离飞行。活动时伴随着鸣叫,叫声颇似苇鹀,但声较粗也不响亮。在矮树丛或芦苇秆上作叫,音程为短系列而犹豫的丁当音,似家麻雀。鸣声多变但通常以一颤音结尾,通常的叫声为哀怨的下滑音“seeoo”,迁徙时作沙哑的联络叫声“brzee”。[1]

杂食性,食物为苇实、草子和植物碎片(特别是水生草本植物),各种昆虫(鳞翅目,蜻蜓目)及其幼虫、节肢动物(蜘蛛)、软体动物、甲壳类和种子。[1]

分布范围

原产地:中国、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埃及、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希腊;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耳他、摩尔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叙利亚、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英国、美国和乌兹别克斯坦。

旅鸟:巴林、直布罗陀、香港、冰岛、尼泊尔、阿曼、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芦鹀分布图芦鹀分布图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5-7月。巢筑于地面沼泽草丛,芦苇草丛或接近水生植物的地面上。多用草或灌木枝叶掩盖,较为隐蔽。1年繁殖1或2窝,巢呈杯状,用枯草和芦苇构成,底部衬有较柔软的细草茎和须根等植物材料,有时还垫有苔藓、毛发和马鬃。巢的大小为外径8厘米,内径6.5厘米,深3.5-4厘米。每窝产卵4-6枚。卵的颜色变化较大,卵底色从橄榄灰到紫土色,上具多数分散的暗紫褐色点斑和曲纹,以钝端较多。卵为椭圆形,大小为16.5-20.3毫米×13.3-14.6毫米。雌鸟孵卵,孵化期13-14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留巢期12-14天。[1]

亚种分化

芦鹀(20亚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命名者与年代
1 芦鹀高加索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caspia Ménétries, 1832
2 芦鹀罗布泊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centralasiae Hartert, 1904
3 芦鹀哈萨克斯坦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harterti Sushkin, 1906
4 芦鹀西方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incognita Zarudny, 1917
5 芦鹀意大利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intermedia Degland, 1849
6 芦鹀伊朗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korejewi Zarudny, 1907
7 芦鹀北欧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lusitanica Steinbacher, 1930
8 芦鹀东北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minor Middendorff, 1853
9 芦鹀疆西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pallidior Hartert, 1904
10 芦鹀北方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parvirostris Buturlin, 1910
11 芦鹀极北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passerina Pallas, 1771
12 芦鹀新疆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pyrrhulina Swinhoe, 1876
13 芦鹀里海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pyrrhuloides Pallas, 1811
14 芦鹀希腊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reiseri Hartert, 1904
15 芦鹀指名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schoeniclus Linnaeus, 1758
16 芦鹀匈牙利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stresemanni Steinbacher, 1930
17 芦鹀多瑙河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tschusii Reiser & Almasy, 1898
18 芦鹀乌克兰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ukrainae Zarudny, 1917
19 芦鹀地中海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witherbyi von Jordans, 1923
20 芦鹀青海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zaidamensis Portenko, 1929

保护现状

芦鹀(20亚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命名者与年代
1 芦鹀高加索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caspia Ménétries, 1832
2 芦鹀罗布泊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centralasiae Hartert, 1904
3 芦鹀哈萨克斯坦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harterti Sushkin, 1906
4 芦鹀西方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incognita Zarudny, 1917
5 芦鹀意大利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intermedia Degland, 1849
6 芦鹀伊朗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korejewi Zarudny, 1907
7 芦鹀北欧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lusitanica Steinbacher, 1930
8 芦鹀东北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minor Middendorff, 1853
9 芦鹀疆西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pallidior Hartert, 1904
10 芦鹀北方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parvirostris Buturlin, 1910
11 芦鹀极北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passerina Pallas, 1771
12 芦鹀新疆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pyrrhulina Swinhoe, 1876
13 芦鹀里海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pyrrhuloides Pallas, 1811
14 芦鹀希腊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reiseri Hartert, 1904
15 芦鹀指名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schoeniclus Linnaeus, 1758
16 芦鹀匈牙利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stresemanni Steinbacher, 1930
17 芦鹀多瑙河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tschusii Reiser & Almasy, 1898
18 芦鹀乌克兰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ukrainae Zarudny, 1917
19 芦鹀地中海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witherbyi von Jordans, 1923
20 芦鹀青海亚种 Emberiza schoeniclus zaidamensis Portenko, 1929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词条图册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