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艺术源远源长,全国有20多个民族有吹奏唢呐的传统,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和大喜大悲的情绪。 而周家唢呐班从清末周文化开始,经过六代一百多年家族传承,谱系较为清晰。
据文献记载,唢呐最初成形并流传于古代波斯(即伊朗)、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金元时期唢呐自波斯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并迅速向广大中原地区传播,明代唢呐曾用于军中,据传说明代将领戚继光曾把唢呐作为军乐,每逢作战,排唢呐阵于军前吹打以壮军威。由于唢呐吹奏技巧不太复杂,吹奏的乐曲大多节奏明快,易与大众产生强烈的乐感共鸣,故而在民间广泛传播,用于婚、丧、嫁、娶及节庆等。
灵璧唢呐艺术的广泛普及,据说与明中晚期的朱元璋九世孙朱载堉有关,朱载堉一生淡泊宫庭生活,热爱民间艺术,长期在怀庆府(今河南沁阳)一带,深入到黄河沿岸民间唢呐班子里,潜心研究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和校堪研究工作,广泛流传于中原地带的几十个唢呐曲牌如《叫句子》、《凡字调》、《百鸟朝凤》、《抬花轿》、《大开门》,是朱载堉整理保留下来的,明代天启二年(1622)和崇祯二年(1629),黄河两次决口,使得黄淮地区流离失所的灾民,辗转迁徙,有的落户灵璧,有的外出学艺。唢呐便成为灾民们谋生的手段,每逢过年过节、迎神赛会、男婚女嫁、举丧祭祀等习俗,均有唢呐鼓吹,锣鼓敲打。
第一代:周文化(清末开始学艺)
第二代:周怀邦、周怀荣(1910年前后开始学艺)
到了清末,灵璧尹集周家唢呐班(也叫菠林喇叭),开始活跃在苏、鲁、皖广大农村一带。第一代周文化出生于江苏睢宁县桃园镇魏凹村,自幼因家庭贫困,与人学艺吹奏唢呐,后逃荒灵璧落户尹集菠林村,民国时期传至第二代周怀邦、周怀荣两个儿子时以吹奏唢呐谋生,正式成立周家唢呐班,因当时灵璧及周边地区唢呐班子发展迅速,常有乡里乡亲婚丧嫁娶,请唢呐班子热闹办事的习俗,为了在众多唢呐班子中站稳脚跟,周家苦练技艺,取长补短,通过乡间比武打擂台等形式,逐渐在当地有了名气,到了第三代周正玉、周正美、周正民、周亮时,队伍已经壮大,在苏鲁皖等地名气也越来越大,常常出现找不到周家班子来吹奏,男不娶、女不嫁的事情。
第三代:周正玉、周正美、周正民、周亮,周正军、周小社、周正群、周四、周五,代表人物周正玉被誉为“盖三省”、“喇叭王”, (1930年前后开始学艺)
第三代传人周正玉秉承天赋和家传,八岁学艺,十二岁单独领班,他一边到外献艺谋生,一边刻苦学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提高唢呐技艺,被称为“盖三省”、“喇叭王”、“金喇叭”。解放初期,周家唢呐班常被县政府请去参加送新兵、交公粮、慰问军属或者修治淮河等水利工地演出,这一时期周家广收山东、江苏、皖北一带众多的唢呐爱好者为门徒,向他们传授演奏技艺。上世纪六十年代,周正玉进灵璧泗州戏剧团工作,因远近闻名的吹奏技艺,在改革开放初期,安徽省黄梅戏学校聘请任唢呐老师传播技艺,这段时间周正玉与我国著名唢呐大师刘风鸣、刘风桐、任同祥、胡海泉、郝玉歧等多位艺术家均有交往,他们在一起切磋技艺,并集南北唢呐演奏之技巧风格为一体,改革创新,使唢呐吹奏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所授学生众多,省黄梅戏学校、蚌埠泗州戏剧院等许多省内剧团均有他的学生成为领导和骨干。周正玉晚年回乡继续传授技艺,直至2004年去世。他一生与喇叭相伴,常有一句名言:“乡亲们喜欢,俺就使劲吹”。
第四代:周本祥、周本灵、周本鸣、周中华、周本银、周本金、周本华(女)、周香草、周本付、周本雨、周本财、周海波、周海涛、周海燕(女)、周海琴(女)周建等,代表人物周本祥、周本灵、周中华。(1949年前后开始学艺)
周家唢呐班传之第四代有周本祥、周本灵、周本鸣、周本银、周四新、周海波、周中华、周本富号称“周家八虎”,而周海燕、周本华、周海琴、周香草号称“鼓乐四花”,这一时期,周家唢呐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新,他们各有所长,各有拿手绝活。如周本祥吹奏的泗州戏(咔戏)、双管艺术堪称一绝,周家特别对铜唢呐、铜笛子的演奏音高而不燥,柔而不腻,音色质朴自然、美妙动听,被人们称为“金喇叭”。第四代传人周家八虎之一的(周正玉四子)周中华八岁时参加全省少年儿童乐器比赛获一等奖,后考取安徽艺术学校唢呐专业,毕业分配到马鞍山歌舞团工作,担任唢呐独奏、合奏、重奏的演出任务,多次参加省、市、全国器乐比赛均获一、二等奖。06年随中央电视台远赴奥地利参加维也纳华人新春聚会演出,07年随马鞍山市文化艺术交流团赴台湾、韩国进行文化交流演出,08年随安徽省马鞍山市政府文化团赴日本进行中日传统文化交流演出。省电视台、文化周报及安徽广播电台多次采访周中华及周家唢呐班。周家先后录制了《婚礼曲》、《鼓乐喧天》、《拜花堂》等系列磁带专辑。近年来,周家唢呐班先后有十余人考取了安徽省艺术学校、安徽黄梅戏学校、山东烟台艺校等,其中不少在省、市、县各专业艺术团体中担任主要独奏演员,其中周明就是灵璧县泗州戏剧团的骨干力量。
第五代:周计萍、周明、周劲松、周辉、周静、周俊、周强、周垒、周贺、周庆、周杰、周红波、周雪、强伟、尹强锋、宣广州、宣广西等,代表人物有周明、周劲松、宣广州等。(1978年前后开始学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周家唢呐班子传至第五代,周明、周劲松、周强、周辉、周红波等人,他们以过硬的功底出省挑战打擂台,先后打败了来自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省份的唢呐高手,一时名声大震,威震四方,提起周家唢呐班子,同行望而生畏,老百姓赞不绝口。
第六代:周伟、周泉等(2000年开始学艺)
周家唢呐班子自创始以来,始终传而不失,兴而不衰,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本县及周边乃至苏、鲁、皖等地享有盛名,尤其是山东台儿庄地区许多人都知道灵璧周家唢呐班。周家唢呐班从第二代开始足迹遍及许多省、市、县,为活跃广大农村的文化娱乐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其班底已家族传承六代,一百多年的历史。周家男女老幼乐手现有百余人,有十多个周姓唢呐班子活跃在全县,是灵璧众多唢呐班子的典型代表。从第三代周正玉在省黄梅戏艺校传艺,到第四代传人周中华随中央电视台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华人新春聚会演出,使这一民间艺术得以发扬光大,周家唢呐班演奏技艺既保留传统,又不断创新,技艺广泛流传,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做出了贡献。
表现形式
周家唢呐有二种表现形式,一种为队列行进式,乐手分二列纵队边走边演奏,如有“大号”在前的则跟随在后,队形相同。此形式主要用于婚嫁迎即、迎神庙会、行会、出丧等动态场合。另一种为室内坐奏,乐手分三面围坐在八仙桌前演奏,有传统的“五人份”、“八仙乐”等,此形式主要适用于祝寿、小孩送奶糖(小孩出生十二天)、祈祷、庙会、祭祀等静态场合。
特点
周家唢呐班经过六代传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
一 擅长吹奏欢快的婚庆喜庆曲调和用于丧事吹奏抒缓、沉稳且凄婉如泣如诉。
二 在吹奏过程中加杂一些民间戏法绝活,如吃火、吐彩纸、吹旗杆、火烧葡萄架、漱猪手、玩烟头、双管、(把铜管子拿掉吹哨子,民间叫娃娃哨)等绝技表演。
三 由单初单一的吹奏技巧发展到如今的吐音(单、双、三吐音)、腹颤音、齿颤音、滑音、垫音、花舌、打音等多种吹奏技巧,音乐有开有阖,有静有动,富于变化,具有浓厚的皖北地方特色。
四 在传统曲牌中融合进一些地方戏曲(如:扬琴、大鼓、皮影戏、泗州戏等)、民间小调,甚至古典乐曲、流行歌曲、摇滚歌曲、外国乐曲等多种形式。
代表曲目:《雁落沙滩》、《集贤室》、《庆贺令》、《万年红》、《十样景》、《一技花》、《迎宾客》、《百鸟朝凤》、《黄土情》、《正月十五闹花灯》、《抬花轿》、《大、小开门》、《凡字调》、《喜临门》、《百兽鸣山林》、《江淮晨曲》、《鼓乐喧天》、《拜花堂》、《泗州戏音乐》、《扬琴》、《皮影戏》、《大鼓》、《扒缸》、《梆子戏》、《管笛》、《闷笛》等等。
1、乐器:周家唢呐班要乐器有大唢呐、小唢呐,对笛、闷子、管子,二胡、笙、云镘、小号、长号、堂鼓、锣鼓、小锣等。
2、道具:八仙桌(坐奏)。
3、服饰:无特殊要求。
◆ 2008年,周家班随政府代表团赴日本参加中日传统文化交流演奏会
◆ 2008年,周家班参加中央电视台《全家总动员》春节特别节目,获得“魅力妈妈奖”和二等奖。
◆ 2007年12月,中央电视台、安徽省电视台、各级市、县电视台专项采访报道周家班举办的“迎新年,庆奥运” 专场民族音乐演奏会
◆ 2007年,周家班参加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栏目比赛,获得最佳组合奖
◆ 2007年,周家班随政府代表团赴台湾参加中国传统文化交流演奏会
◆ 2007年,周家班随政府代表团赴韩国参加中韩传统文化交流演奏会
◆ 2006年,周家班随中央电视台赴奥地利参加维也纳金色大厅华人新春演奏会
◆ 2005年,周家班参加安徽省民族管乐大赛,获一等奖和二等奖。
◆ 2004年,周家班参加安徽省第七届艺术节器乐比赛获一等奖。
◆ 2001年,周家班应全国综艺之首的安徽电视台《超级大赢家》栏目组的邀请,接受专题采访报导,录制《超级大赢家》栏目专场特别节目
◆ 1997年,周家班应邀“大闹省城”,在合肥安徽省商之都参加为期一个月的纳凉晚会
◆ 1994年,周家班第三次被邀参加安徽省春节联欢晚会
◆ 1993年,周家班再次受邀参加安徽省春节联欢晚会,其演奏节目的录象被选送在中央电视台三套播出
◆ 1991年,周家班应邀参加安徽省春节联欢晚会表演节目,并获好评
◆ 1988年,上海音像、海威特、南京、黄山等出版社先后为周家班录制了《拜花堂》、《鼓乐喧天》、《豫剧》、《百鸟朝凤》等优秀传统曲目并先后出版了《婚礼曲》、《鼓乐喧天》、《拜花堂》等系列磁带专辑
◆ 1988年,安徽电视台、文化周报及安徽广播电台多次播放周家班的专题报导
◆ 1987年,安徽广播电台专程赴安徽灵璧为周家班录制用唢呐演绎吹奏的外国曲目——《霍拉舞曲》、《波尔卡》等舞曲。
◆ 1982年,周家班第四代传人——12岁的周中华参加安徽省少年儿童器乐比赛,获一等奖
◆ 1981年,周家班参加安徽宿县地区文艺调演,获一等奖
◆ 1980年,周家班参加安徽宿县地区文艺调演,获一等奖
◆ 1979年,周家班参加安徽宿县地区文艺调演,获一等奖
家唢呐班属班社活动,多与民俗礼仪相随,喜庆婚嫁祝寿丧葬祭祀时演奏,演奏曲目在不同的场合可套用、混用。
婚庆时,唢呐班随花轿一路吹奏至新娘家,待新娘出房门上轿再吹奏(行走时可适当休息),到新娘家后大吹一气,直至新娘下轿进入洞房,一般吹奏《万年红》、《抬花轿》、《凡字调》、《拜花堂》等。《拜花堂》表现乡村新娘的羞、小伙的憨及众乡亲的哄笑,儿童调皮戏等。
从丧葬到祭祀的众多场合,如报丧、祭奠、出殡等,一般都要用唢呐乐队,其中出殡前一天的吊唁活动,唢呐乐队根据事主家“执事”安排程序吹奏各种表现悲痛之情的曲牌,如《快欠场》、《慢欠场》、《哭皇天》、《将军令》等曲调舒缓庄严。《大开门》使整个丧葬祭祀活动高潮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