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旧址图集(1)(16)西安事变旧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建国路69号(原金家巷17号)。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和全国抗日民族运动高潮的推动下,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东北军和西北军发动“西安事变”,在陕西临潼骊山脚下实行兵谏,逮捕了蒋介石。
12月16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到西安调停,促成和平解决,推动了全国性的民族抗日战争,从而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大转折点。
西安事变旧址西安事变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张学良公馆、西安事变指挥部、新城黄楼、止园、高桂滋公馆、西京招待所、华清池五间厅、兵谏亭等8处。张公馆在建国路69号,建于1932年,为东西排列的三座三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东楼是机要楼,中楼有客厅、会议室,西楼为张学良的居室。
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叶剑英率中共代表团住东楼。中共代表团与张、杨会谈及与南京政府代表谈判多在中楼。西安事变指挥部位于西安新城陕西省人民政府内的杨虎城公馆,1931年建,砖木结构,宫殿式,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1936年10月8日张、杨在此密谈决定对蒋介石进行兵谏。
事变发生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来此与杨虎城共商救国大计。新城黄楼与杨虎城公馆相距300米,因墙为黄色得名。止园在北大街青年路,建于1933年。
主楼为传统宫殿式建筑,拱顶、飞檐、碧瓦、朱柱。西安事变前夕,张、杨在此密商发动兵谏。1936年12月17日,周恩来在止园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高桂滋公馆位于西安市建国路陕西省作家协会院内,建于1933年,1936年12月14日蒋介石迁此,周恩来在此会见蒋介石,初步达成六项协议。
西京招待所在解放路,为随蒋介石来陕的南京政府军政要员的住所,现为省旅游局办事处。华清池五间厅背靠骊山,西安事变发生当天蒋介石由此逃至骊山一巨石缝隙中,后来在巨石附近建亭,先后以"正气亭"、"避难亭"、"捉蒋亭"、"兵谏亭"为名。
1982年在张学良公馆建立西安事变纪念馆。
1936年12月12日,一件震动全世界的大事在古都西安发生:东北军领袖张学良与西北第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逼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根据好几种关于西安事变的书籍的记载,止园是事变前夜(1936年12月11日)张杨二人秘密碰头的地方。那晚,因蒋介石再次拒绝张杨二人的苦谏,绝不停止内战,还准备在第二天发布第六次“围剿”中共红军的命令。张学良当晚接到消息,他知道情势危急,于是连夜赶到止园与杨虎城紧急磋商,两人决定马上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止园紧急磋商后,两人分头召集高级军官开会,宣布行动计划及进行军事部署。几个小时后,震动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了。止园可说是这场事变的策源地。
西安事变旧址(5)根据好几种关于西安事变的书籍的记载,止园是事变前夜(1936年12月11日)张良二人秘密碰头的地方。那晚,因蒋介石再次拒绝张杨二人的苦谏,绝不停止内战,还准备在第二天发布第六次“围剿”中共红军的命令。张学良当晚接到消息,他知道情势危急,于是连夜赶到止园与杨虎城紧急磋商,两人决定马上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止园紧急磋商后,两人分头召集高级军官开会,宣布行动计划及进行军事部署。几个小时后,震动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了。止园可说是这场事变的策源地。
这座别墅原有的院落与建筑都完整地保存下来,80年代初改为杨虎城将军纪念馆,1983年杨将军诞生90周年时正式对外开放,并由中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走在园中,只觉周遭异常宁静,我的脚步声都清晰可闻。深灰色的房屋,带灰色的绿草,总体上给人予一种肃穆、凄美之感。这样的情调正与杨虎城悲壮的一生相称。
西安事变指挥部
西安事变指挥部即是位于西安新城陕西省人民政府内的杨虎城公馆,始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为砖木结构,宫殿式,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8日张学良,杨虎城在此密谈决定对蒋介石进行兵谏。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来此与杨虎城共商救国大计。[1]
高桂滋公馆
高桂滋公馆位于西安市建国路陕西省作家协会院内,始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2月14日蒋介石迁此,周恩来在此会见蒋介石,初步达成六项协议。
西安招待所
西京招待所位于西安市解放路东,为随蒋介石来陕的南京政府军政要员的住所,现为陕西省旅游局办事处。
止园
止园位于西安市青年路中段路北,始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原名仁王院、十方院,竣工时为纪念杨虎城从胶东、豫东作战得胜回师,取“紫气东来”首字,命名为“紫园”。
止园坐北面南,总占地面积达3.9万平方米,中心建筑是一座中西合壁砖木结构的三层小楼(占地424.12平方米)。楼顶飞檐翘角,二层缩进,成三面阳台,背面置楼梯,楼身和室内装饰为西欧式样。
止园官邸总建筑面积389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官邸东侧为办公室和会客厅,西侧是杨虎城与夫人谢葆珍的卧室。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2月11日晚,杨虎城在此向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兵谏”决定和方案,随后张学良率东北军高级将领至此统一行动部署,并以此地为“西安事变临时总指挥部”。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改“紫园”为“止园”,表明杨虎城仅止于斯的心迹。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西安解放后重加修葺,在楼北侧建立陕西省人民政府招待所。1983年恢复原貌并在此建立“杨虎城将军纪念馆”。
西安事变纪念馆
西安事变纪念馆(张学良公馆)位于西安市建国路69号,始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为东西排列的三座三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东楼是机要楼,中楼有客厅、会议室,西楼为张学良的居室。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叶剑英率中共代表团住东楼。中共代表团与张、杨会谈及与南京政府代表谈判多在中楼。
五间厅
五间厅和桐荫轩(三间厅)建在华清池荷花池南高台上,这里画栋曲栏,树荫层层,是纳凉避暑佳境。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至12月曾是蒋介石的行辕,五间厅即五间房子,蒋介石住在中间的一间,内有床、圆桌、沙发和椅子,今五间厅是按蒋介石住时原样布置的,这些东西仍在里面,供中外游人参观。
兵谏亭
兵谏亭,又名捉蒋亭,为西安事变攻占华清池时,蒋介石为躲避抓捕逃往骊山高处时的藏身之处。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胡宗南发起黄埔军校学生集资在此修建了一座钢筋水泥亭子,初名“总统蒙难亭”,后改为“民族复兴亭”、“正气亭”。解放后,当地群众叫它“捉蒋亭”。
1986年12月,“捉蒋亭”更名为“兵谏亭”。
新城黄楼
新城黄楼位于陕西省人民政府院内,是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设立联合指挥部的绥靖公署所在地,南距杨虎城官邸约300米,亦称“新城大楼”,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后扩建,其地略高于周围地面,因墙为黄色,房顶覆黄琉璃瓦而得名。
新城黄楼实为高台上所建传统砖木结构的平房,由中间的会议大厅和东、西厢房组成,总建筑面积916.36平方米,现为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管理、保护和使用。
西安事变旧址为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保护管理西安事变旧址文物,传承红色基因,构筑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思想道德教育的示范基地,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独特的功能作用。[1]
交通提示
西安市内乘座公交101路车可以直接到达。
门票价格
参考门票: 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