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又名鹰城,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提起鹰城的来由,就不能不提起一个名字——滍(zhì)阳。
滍阳镇位于市区西部,紧临新城区。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滍阳是应国国都的所在地。
据传说,应国早在黄帝时期已是一个强大的部族,叫应龙氏,大概由东夷族的雁氏和炎帝族的句龙氏结合而成。他们帮助黄帝族打败了蚩尤氏,定居于山西。后迁至鲁山县之应乡,在滍水中游的北岸新建都城。滍水即因黄帝打败蚩尤而得名,滍阳因在滍水的北岸而得名。
周武王灭殷商后,封其四子于应国,周代应国为姬姓侯国。据考证,应人是以鹰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太平寰宇记》卷八汝州鲁山县云:“应国在襄城父城县西南。”这里所说的襄城父城县,即指现在宝丰县李庄乡境内的古城。有关资料显示,商周时期应国管辖的大致范围是如今的襄城县、郏县、宝丰县、鲁山县、叶县和平顶山市区。之后,应国在弱肉强食的西周末年一系列战争中被楚国所灭。在东汉后改为应乡,西魏、隋、唐初为滍阳县,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太宗李世民精兵简政,废滍阳县为镇。此后的1300余年里,滍阳镇历经风风雨雨,演绎了灿烂的商业文化史。
种种史料和遗迹证明,目前新华区滍阳镇政府所在地南两公里、新城区西南三四公里处,白龟山水库西北的万亩鱼虾养殖区即古应国国都所在地。历史上的古应国国都和滍阳镇原政府所在地是一个地方,1964年因白龟山水库建成使用,滍阳镇政府才搬迁到现在的新华区薛庄村。
1979年以来,由于当地砖瓦厂取土烧砖,在北滍村西南的滍阳岭上陆续出土了一批又一批的应国和友好邻邦邓国的青铜礼器,应国墓地开始被世人关注。这是一处包括西周、春秋、战国、西汉、东汉时期连续使用的大型古墓群,尤其以应国贵族墓和楚国贵族墓为主,因此称为应国墓地。1989年,应国墓地被河南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省市两级文物部门长达十几年的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357座,计出土铜、铁、铅、锡、金、玉、石、陶、瓷、骨、牙、贝、蚌、木等各类文物万余件,其中尤以铜器和玉器为大宗。鉴于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应国墓地199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0年被评为河南省20世纪十项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鹰城即因从滍阳镇旧址——古应国贵族墓地出土的象征应国的图腾标志“玉鹰”而得名,以此纪念该市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光辉灿烂的古应国文明。
滍阳镇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也是该省历史上重要的水陆码头和货物集散地。滍阳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何俊卿告诉记者,千年古镇滍阳是北达洛阳、西安、兰州,南抵南阳、襄樊、汉口的陆路交通咽喉,又是淮河上游的重要码头。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加之交通方便,历来是南粮北盐的重要集散地。商人们用畜驮、车载、肩挑、背扛等原始的运输手段,把民众急需的食盐、粮食、棉花、花生、茶叶、瓷器等生活用品运往滍阳进行交易,使滍阳镇“商贾云集,行店林立”。
据史料记载,早在金代,陕、冀、晋等地的一些商人就看中了滍阳这块风水宝地,纷纷前来经商。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滍阳街开始走向鼎盛时期,大街两侧商铺林立,买卖兴隆,辐射周边数百公里。到清道光年间,清军曾国藩部和太平天国军队激战于湖南,长江水路运输线被切断。长期依赖水路运输供应食盐的鄂西、豫南民众,食盐奇缺。此时,鄂西、豫南的商人先在当地购买粮食再运到阳兑换食盐,晋、洛两地的商人则把大批食盐运往滍阳出售。滍阳的商人也把握住这次商机,开设粮行、盐店,一时间阳的集市上粮车排成长龙,南北客商云集,一派繁荣景象。滍阳街逢双日成集会,北街和东南门两个集会市场均长约500米。
上世纪初,滍阳街东西大街“乾生”粮行、“积余厚”油坊,北街“泰顺”粮行,太华街“振兴长”油坊,东南门外“益盛祥”粮行,并称为滍阳五大商号。据《宝丰县志》记载,至1951年,滍阳街还有商户130家,摊贩222家,手工作坊264家。
滍阳街走向鼎盛,主要得益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源于粮食市场的兴起。1929年豫西北春夏大旱,粮价上涨,南阳市的方城、社旗、邓州等地粮商运粮到滍阳市场销售,粮行增加到9家,当年仅“泰顺”、“益盛祥”、“中和”三家粮行交易量就达1808万公斤。粮商卖粮之后,在东西大街买日用杂货运回南阳地区销售,主要有食盐、布匹、煤油等。洛阳客商从洛阳运来棉花、布匹、杂货,在市场销售后购回粮食,运回本地销售。与此同时,滍阳镇沙河、应河口码头上,商船往来穿梭,从下游地区运来食盐、丝绸等货物,再将从滍阳街中转来陶瓷、煤炭、布匹、中药材等,运往豫东地区和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滍阳由此成为当时豫西南最大也最有影响的货物中转站和经济贸易中心。
帝裘是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帝挚青阳氏政权的三任帝,出生于帝角二十六年(戊申,前2773),出生在帝都平顶山的宫中,他的母亲是二任帝姜继的少妃。他排行老六,是父亲的第六个儿子。
姜裘即位后,仍立都于平顶山。当时国家安定,天下太平,各部落族团都安分守己的生活在自己的领地,过着简单纯朴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个时代的人思想单纯,心地都很善良,每个人都自觉地遵守国家制度,维护社会公德。
姜裘执政期间虽然天下太平,但仍不敢掉以轻心。他一方面加强各部落社会治安的管理,一方面又以联姻的方式与一些大的部落联盟集团结盟,以强化本族团执政的威信。他把蚩尤族封在了滍阳(今河南平顶山市西),把夸父族封在了蟒川(今河南平顶山汝州市西南)。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两族都是十分强大的部族,有这两个大部落结盟,其它的弱小部落是不敢轻举妄动的。姜裘先后与蚩尤族和夸父族联姻结盟,进一步壮大了帝挚青阳氏的势力。
滍阳位于南北大道要冲,其民居受南北文化的影响,不仅具有北方朴实、厚重的特点,还有南方民居的秀美。
据说,滍阳街南北宽1.5公里,东西长1.5公里,周长9里13步,城墙由青石砌成,非常坚固,城内有纵横8条大街,2万余口人在此居住。
滍阳街共有东、东南、南、西、北五道门,东门以迎许昌方向客商而叫“迎旭”、东南以望古楚国故地叶县而叫“望楚”、南门临滍水叫“临”、西门因应水像一条玉带一样绕城而走而叫“带应”、北门可通宝丰和洛阳而叫“通宝”。
滍阳街内,应河水与福水交汇后进入城内,再由东南门流出城外,共经过72座大小桥梁,其中较大的桥有东街石桥和太华桥。东街石桥位于东门内东西大街200米处,桥长27米,宽7米,为双拱桥,桥面由青石铺成。太华桥位于山陕会馆后,距东南门150米,呈典型明代建筑风格,桥长12.3米,宽5.7米,为拱形桥。西门下两侧寨础处,有两条红石雕刻的千斤重大鲤鱼,据说是为镇住应河而建。逢阴天即将下雨时,石鲤鱼就会返潮,甚至能滴下水来。
在滍阳街西门、南门内和十字街南路东,有关帝庙、东轱辘庙、泰山庙三大戏楼,城内还有大大小小20多家不同字号、档次不一的茶馆。赶脚累了或生意谈完了,到戏楼听听戏,到茶馆喝喝茶,成为当时滍阳街人最主要的休闲方式。
由于修建白龟山水库,不少老建筑都淹没在白龟山水库的波涛之下。如今,在滍阳镇薛庄村中的曲家大院保存比较完好,从这个享誉鲁、宝、郏等地的清代建筑群中,人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滍阳民居建筑的独特魅力。
如今的滍阳镇依然延续着往日的繁华,在镇政府附近、平宝公路两侧东西两公里多长的范围内,仍旧聚集着上千家的商户。
在这里,不仅有百年历史的马记冲汤、包记水煎包、何记杂货店等饮食、百货老店,还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涌现的家电、通信、超市、影楼、发廊等具有现代气息的店铺。
平顶山新城区就坐落在滍阳镇东南白龟山湖畔,核心区首期10平方公里的基本建设工程已完工,25平方公里的规划区覆盖全镇,湖滨大道、快速通道横穿而过,滍阳镇的地理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如今的滍阳,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平韩铁路、平鲁公路、平宝公路、洛平漯高速、郑石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多路公交车通达。滍阳镇自然资源丰富,石灰石、河沙、伊利石储量大,均已开发利用,特别是伊利石矿藏居全国第一,有很高的开采价值。近年来,圣光医药、潜源机械、清高机械、伟强工贸、恒通煤机、景博玻璃、安吉尔纯净水、舒山机械加工等项目先后落户滍阳,经济发展快速。站在滍阳街头,店铺林立,人来人往。曾经有过辉煌的古镇,如今充满了朝气,散发着勃勃的生机。
滍阳镇东邻新城区,西接鲁山县辛集乡,北依宝丰县周庄镇和杨庄镇,南偎白龟山水库。距新城区5公里,城市中心区14公里,石人山风景区90公里。区划调整后镇域总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万亩,辖24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总人口3.8万人。
滍阳镇原是宝丰县的四大名镇之一,历史文化悠久,西周时期已是应国都城,有千余年的文化历史和美丽传说,在海内外具有较高的影响。鹰城亦是从滍阳镇旧址古应国贵族墓地出土的象征应国图腾标志的“玉鹰”而得名。
滍阳镇碧水蓝天,位置优越。平顶山新城区就坐落在滍阳镇东南白龟山湖畔,核心区首期10平方公里的基本建设工程已完工,25平方公里的规划区覆盖全镇,湖滨大道、快速通道横穿而过,市政大厦开始办公使用,新城区的雏形凸现。
滍阳镇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开通的8000多门程控电话,村村通有线工程完善,促进了城乡通讯的快速传递。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平韩铁路、平鲁公路、平宝公路、平洛高速、郑石高速公路穿境而过,8路、26路等多路公交车通达该镇。
滍阳镇自然资源丰富。石灰石、河沙、伊利石储量大,均已开发利用,特别是伊利石矿藏居全国第一,有很高的开发价值。目前以伊利石为原料开发生产的塑胶填充剂已在橡塑行业得到应用,各项指标均优于其它添加剂,成为塑胶行业无机填充剂的理想换代产品。
滍阳镇经济发展迅速。近年来,新上百万元以上项目53个,圣光医药、潜源机械、清高机械、伟强工贸、恒通煤机、景博玻璃、安吉尔纯净水、舒山机械加工等项目落户该镇,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滍阳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展了以西滍鱼场为中心的水产养殖园区;发展了以肉猪养殖、肉鸡为主的何庄猪场、姬庄鸡场;发展了以蔬菜种植为主的姬庄示范园区;发展了以焦庄、韩寨为主的民俗饮食文化村;发展了以库庄为主的沼气建设示范村;建成了桂颐苑花卉苗木公司,示范作用发挥良好。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1999年撤乡改镇以来,滍阳镇历任党委和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夯实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与各项制度完善,镇域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全市93个乡镇综合实力排名,滍阳镇2003年58位,2004年38位,2005年30位,2006年28位。近年来,相继荣获河南省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乡镇、市“五好”镇党委、市治安模范镇、市基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单位、市水利建设“兴平杯”银奖单位、市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关心支持国防建设十佳单位等荣誉称号,获区级先进62项,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薛庄村,坐落着一座规模宏大的清代建筑群,它就是享誉鲁宝郏邑的曲家大院,人们又称为“曲府”。由于庭院横贯东西呈鲤鱼状,寨垣宛如金盆裹胁,与涛涛应水浑然构成一副“鲤鱼跳金盆”格局。自然河流、寨墙和庭院完美组合,;历经200年风霜雪雨,而坚固如初,风韵尤存,堪称建筑史上的绝笔。曲府又被文史专家潘中民 先生称之为“不可再生的艺术魅宝。”因此,笔者带着兴趣走进这所曲家大院。
盐业发迹
清康熙年间,山西五台县人曲曰琏迁居古滍阳街西街,半农半商,定居生活,其孙自和天资聪慧,精通医治骒马之疾后下海经商。骒马是行商的命根子。曲自和创办的中和商行,药到病除,收费低廉,故受到他们的捧场,生意日渐兴隆,曲家成了殷实之家。
《曲氏家谱》载,“自和一子充,移居滍阳北五华里薛庄。”来薛庄定居后的曲家,依旧在滍阳街经营中和商行,掌门人曲自和已儿孙满堂。他敦敦告诫子孙:“留财于子孙,未必守”,留田于子孙,未必耕”,“不如留书”这个思想,导致曲氏家族成功转变型儒商。
曲氏后人为改变自己和家族命运,发奋读书,先后有曲铿、曲庚杨、曲鹏杨、曲兑杨、曲喜官和曲定宫博取了功名。曲庚杨咸丰已末科中举后,官拜刑部主事,后娶京畿御史丁豪之女为妻,胞弟曲竞杨又娶了广州知府的女儿,曲氏家族转变为官僚家庭。
清初的盐业贸易有官盐和私盐,官盐交纳了高额的盐税,流到市面上价格很高,私盐是逃交政府的盐税,上市后利润可观。早年中和商行也偶而贩运私盐,谋取暴利,待到曲铿(曲庚杨之父)掌门时,仰仗朝中的保护伞,大规模进私盐贩运,查禁私运的官吏,面对曲庚杨、丁豪这两位掌管生杀大权的大官,对中和商行一味纵容和巴结,至使曲铿很快成为一个声名远播的大盐商。
清道光三年(1823年),面对日益严重的盐税流失,道光帝颁布《行票盐法》。这个法令出台后,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和商行私盐贸易。但盐价受产量、运输和供需矛盾的制约,价格高低起伏,曲铿利用雄厚的财力,在南阳、洛阳和运城开设分号,及时掌握市场行情,赚取地区差价,日进斗金,富甲一方。
1853年春,广西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军一路北上,势如破竹,很快占领南京、湖南、湖北,海上盐路被切断,食盐价格由大战前一百斤稻米兑换三斤盐,上涨至一百二十斤兑换一斤的天价,这令回乡办团练曾国藩十分头痛,因他的湘军乃地方自筹资金,无办承担如此高的盐价,他打听到自己的好友张勋是滍阳盐商曲兑杨的岳父,多次写书联络,最后和中和堂约定:曲兑杨保证湘军食盐供应,曾国藩支持中和堂在两湖等省召开食盐业贸易。
中和商行从山东海州、山西运城购买食盐,给湖北、湖南、江西的湘军无偿供及食盐,同时也受到湘军集团的大力支持,先后垄断武昌、黄浦、荆门和岳阳等地的食盐市场,大笔赠取地区差价,获取了巨额利润。据《曲氏家谱》编纂者曲国民、曲建民推测:“发迹后的曲家涉及当铺、茶庄、药店、粮行、盐店有数十家之多,分号遍布武昌、黄蒲、南阳、洛阳等大中城市,并拥有土地十几万亩,在钱庄和票号内的存银有百万两之巨。”
坤德古稀
按传统习俗,发财后的家族,都要建体面的宅院光辉门庭,传承子子孙孙,而曲氏家族建房却是天灾到来之际,采取“以工代赈”来扶危济困,也赢得了“坤德古稀”的美誉。
滍阳所处的豫西,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雨季雨量充沛,在清代农耕时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差,因而,自然灾害对社会影响极大。
1813年,全年大旱,秋麦两季农作物绝收。百姓食树皮、草根。中和掌门人曲珊德组织车辆运盐,不是青壮年逃难,就是人们杀骒马充饥,无法再组织一支运盐车队。不料第二年早春再次大旱,小麦绝收,使灾情更加严峻,曲珊德已动侧隐之心,昭告四张:曲家破土建宅扩院,能搬起一砖一瓦者来及供食。 这下数以千计饥民扶老携幼,参于施工,待三年后灾情缓解时,曲宅已建成百余座房屋,人们最终看出曲珊德建宅赈灾的目的。为感谢他为自己能够安居乐业做出的努力,为这个建宅群命名“安居堂”。
安居堂建造之时,汇集了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曲珊德把他们组织起来,运输了大量的商品,确保了中和商行的正常经营,他的义举得到了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宝丰县衙为他送了“少年英才”镏金大匾,此匾悬挂于安居堂门前,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
清同治五年(1866年),滍阳一带灾情再起,年近古稀的曲铎之妻刘氏开粥厂赈济灾民,但事与愿违,来喝粥者寥寥无几。刘氏查起原因,原来,民间普遍认为,来喝粥是受人施舍,很多人顾及面子不肯前来。怎样让人们体面咽下这口饱饭?这成为刘氏面前的一道难题。她派人查访知晓,薛庄北部石桥营、徐洼、上河等沿山一带村庄人们多数采石为生,南部吴湾、小河湾、吴寨等村人们开窑烧砖维持生计,薛庄及周边的泥瓦匠人又有一个庞大的群体,为了养活他们,刘氏决定大建曲家宅地给他们找一条吃饭门路。
曲宅开工后,刘氏对送砖石、木料、前来施工者,用小麦为他们兑帐,数万人参于到曲宅建筑人群中来,挣得小麦,养家糊口。
来年开春,灾情继续加重,造成了粮食严重的短缺,粮价由丰年每斗(100斤)30纹,爆涨至560纹。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刘氏的儿子振扬、鹏扬相继病亡,大大提高建宅成本之时,刘氏又迎来了丧子之痛,不少人认为曲宅会停工,出乎意料的是刘氏带领幼孙甲三、荣三和达三继续组织施工,四年后,工程完工,共建房舍300余间,石寨一座,共耗银十余万两,刘氏家从建宅前田地4万亩锐减至3万亩。这次工程虽然破费了大量钱财,但为她迎得了很高的荣誉,周边二十四个村庄人们自发为她赠送一匾,上书“坤德古稀”来抒发对他的崇敬之情。
曲家庭院
曲家大院完工后,共有寨外和寨内两部分组成,寨外部分位于村北部,共有小义学、同仁书院、安居堂、裕后堂和荣贵堂,各种房舍400余间,总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
整体面积面南背北,有进一至进四格局不等,以中轴线上的客房、过庭、正房为主体建筑,屋背置五脊六兽,兽头似腾空乍起,衬托出整座建筑群气字不凡,屋脊上雕刻大花屏草图案,内有鸟儿闪跃,也给整个建筑群增添了无限灵机中轴线左右的厢房,相互对称,以其建造底矮烘托主体建筑的气势,但有万边花雕,檐下精美木雕点缀,使其典雅别致,加工院内广植花草树木,更显示出庭院的清幽,是文人读书诗的理想场所。
清咸丰年,举人何湛恩在安局堂创为了应乡诗社,文人雅士们围座在一起各抒胸意,畅所欲言,数十年长盛不衰。其中张侍羲创作的《安居逢雨》、《春尚短》最为著名;民国时期南京出土《刘伯温未卜》碑文,众多文人无法破解,诗社文人陈玉煌成功破解诗意,大意系中国共产党必将战胜蒋家王朝,在当时名操一时,颇具影响。
清光绪初年,举人叶赓尧在裕后堂成立鲁阳诗社,该社创作出了大量诗词,珍藏于花园书搁。1938年,大文学家徐玉诺数次在这里读书抄录诗词,通宵达旦,累计四十余日,受到宅院主人盛情款待。临别之时,为花园书阁题写楹联“东启明,西长赓,南极北斗”、“春芙蓉,夏海棠,秋菊冬梅“,横批“裕后厚我”。
曲家大院内部分由忠恕堂、中和堂、五贯堂和寨墙构成,共占地2400平方米,房舍三百余间,三堂宅院以楼居多,民间俗称之为“北楼院”、“南楼院”。
三楼院坐西向东,均为一进四格局,南北楼院依此为前厅、过庭,堂楼和后配楼,中楼院正房、厢房均为两层楼房,室内相互通畅,民间又称之为“转楼”。中楼院在南北楼院映趁下,彰显出高高在上气宇轩昂的氛围。
椽脊设置五脊六兽,兽头面挂胡须,是典型的官宅。背面尽镶嵌精美的瓦雕图案,图中花草、鸟类、孩童,形象饱满,线条流畅,生动传神,尽显宅院雍容华贵之气。
据说,某年有位汝州知府路过薛庄,见眼前这个气派宅院,想一定有油水可捞,就进门来敲竹杠。曲赓杨听说知府来仿,自己换了朝服,再去陪客。知府在前厅等的不耐烦了,派桌子震椅子,破口大骂。看到曲赓杨进门,身着四品顶戴朝服,荒不择路,落水鸡般逃窜,再也不敢造次了。
这个宅院迎来多少军政大员,远的已无据可考。民国时曲家人做过统计,先后有张钫、韩复榘、刘峙、李培基四位省主席登门拜访;军界大员有:建国豫军总司令樊钟秀、十七集团军司令田震南、二十二路军总指挥吉鸿昌、七十六师师长李万林、河南保安十二军军长阎曰仁等。刘峙面对豪华曲府深为感慨,挥笔提写了“不读书,望功名,携山超海”、“好游荡,想致富,缘木求鱼,”横批“人文蔚起”,籍此抒发了自己对曲家大院的敬畏难和深刻感悟,令人猛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