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县武侯祠
陕西勉县武侯祠占地80余亩,建筑呈南北布局,殿宇排列一伍,中轴线直穿七进,且大都三院并联。现有山门、乐楼、牌楼、琴楼、戟门、拜殿、大殿、崇圣祠、观江楼、东西配殿等古建筑30余座150余间,规模宏伟,为陕南较大的古建筑群。
陕西勉县武侯祠经魏、晋南北朝等十余个朝代,历史十分悠久。据碑文和史料记载,一千多年来,武侯祠历经沧桑,几经坍塌,历朝历代均有修葺。
陕西勉县武侯祠因其历史悠久,故历代名人墨客留下的墨迹甚多。唐李商隐、宋陆游、明薜宣、黄辉、清王士桢、乾隆皇帝御前侍卫工部尚书松筠、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同治年间出使日本的大臣黎庶昌、蜀中才子李调元、近代爱国名将冯玉祥、国民党元老于佑任等都在此留有遗迹。 陕西勉县武侯祠内文物丰富,匾联层层,碑石林立,古树名木甚多。现有汉以来各时代碑刻91通、匾联62方(副),其他遗存馆藏文物65件,古树名木35株。在这众多的文物当中,唐贞元十一年(795)由沈迥撰文,元锡书丹并刻立的《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铭并序》碑(简称《唐碑》)、嘉庆八年皇帝颙琰御书的《忠贯云霄》、晋代石琴、古柏及旱莲最为珍贵。其中《唐碑》因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于197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书法艺术名碑”,古柏经北京林学院专家测定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旱莲被证实为世界稀有花树,树龄400余年。整个祠庙古柏参天,枝柯茂密,暗香浮动,环境幽雅,融建筑、园林、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是陕南重要旅游佳地。
1956年,陕西勉县武侯祠被陕西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成立机构并正式对外开放。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其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已基本完善,建有仿古豪华宾馆、星级厕所、购物商店、大型生态停车场等,2003年获国家AAA级风景旅游景区。交通十分便利,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
再加之2007年10月西汉高速公路的全面贯通,前来勉县武侯祠风景区访古探踪、旅游观光的游人逐渐增多,虽然武侯祠经过多年的保护与建设已形成规模,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因资金缺乏而迟迟未能到位,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现为了满足游人的需求,进一步发展旅游产业,作为陕西省重点景区——定军山、武侯墓、武侯祠风景名胜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勉县武侯祠,在勉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根据《陕西省定军山、武侯墓、祠风景名胜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在核心景区武侯祠以东,已搬迁农户并征地约50余亩,修建集散广场、大型生态停车场、仿古购物街、游客服务中心等其他服务设施。该项目估算投资约3000余万元,目前正在实施。该项目建成后,为武侯祠景区增加了内容,扩大了游览范围,完善了武侯祠景区吃、住、行、游、娱、购一条龙服务设施,并通过休闲、吃饭、购物的方式,使游人在原来停留2小时的基础上翻三番,达到消费的目的,增加了旅游业收入。
1700多年以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造成“木牛流马”失传, 使之成为中华古代科技史上一个谜案。 据王充在《论衡》中记载:鲁国木匠名师鲁班就为其老母巧工制作过一台木车马, 且“机关具备,一驱不还”。 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在汉中勉县黄沙镇研制“木牛流马”这一运输工具, 用于从山区险道往前线运送粮草。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三国志·后主传》记载: “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上述记载明确指出, 木牛流马确实是诸葛亮的发明,从木牛流马使用的时间顺序来看, 先有木牛,后有流马,流马是木牛的改进版。 勉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垣巴山,居川、陕、甘要冲。 勉县的武侯祠是中国修建最早的一座武侯祠,规模宏大, 建筑雄伟,比成都的武侯祠早半个世纪。 据陕西省三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勉县博物馆馆长郭清华介绍, 关于“木牛流马”的研究,世世代代都有关注评说, 自1986年至今,中国各地探索、复制木牛流马的也不乏其人, 他们研制的“木牛流马”几乎都是曲柄连杆原理的木腿交替行走, 有的还使用铁条、铆钉、甚至螺杆螺母。 据了解,此次勉县的征集活动要求设计者在2009年3月1日前, 将制作的“木牛流马”演示光盘连同文字说明寄往主办单位, 4月初将邀请设计者们携带实物参加展评活动。 该活动相关负责人称,希望通过此次面向海内外的征集活动, 能推动“木牛流马”的研究,使三国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