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出处 《伤寒论》
功效 温经回阳,扶阳固表,泄热消痞。
别名 泻心汤
目录导航

处方

大黄 12克;黄连 6克;黄芩 6克;附子 10克(炮,别煮取汁)。

功能主治

温经回阳,泄热消痞。治阳虚于外,热结于胃。心下痞满,而复恶寒、汗出者。

用法

以麻沸汤400毫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各家论述

1.《古方选注》:用三黄彻三焦而泻热,即用附子彻上下以温经。三黄用麻沸汤渍,附子别煮汁,是取三黄之气轻,附子之力重,其义仍在乎救亡阳也。

2.《伤寒贯珠集》:按此证,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设治邪而遗正,则恶寒益甚,若补阳而遗热,则痞满愈增。此方寒热补泻并投互治,诚不得已之苦心,然使无法以制之,鲜不混而无功矣。方以麻沸汤渍寒药,别煮附子取汁,合和与服,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乃先圣之妙用也。

3.《伤寒论译释》:此汤治上热下寒之证,确乎有理,三黄略浸即绞去滓,但取轻清之气,以去上焦之热,附子煮取浓汁,以治下焦之寒,是上用凉而下用温,上行泻而下行补,泻其轻而补其重,制度之妙,全在神明运用之中,是必阳热结于上,阴寒结于下用之,乃为的对。若阴气上逆之痞证,不可用也。

临床医案

热痞兼阳虚证:肖琢如治宁乡某生,得外感数月,屡变不愈,延诊时,自云:胸满,上身热而汗出,腰以下恶风,时夏历六月,以被围绕,取视前所服方,皆时俗清利,搔不着痒之品,舌苔淡黄,脉弦,与附子泻心汤。阅二日复诊,云药完二剂,疾如失矣,为疏后方而归。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