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斑牡丹

紫斑牡丹

小叶柄长 2.5—3.5厘米
保护级别 易危(IUCN标准)
拉丁学名 PaeoniasuffruticosaAndr.var.papaveracea(Andr.)Kerner
植物界
牡丹
果期 8--9月
繁殖方式 播种、嫁接、分株
中文学名 紫斑牡丹
毛莨科
亚种 紫斑牡丹
亚目 五桠果亚目
芍药属
直径 10-17厘米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紫斑牡丹紫斑牡丹落叶灌木[6],高50-150厘米;小枝圆柱形,微具条棱,基部具鳞片状鞘。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长约30厘米;顶生小叶宽卵形,长8-9厘米,宽5-6厘米,通常不裂,稀3裂至中部,裂片不再浅裂,下面灰绿色,疏被长柔毛,小叶柄长2.5—3.5厘米;侧生小叶长卵形或卵形,长5-8厘米,宽2-3.7厘米,不裂或2-4浅裂。花大,单生枝端,直径8-10厘米,花梗4-6厘米;苞片5,长椭圆形;萼片(4一)5,淡黄绿色,近圆形,长约3厘米,宽3—3.8厘米;花瓣10—12,白色,宽倒卵形,长6-10厘米,宽4—8.2厘米,内面基部具有深紫色斑块;雄蕊多数,黄色,长1.8—2.5厘米;花盘杯状,革质,包围心皮;心皮5—7,密被黄色短硬毛。瞢荚长2-4厘米,直径约1.5厘米,密被黄色短柔毛,顶端具喙;种子倒圆锥形,长约8毫米,黑色,有光泽。

花期5月,蓇葖果8月下旬或9月上旬开裂、种子成熟。

生长习性

紫斑牡丹紫斑牡丹紫斑牡丹生长于海拔1100-2800米的山坡林下灌丛中。[2]耐寒、耐旱、适应性强。主产区处于温带,地跨半干旱、半湿润区。这一带年平均气温5-12℃,极端最低温度-29.6℃(临洮),≥10℃积温为1584.2-3824.8℃,年降水量300-600毫米。从各地引种情况看,紫斑牡丹部分品种可在年平均气温2.3℃,绝对最低温度-44.1℃的黑龙江尚志市正常越冬。紫斑牡丹喜光,亦耐半荫,适应于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各种土壤,稍耐碱(pH值8.0-8.5)。其生态类型属高原冷凉干燥生态型。[2]  

分布范围

紫斑牡丹紫斑牡丹分布于山坡次生夏绿阔叶林下或灌丛中以及岩石缝中。分布区的气候夏季温暖而干燥,冬春干冷,最低温在0℃以下,年平均温13℃左右;年降水量650--950毫米,多集中在7--9月。土壤为山地灰化土及山地棕壤和黄壤。多生长在以光叶珍珠梅Sorbaria arborea var. Glabrata Rehd.、小檗Berberis amurensis Rupr.、盘腺樱桃Prunus discadenia Schneid.、冰川茶藨子Ribes glaciale Wall.、华西忍冬Lonicera tasienensis Franch.、石枣子Euonymus sanguineus Loes.、泡花树Meliosma cuneifolia Franch.等为主的灌丛中。紫斑牡丹为耐阴植物,喜生于阴坡稀疏灌丛中,或生于峭壁下林内光照较弱、岩石裸露和土层瘠薄处。它结籽少,种子自然萌发和成活率低,幼苗期长。一般4--5月开花,8--9月果实成熟。

紫斑牡丹野生种类分布于甘肃中部黄土高原及陇南山地,陕北黄土高原及其南部秦巴山地,河南、湖北西部山地,目前在甘肃子午岭林区还保存有全国面积最大的野生种群。

陕甘黄土高原林区分布区

在黄土高原陕甘交界的子午岭林区(庆阳、合水)及陕北延安(甘泉、延安)等地的林区均发现有裂叶紫斑牡丹的分布。子午岭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7.4-8.5℃,极端最高气温36.7℃,最低气温-27.7℃,大于10℃年积温2600-2700℃,年平均降雨量500-620mm,无霜期110-150d。土壤为灰黄绵土或灰褐土。在合水县太白林区和平定川林区,紫斑牡丹的天然分布达133公顷以上。紫斑牡丹在还把1350-1510m的半阴坡(东北坡)或阴坡杂木林下呈星散连片分布,其伴生乔木有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山杨(Populus davidian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等,灌木有水栒子(Cotoneaster multiflorus)、北京忍冬(Lonicera elisae)、葱皮忍冬(L. ferdinandii)、牛奶子(Elaeagnus umbellate)、土庄绣线菊(Spiraea pubescens)和毛樱桃(Prunus tomentosa)等,最大植株树龄27年,株高1.84m。

在延安花山山顶的灌木丛中,常常也能发现裂叶紫斑牡丹植株生长。延安市甘泉县雨岔乡二里沟分布着大量野生紫斑牡丹,从沟底两侧到梁顶(1300-1500m)约20-33公顷。除正常白花以外,部分植株粉红色或红色。

秦巴山地分布区

紫斑牡丹紫斑牡丹(3)紫斑牡丹在秦巴山地分布较广,两个亚种均在这里异域分布。

在甘肃境内西秦岭山地的北丘陵、南秦岭均有分布。在天水小陇山腹地沙坝一代,裂叶紫斑牡丹散见于阔叶林下或林缘。这里海拔1565-2019m,年平均气温6.9℃,局端最高气温31℃,最低气温-22℃,年平均降雨量834mm,年平均蒸发量925.8mm,无霜期154d。土壤主要为山地棕壤,pH值6.5左右。伴生乔木主要有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山杨、白桦、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椴树(Tilia tuan)等,灌木有榛子(Corylus heterophylla)、甘肃山楂(Crataegus kansuensis)、黄蔷薇(Rosa hugonis)、栒子(Cotoneaster)、卫矛、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连翘(Forsythia suspense)和箭竹(Fargesia nitida)等,下层草本多以蒿类、蓼和茜草为主。

在甘肃南部的文县,全缘叶牡丹分布于海拔1300-3200m的半阴坡、半阳坡的疏林下或灌丛中。这里年平均气温7-10℃,极端最高气温32-35℃,极端最低气温-15℃到-22℃,年平均降雨量600-800mm,土壤为山地棕壤。伴生乔木主要有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灌木有毛黄栌(Cotinus coggygria var.pubescens)、毛樱桃、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马桑(Coriaria sinica)、小叶忍冬(Lonicera microphylla)、水红木(Viburum cylindricum)和甘肃荚蒾(V. kansuense)等,下层草本植物有苔草、茜草、雀麦、天门冬、野棉花以及鳞毛蕨、蹄盖蕨等。

秦岭中段山西境内的秦岭南北坡均有裂叶紫斑牡丹的分布。在秦岭东段河南境内,全缘叶紫斑牡丹分布于豫西伏牛山区的嵩县、栾川、卢氏和内乡等地,集中分布于嵩县车村乡、木植街乡和栾川县合峪乡三乡接壤地带的杨山主峰周围海拔1300m-1650m的范围内,面积约25平方公里。

神龙架林区发布区

神龙架地处湖北西北部,东连保康县,西与重庆巫山、巫溪相接,南依兴山、巴东濒临长江,北靠房县,死我国气候带的南部亚热带和北部温带的过渡带,也是地貌上西部高原山地与东部平原丘陵的过渡地带,属秦岭山系u大巴山的东延余脉。全缘叶紫斑牡丹主要分布在本区北段的宋洛山、古庙垭、古水、牛皮郎、刘响寨以及高桥、黄杨沟等土层较肥厚的山坡灌丛地带,并在松柏、泮水的村前屋后有引种栽培。在海拔1000-1600m的地段,紫斑牡丹分布较多,一般多丛生半山坡密林间的向林空旷地,土壤为山地棕壤和山地黄棕壤,pH值5.6-6.3。从植被垂直分布上看,紫斑牡丹分布于中山与低山之间的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混交林带,伴生植物种类丰富,乔木有巴山松(Pinus henryi)、华山松(P. armandii)、亮叶桦(Betula luminifera)、鹅耳枥、槲栎(Quercus aliena)、刺叶栎(Quercus spinosa)和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等,灌木有杜鹃(Rhododendron)、胡枝子(Lespedaza)、栒子和荚蒾等。在保康县横冲林场附近的山林中,紫斑牡丹花色纯白,花萼和苞片稍肥厚,小叶多30枚左右;结实性强。  

繁殖栽培

栽培方法

紫斑牡丹紫斑牡丹

紫斑牡丹繁殖方法一般常采用播种、分株、嫁接等进行繁殖。

播种

播种以种子繁衍后代或选育新品种,是一种有性繁殖方法,牡丹在野生状态下主要以种子繁育后代。

采种:紫斑牡丹的果实大约在8月份成熟,等它的果皮变为黄褐色时即证明种子已经成熟,可以采下果子收集种子了。将种子从果实中取出洗净,埋入湿沙中7天左右,打破它的休眠。然后用50℃的水将种子浸泡一天,使它吸水膨胀,才能用于播种。

培植土:培植土是种子用来扎根生长的土,是种子的生长所需营养的直接来源。在为紫斑牡丹准备培植土时根据它的生长需求要做到一下几点:①首先要选择肥力较大的培植土,植株想要生长、开花离不开各种营养元素,肥力较大的培植土可以提供给植株所需的各种元素,帮助它更好的成长开花。②其次要选择疏松的培植土,保证培植土之中有充足的缝隙供给空气流动。这样可以供给植物的种子充足的空气,让它轻松呼吸产能,更快的破土而出。③不能选择容易积水的培植土,因为积水可能会引起植物根部腐烂。④在种植之前必须对培植土进行消毒,以免土中的病菌感染种子。

准备一个大小合适的花盆,将消完毒的培植土放入其中,将培植土处理平整,不能用力压紧培植土,保证培植土疏松透气。就可以开始播撒种子了,将种子均匀的分布在盆土表面,在种子表面覆盖一层2厘米后的培植土将种子淹没,然后浇水放到阴室中。用不了多久,它就能长出来了。

分株

紫斑牡丹紫斑牡丹(3)而分株和嫁接都属于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成为保持紫斑牡丹优良性状的主要繁殖方法。分株繁殖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较少。

嫁接

嫁接繁殖是能够快速而精确的大量繁殖紫斑牡丹苗木的主要方法。

切接:切接法主要用于直径为2厘米以上芍药根砧的繁殖。方法是将直径在2厘米以上的芍药根砧选留长度20厘米左右顶端削平,然后在根砧平面切口的中间纵切1刀,切口长度要稍长于接穗的削口;接穗选择后留1个芽,削成楔形插入砧木切口的中间部位,插入深度以接穗削面上端留白2厘米为宜,然后用麻绳或纸胶带绑紧埋于细绵沙中1个月后栽植在苗圃地中。

贴接:帖接法主要用于直径在1厘米左右芍药根砧的嫁接繁殖。芍药根砧顶端削平整,然后将根砧快、稳的斜削1刀,削口长度要略长于接穗的削口,接穗留1个芽,在接穗下部也斜削1刀,接穗削面上端留白2厘米,将砧、穗削口对合密接,用麻绳或纸胶带绑紧后埋于细绵沙中,1个月后栽于苗圃地中。  

栽培技术

紫斑牡丹紫斑牡丹(3)光照:紫斑牡丹喜光,属于长日照植物。但在炎热的季节7-8月份要做好遮阳通风工作,不然很容易发生枯叶现象,注意在紫斑牡丹的开花期,过强的光照也会缩短花期,可适当进行搭棚遮阴措施。

水分:紫斑牡丹具抗旱性强,一般每年浇水2-3次。忌怕水涝,排水不良或阴湿多雨时必须注意及时排水。

土壤:紫斑牡丹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抗盐碱,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尤其是在土壤肥力较好、生长环境的土壤温度适宜的情况下生长得更好,开出的花朵观赏价值更高。

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较为疏松,因地表水的渗透较快。所以对于新种植的紫斑牡丹植株,必须保证充足的水分补给,一般两年以后等到紫斑牡丹新根的扎根程度较深后就无需过多浇水。

病虫防治

紫斑牡丹紫斑牡丹(3)要注意严格检疫,尤应注意根结线虫病等传人。其他常见病虫害有:

病害

牡丹根腐病:在温暖的河谷平原见有发生。染病植株长势衰弱,甚至整株死亡。病源主要为腐皮镰刀菌另有其他镰刀菌和蜜环菌的复合侵染。蛴螬等地下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感染。一般4月初牡丹展叶后即显症状。

防治方法:实行轮作,避免重茬;加强金龟甲成虫及幼虫的防治;翻地前每亩施呋喃丹或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5千克,或栽植前每穴施用5可;染病植株挖出后晾两天,剪去伤残根,全株放人甲基托布津(600-800倍)+甲基异柳磷(1000倍)混合液中浸泡2-3分钟,捞出晾干后栽植。

虫害

蛴螬:为金龟甲幼虫的统称。为害牡丹的金龟甲有多种,1-2年发生一代,幼虫成虫均在土中越冬。春季lO厘米土层地温上升到10℃时,幼虫(蛴螬)即集中到20厘米深以上根部取食,常造成大量伤口,导致根腐病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利用成虫假死性人工振落捕杀;设置黑光灯锈杀夜行性金龟子成虫;成虫发生盛期喷洒40%氧化乐果、50%马拉硫磷1000-1500倍液;园地使用腐熟有机肥,或用能杀死蛴螬的农药与堆肥混合施用。植株受害时,打洞浇灌50%辛硫磷乳油、25%乙酰甲胺磷等1000-1500倍液。

栽培历史

紫斑牡丹紫斑牡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东北牡丹爱好者希望有一种栽培简单、冬季不用防寒就能越冬开花的牡丹在东北落地生根。1993年,兰州牡丹园艺公司总经理赵潜龙来到长春,同刚刚从长春园林科研所调入长春绿化管理处任副处长的华东同志进行了几天的长谈后,共同认为甘肃紫斑牡丹在长春露地越冬的可能性极大。并于当年秋天由赵潜龙经理从兰州送来200株裸根紫斑牡丹,在沈阳市绿化处技术科刘德全科长的支持协助下,分别栽植到沈阳青年苗圃、榆树屯苗圃和市内的夏芳园及南运河绿化管理处。另将其中二十株牡丹送到长春,由华东处长安排到长春园林科研所栽植试验。两年后,这些牡丹由于栽后管理重视不够,加之技术不够成熟,大部分死亡,只剩下沈阳市内夏芳园和南运河绿化管理处院内的牡丹开花,而且长势很好。特别是夏芳园大门口的两株牡丹开花繁茂,美丽壮观,吸引了众多游人争相留影(1998年被人偷盗)。证实了甘肃紫斑牡丹不用人工越冬保护可以在东北正常开花。沈阳植物园主任在调查了沈阳市南运河绿化管理处的甘肃紫斑牡丹能够在沈阳正常越冬的情况后,当即决定从甘肃引种紫斑牡丹在该园内栽植,并于98年12月向兰州牡丹园艺公司订购了200株,长春绿化处也同批向长春建在人民大街的牡丹公园栽植了100株甘肃牡丹。这些牡丹在经过严冬考验后安全越冬,并且在第二年开花。

随着甘肃牡丹在东北的几次落户,并且生长开花一年比一年好,坚定了两个牡丹园管理者引种栽培能露地越冬的甘肃紫斑牡丹的决心,他们又先后多次与赵潜龙合作开始批量引进甘肃紫斑牡丹,并摸索研究紫斑牡丹在东北栽植的技术管理方法。这期间,牡丹江市铁岭镇的刘兰胜,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刘经理,还有东北各地县的部分个人爱好者也用托运、邮购等方式,从兰州牡丹公司引进了部分牡丹栽培。长春市长春公园2000年引种了一百多株紫斑牡丹,由于管理和人为原因现仅存25株,但每年却都能正常越冬开花。抚顺、锦州、朝阳、延边、九台、绥化、大庆、满洲里等城市均引种了甘肃紫斑牡丹。这些成功的经验和样板彻底改变了东北露地牡丹不能栽培越冬的历史,加快了东北引种甘肃紫斑牡丹的过程。

紫斑牡丹紫斑牡丹(3)如果说2000年以前东北牡丹栽培只是部分个人爱好者和个别园林科研所单位在引种探索牡丹的试验活动,那么2000年以后,特别从2003年开始,东北各地栽培引种牡丹则出现了一个高潮。

2004年4月,哈尔滨森林植物园在兰州牡丹园艺公司赵潜龙经理的技术指导下,从甘肃引进栽植了近2000株紫斑牡丹,成活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2004年4月,沈阳市园林科研所再次引种一百多株紫斑牡丹植于园中进行观测,成活率达到百分之百。

2004年5月中旬,沈阳植物园刘延江主任亲自带队前往兰州考察甘肃牡丹开花盛况,看到繁花似锦、千姿百态的各种花型的牡丹时,刘主任满意的说:“有人说甘肃紫斑牡丹只开单瓣花,重瓣花很少的说法是错误的。只要管理跟上去,甘肃牡丹花会开的很漂亮。”并于当年10月大批量引进栽培了2000多株甘肃紫斑牡丹,越冬后全部成活。

2004年5月下旬,长春牡丹园盛开的牡丹吸引了众多市民,特别是山坡上花繁叶茂,香气袭人的甘肃紫斑牡丹(见彩照)更让游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当地领导也对牡丹栽培引种一事给予了高度重视,长春市园林局长提出:“要把长春牡丹园变成名副其实的牡丹精品园。”同年11月,长春市牡丹园主任受委派带队前往兰州考察。

2005年元月,长春市绿化管理处长冒着严寒前往兰州考察,当看到高大、雄壮的甘肃牡丹和兰州中川牡丹芍药园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培育出大批优良苗木后,热情洋溢的对总经理赵潜龙说:“一定要用你们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建设好长春牡丹园,让长春牡丹园成为东北牡丹第一园。”半月后的三九天,第一批40多株高大的甘肃紫斑牡丹在白雪皑皑、寒风刺骨的严寒冬季栽进了长春牡丹园,三月初,长春土地未曾解冻,又有5000多株甘肃牡丹、2000多株中原牡丹、2000株芍药陆续栽进了牡丹园。至此,长春牡丹园成为东北最大的“百亩万株牡丹园。”  

主要价值

紫斑牡丹紫斑牡丹紫斑牡丹是野生牡丹中分布范围较广的一个种,甘肃中部及其相邻地区的栽培牡丹主要由该种演化而来,故称之为紫斑牡丹品种群。因甘肃中部为其主产区,故亦称甘肃品种群,后来改称为西北品种群。这些品种的特点是花瓣基部有明显的色斑,花有浓香,抗寒、耐旱,适应性强,在中国三北地区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国际市场上也很受欢迎。现已有品种300余个,是中国牡丹第二大品种群。

紫斑牡丹既是观赏植物,又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其根皮供药用,亦称丹皮,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又为镇痛、通经药。对研究牡丹属的系统发育和培育牡丹新品种,都具有一定意义。

植物保护

保护现状

紫斑牡丹紫斑牡丹紫斑牡丹是中国最大的两个牡丹品种群中原牡丹品种群和西北牡丹种群的重要原种,也是中国特有的濒危物种,是所有野生牡丹中受威胁程度高的种类。属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濒危原因

由于紫斑牡丹根皮入药,长期遭受过度采挖,资源不断被破坏,又因天然繁殖力弱,分布区及种群数逐渐缩小。

保护措施

陕西太白山等产地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建议在其他分布集中的产地建立保护点,严禁采挖,并积极开展繁殖试验。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5]

植物文化

紫斑牡丹紫斑牡丹与西部民族文化风情

虽然各民族风俗不一,但喜爱牡丹花是各民族共同的特点,除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星罗棋布的农家牡丹园外,各色美丽芳香的硕大牡丹花,相竞开放在寺院庙宇,连同那些不同建筑上的雕刻绘画,更增加了人们对牡丹的依赖和崇敬,把牡丹作为希望的寄托,美好幸福的象征,加之喜爱栽植牡丹的人都很长寿,因此人们一旦谈论牡丹、观赏牡丹之时,就会情不自禁的唱牡丹曲调,咏牡丹诗词,写牡丹,画牡丹,修牡丹亭,刻牡丹纹,形成了不同民族风情的牡丹文化,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交换牡丹品种是最原始的纯朴文化友谊

在甘肃农村,人们把自己家中能有一株观赏价值较高的牡丹优良品种作为一种骄傲和自豪,有“宁舍金银不舍花”的“君子”气度,轻易是不舍得将自己的品种或种子送给外人,只有出嫁女儿索要,父亲在难以推辞的情况下才会给女儿家中分一根小苗,因此,在临洮、临夏一带,常常出现珍贵品种只有爷爷或父亲家中种牡丹,出嫁的女儿家中才会有相同牡丹品种的现状。而相互交换品种是民间最原始的一种品种交流,也是产生杂交新品种的根源。每年开花时节,民间育花者相互走访欣赏牡丹,切磋评价牡丹品质的好坏。他们一边喝酒猜拳,一边赋诗唱歌,一旦某人培育出园艺水平较高的新品种,便会邀请当地的众多文人墨客喝酒赏花,给牡丹起名,在美酒激发情感之时,给无名之花起上一个恰到好处的名字。因此,纵观一千多年遗留下来的牡丹花名中,很多品种如“书生捧墨”“酒醉杨妃”“三学土”“状元红”“人面桃花”“雪中送炭”“醉桃”等脍炙人口的花名,无不印有骚人墨客赏花饮酒、赋诗作画的高雅文化内涵,既形象生动,又入木三分。大有古代伟大诗人李白“酒醉出好诗的”的情景。在赏花赋名的同时,育花人之间就会相互用各自的“珍品”进行品种协商交换,以便在秋天进行兑现。一旦交易谈妥,那种兴奋之情,潇洒之态,有放歌高唱的,有提笔疾书的,情感真挚,场面欢快,真切地体现了民间清平盛世的纯朴民风习俗。

紫斑牡丹紫斑牡丹(3)不同民族对牡丹有不同的习俗文化

藏族把牡丹作为安康吉祥的象征

藏族分布在西北的青海、西藏自治区和甘肃、四川省的部分地区。由于该民族地处高寒地区,虽然在接近林区的地区有野生牡丹生长,但观赏牡丹大量栽植的地方还是不多,主要还是以寺院为主作为一种佛教文化需要来栽植。哪里有藏族居住,哪里就有他们的寺院。只要条件允许的地方,一般都栽有牡丹(藏族称牡丹为“边也梅朵”,意为吉祥如意)。1967年,著者带领意大利植物学家奥斯蒂和德国摄影家约什一块到甘肃藏族的卓尼县(图)的禅定寺院考察时,该寺院中栽植的花卉品种只有牡丹,寺院喇嘛把院中的牡丹象神一样精心管护,任何人不得攀折。禅定寺院的建筑和装饰物上也有大量牡丹雕刻和图案。烘托了寺院的肃穆,体现了藏族丰富的民族文化。在做佛事时都用酥油做成的牡丹酥油花。

回族把牡丹看作幸福和爱情的象征

回族是伊斯兰信仰者,清真寺是他们举行礼拜和教会活动的神圣地方。栽植牡丹和牡丹质量好坏是他们教长十分关注的工作,一般都有专人养护管理。清真寺的建筑雕刻上有木雕和砖雕与其他花搭配图案,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性。(图)花儿,是绽放在西北高原上的一朵艳丽芬芳的民间艺术奇葩,是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陕西部分地区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民歌。深受回、汉、东乡、保安、撒拉、土和部分藏、裕固等民族群众的喜爱。曲调之丰富、唱词之浩瀚,可位列全国民间艺术的前茅。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书”而饮誉艺坛,闻名中外。

民谚云:“陕西的乱弹,河西的少年”。河西是临夏的古称,是花儿的故乡,脍炙人口的“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均发源在这里。各族人民用高亢豪放的歌喉和智慧的心血培育了花儿,花儿也作为劳动人民心中的歌,漫唱在翠绿葱茏的无际田野里;飘荡在突兀陡峻的深山密林中;飞扬在石破天惊的黄河水弦上;应响在举世瞩目的丝绸古道间。许多规模盛大的花儿会场,更使各路花儿交融荟萃,放射出奇异的光彩。人们用花儿倾吐着对幸福生活与爱情的美好向往,一件件散发着花儿馨香的文艺作品争奇斗妍在祖国的百花园里。

河州花儿,又名“少年”,从保留的音调、早期唱词及遗留的民俗等综合推断,是古代羌、汉民歌融合而具雏形的,后经回、东乡、保安、撒拉、土等民族的演唱趋向完美,流传在西北各地。由于各个民族语言、音调等的互相影响,使河州的花儿唱词格律奇特,产生了“上去个高山者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是容易者摘是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的单、双字尾唱词;曲调异彩纷呈。耸立在临夏州和政县陡石关口的松鸣岩花儿会,是河州花儿的传统会场。这里四峰并峙,古松参天,野牡丹开满山坡。据记载,明代开始建寺,先后修了玉皇阁、菩萨大殿、独岗寺等庙宇。每年“四月八”(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举行佛教的龙华大会,“花儿会”也是由此而兴起,到清代时已颇有名气,陇人祁魁元“我亦龙华游盛会,牡丹听罢独徘徊”的诗句是对当时真实的写照。花儿会上以男女对唱、齐唱为主,常用咪咪、唢呐、四弦子等乐器伴奏。赴会的多为临夏、定西、甘南等地区的各族群众。清人吴镇的“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诗句是较早的赞美之词。

紫斑牡丹紫斑牡丹(3)牡丹花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甘肃历史记载就能看出甘肃牡丹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一席。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已经去掉了把赏花看成资本主义剥削阶级的错误观点,成为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和提高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及享受大自然带给人们欢快与乐趣,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平等与自由。每当鲜花盛开之时,不论领导和群众,都能在花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趣。人们在赏花中尽情欢歌,玩耍,下棋,打牌,写生,作画,提诗,写字,别有一翻风味。

牡丹成为社会日常生活用品中的文化艺术装饰

由于牡丹历来被群众公认为“花中之王”,所以不论是中国文化的早期还是现在,都有大量的精美图案被印制在各种生活用品中,不但提高了商品的价值,而且也提高了群众对美丽牡丹装饰品的收藏兴趣。  

植物研究

紫斑牡丹紫斑牡丹科研机构

甘肃中川牡丹研究所(Zhongchuan Peony Research Institute)位于兰州市北部中川机场旁的中川牡丹园,经甘肃省科技厅和民政厅批准成立,是国内首家以紫斑牡丹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民营科研机构。目前拥有科研人员15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7人,涉及观赏园艺、植物提取、林学、植保、园林工程、外语等多个专业学科,所长赵潜龙先生是中国牡丹芍药协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甘肃牡丹的科研工作和产业化开发工作。

中川牡丹研究所主要对紫斑牡丹、芍药、大丽花等甘肃特色花卉的进行品种收集、整理、育种、栽培管理、繁殖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同时进行研究成果的产业化生产示范和技术推广服务。目前进行的科研项目有“甘肃牡丹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示范”、“甘肃牡丹北移技术研究”、“紫斑牡丹抗寒品种的选育”、“紫斑牡丹籽油提取技术研究”、“紫斑牡丹精油提取技术研究”等。此外,研究所还对农民技术人员开展了专业技术培训工作,对国内外牡丹园的规划设计、建园施工管理进行研究,制定甘肃紫斑牡丹的种苗质量行业标准等工作。

研究所先后在全国各大园林、花卉杂志上发表牡丹芍药相关的论文30多篇,“甘肃紫斑牡丹嫁接速繁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研究所种质资源圃面积达70余亩,已收集整理紫斑牡丹品种350多个,芍药品种180多个,大丽花品种150多个,并通过杂交选育,筛选出紫斑牡丹新品种6个。研究所培育出的创新性产品“独干牡丹”、“辫子牡丹”、“红叶牡丹”等,树形奇特,观赏性强,深受国内外广大客户的喜爱。

研究所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沈阳植物园、兰州树木园等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并加入了美国牡丹芍药协会、英国牡丹芍药协会、德国牡丹芍药协会等学术团体,每年接待大量国外牡丹专家到访,并利用到国外考察参展的机会,同国外相关人员进行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交流,为研究所的科研水平的提升,为甘肃“中川牡丹”树品牌创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专业著作

李嘉珏,《中国牡丹与芍药》。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6。

最大特色与优点在于博大齐全,将中外有关牡丹芍药的知识、技能与文化、艺术(主要是我国的),进行收集并分析。独到之处,如牡丹栽培类群的形成及其起源、牡丹芍药之遗传特征与品种改良、生物学特性、病虫害及其防治、牡丹芍药园规划设计与商品生产、中国牡丹芍药文化等。在学术界,首次对紫斑牡丹进行详细的理论叙述,对紫斑牡丹的分布范围、主要特点、主要园艺品种也进行了说明。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