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得草

牛得草

中文名 牛得草
职业 豫剧表演艺术家
原名 牛俊国
主要成就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会员第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主演奖第二届中国金唱片奖牛派艺术创始人
逝世日期 1998年5月30日
代表作品 七品芝麻官、卷席筒、三不愿意
逝世地 郑州
目录导航

人物生平

牛得草(1933~1998.5),原名牛俊国,著名豫剧丑角演员,开封市洧川镇南街村人。牛得草小小年纪就流浪乞讨,七八岁时成为孤儿流落到洧川县城厢镇南街村(现洧川镇南街村)。靠吃洧川孤儿院的赊饭和众乡亲的接济,牛得草逐渐长大。10岁拜洧川豫剧名丑李小需学艺,专攻豫剧丑角。扮演的角色有《大卖义》中郭似铁,《柜中缘》中淘气儿,《花子拾金》中仁义,《挂门牌》中姜老艮等。[2]

1947年到开封和平戏院当演员,洧川解放后,分得了土地和房屋,并和当时洧川县豫剧团主演谢爱琴结婚,从而为他的豫剧事业奠定了基础。1954年牛得草调黄委会黄河文工团,1958年随团转入鹤壁市豫剧团,历任副团长、团长。曾拜京剧名家萧长华为师,学习《群英会》中蒋干的演技。

早年经历

小时候他从师豫剧名丑李小需,专攻丑行,宗祥符调,可那时他连个名字也没有。大家管他叫“小牛”。后来团里一位老艺人为他取名“俊国”,并说:“振兴国家就靠你们这一代了!”牛得草牛得草

解放初期,牛俊国的丑角艺术已颇具特色。1950年曾在河南省汇演中获得角色创造奖,开封的一些老戏迷都爱看他的戏。其中有一位老人叫李春芳,看完戏后常常到后台找牛俊国聊天,两人成了忘年交。一天,李春芳对牛俊国说:“你丑角演得好,可惜名字不风趣,也不好记。大凡名演员都有个好艺名,如梅兰芳、盖叫天等。”牛俊国也有同感,他说:“牛俊国这名字是不怎么样,尤其是在别人叫我时,如果吐音不准或咬字不真,或是听不清楚,就成了‘牛进锅’了,丑牛如果进到锅里,不就成了煮熟的五香酱牛肉了吗?总感觉很不吉利。”而且,俊国这名字与牛先生的演艺职业及他的“小花脸”行当也不对路。

名字来源

李春芳老人表示要为牛俊国改个艺名。他是一个满腹经纶的清末秀才,回家后,老人翻了一摞古书和字典,终于想出了个好名字。第二天,他找到牛俊国侃侃而谈:

起名要因姓而宜。姓侯的有叫侯得山的,猴子得了山,便可以攀登跳跃,自由玩耍。还有叫侯宝林的,美猴王如果得了果林,就如同得到了风水宝地,便可以有美味可口的鲜果子吃。姓于的有叫于得水的,鱼儿得了水,就可以自在畅游。姓朱的有叫朱得康的,猪如果得了糠,就可以膘肥体胖。姓马的有叫马得料的,马要是能够得到营养丰富的好饲料吃,便可以身强力壮,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你姓牛,牛儿如果能够得到最喜欢吃的青草,便可以越吃越胖,力大无比,负重劲行,辛勤耕作,万事如意,韧力无尽,事业有成了。我看你应该叫牛得草。[3]

牛俊国听了非常高兴,他说:“老李给我取的这个名字,既幽默,又吉利,而且还颇有‘丑角’演员风趣滑稽个性特征的深刻含义。如今解放了。我从一个要饭孩子和被人看作‘戏子’的穷艺人,成了人民的演员,是党把我从地狱里解放出来,重见天日,有吃有穿,不正是小牛得到了青草吗?太好啦!”

从此,牛俊国的艺名便改为牛得草,字“清泉”,号“料足”,别号“饮水”。牛得草还有个小名叫小林,牛吃饱喝足后,还可以卧到茂密的树林里,美美的休息。牛得草,草、料、水、林俱全,只等奋蹄耕作了。他在日记本上写下了八个大字:“立志为牛,艺为人民”。

牛得草这艺名,既诙谐富于哲理,又好记,与他的丑角身份很合拍。从此,牛得草奋蹄耕耘,在电影《七品芝麻官》中饰演“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小芝麻官一举成名,家喻户晓,他的名字叫红了中原大地。

主要作品

参演作品 备注

《七品芝麻官》

《做文章》


《张古董借妻》


《唐知县审诰命》


《卷席筒》


《拾女婿》

《三不愿意》

《辕门斩子》

12岁开始登台

《柜巾缘》


《借靴》

1948年

《赶花船》


《花子拾金》


创作特点

参演作品 备注

《七品芝麻官》

《做文章》


《张古董借妻》


《唐知县审诰命》


《卷席筒》


《拾女婿》

《三不愿意》

《辕门斩子》

12岁开始登台

《柜巾缘》


《借靴》

1948年

《赶花船》


《花子拾金》


艺术传承

牛得草是著名的豫剧丑角表演艺术家,他技艺精湛,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追求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了豫剧发展史上重要的流派——“牛派”。其以独具“牛味”的唱腔,幽默风趣的念白,滑稽搞笑的身段表演,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丑而不丑,丑中见美”的人物形象。本文试图以其唱腔表演为例,通过分析唱腔设计、用嗓技巧以及使用丰富的衬词三个方面,探析牛得草表演艺术的美学特质——“丑而不丑、丑中见美”。[4]

一、从唱腔设计看“丑而不丑,丑中见美”的美学特质

(一)根据人物性格,变化音乐板式,塑造人物形象

牛得草是丑角演员,在戏中,多演外丑内美的正面人物,本身就表现出了“丑而不丑、丑中见美”的美学特质。但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在板式的运用上,常使用变化板式达到这一目的。如【二八板】是豫剧唱腔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个板式,在结构上每唱两句就加上一个八小节的过门。但是这种呆板的形式限制着演员的发挥,逐渐产生了诸如【慢二八板】、【二八连扳】、【呱嗒嘴】等变化板式。在《七品芝麻官》这部戏中,《有本县笑哈哈》用的就是变化板式【呱嗒嘴】。【呱嗒嘴】的使用,省去了【二八板】的音乐过门,使的句子间的链接更为紧凑,巧妙的表现出了唐成对老班头劝解的辩驳,对官风不正现象的藐视,把外丑内美的形象塑造的更美了。在《一张张大状都把那严氏告》这一唱段中,运用了【慢板】的变化板式【连环扣】,浓缩了音乐过门,使得乐句连接紧密、环环相扣,给人一种步步逼近之势,唱出了唐成对诰命夫人依仗权势鱼肉百姓的强烈不满,唱出了“丑中见美”的美学特质。

(二)使用装饰音,增添音乐的幽默色调

装饰音是用来装饰旋律的小音符,或者是记有特殊符号表示该音符应作某种装饰性演唱(奏)的音。“丑行根据所饰演的人物充分运用唱腔中的各种装饰音,本着‘腔有字生,为人物服务’的原则,通过唱腔来完成对人物的塑造。”[1]从中看出,装饰音在音乐形象的塑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牛得草的唱腔之所以具有诙谐幽默的美感,和他使用不同的装饰音有很大关系。1.倚音倚音是一个或数个非常短的音构成的装饰音,倚音有时依附在主要音的前面,有时也放在主要音的后面,倚音的运用,对旋律起到了装饰的作用,给音乐增添了幽默的色调。在《锣鼓喧天齐把道喊》这一唱段中,由于唐成无钱贿赂吏部尚书严嵩,五品州官却被严嵩降为七品县令,牛得草在演唱时,运用倚音装饰长时值音符,短促有力的倚音加上他独特的身段表演技巧,使唱腔更显幽默,生动的表现出戏中人物唐成,对降职的无奈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见谱例1)2.波音波音是在主要音之间,加入其上方二度或下方二度的短的辅助音而构成。在牛得草的唱腔中,波音的广泛运用,对唱腔的幽默具有调色的作用。如在《一张张大状都把那严氏告》唱段中,“一张张”的“一”字和大状的“状”字。3.下滑音下滑音具有下滑的语气,使音色更加风趣的同时,也加赠了肯定的语气。如在“老诰命,你个老杂毛(哇)”这句唱词中,衬词“哇”连续用了四个下滑音,不仅唱出了音乐的幽默风趣,同时也唱出了唐成对诰命夫人的极度痛恨之情。(见谱例2)(谱例2)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牛得草饰演的都是丑角人物,但通过独特的唱腔设计,演活了人物,完美的诠释了剧本,把丑角的幽默呈现给了观众,同时也把真善美的特质传递给了观众。

二、从演唱方法看“丑而不丑,丑中见美”的美学特质

在演唱方法上,牛派艺术最具特色的便是鼻音的运用、大本桑和二本嗓的巧妙结合以及特殊的吐字技巧。

(一)鼻音的运用

“牛味”唱腔的独特之处在于鼻音的运用。那么鼻音对丑角行当人物的塑造有什么作用呢?郭克俭先生认为:“演唱鼻音时,给人一种朦胧、迷幻般的音响色彩感。‘鼻音’演唱要求鼻腔特别通畅,要充分发挥鼻咽腔的共鸣效应。”[2]张大英也在《论鼻音的情感功能》中认为,鼻音具有滑稽、搞笑逗乐的功能。在牛得草的唱腔中,鼻腔共鸣最为常见。甚至可以说其所唱的每一个字都是通过鼻腔所发出来的。正是由于很好的使用了鼻腔共鸣,不仅使唱腔具有丑角幽默风趣的一面,同时又有一种朦胧、迷幻的“美”。

(二)大本嗓与二本嗓的巧妙结合

大本嗓,即“真声”,给听众以声音浑厚低沉,真切实在之感。二本嗓是假声,发声频率高,灵活轻巧。在牛得草的唱腔中,经常将大本嗓和二本嗓巧妙的结合,显出了丑角的诙谐美。如在《锣鼓喧天齐把道喊》这一唱段中,“上任来刚刚才三天”用大本嗓演唱,“百姓们纷纷告状到衙前”的“百姓”二字是则用二本嗓演唱;在《老诰命你入了我的瓮》一段,“老诰命你入了我的瓮,我叫你插翅”用的是大本嗓,而“难飞腾”三个字则用二本嗓演唱;在《仨愿意》的《小喜鹊喳喳叫》一段中,“喝口酒来提提神”的“喝口酒”三个字用二本嗓演唱,“来提提神”则转成大本嗓演唱。

(三)特殊的吐字技巧

吐字就是用气流将咬成的字音清晰、有力地迸发出来,吐字的特殊技巧主要有喷口、垛口、轻重、打舌等。在牛得草的演唱中,尤为注重吐字的“轻重”技巧。“吐字的轻重要求来自两方面:一是唱词自身的逻辑重音;二是唱腔情感表达的需要。因为‘逻辑重音’虽然是唱词本身固有的,但它最终还是为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感情服务的,换言之,只要演唱情感表达需要,唱词自身的逻辑重音也是可以调整改变的。”[2]牛得草在演唱的过程中,为了加重唱腔的情感表达,常在节骨眼上增加吐字的力度。如在《一张张大状都把那严氏告》一段中,当唱到“老诰命,你个老杂毛(儿)”中的“毛(儿)”字时加大吐字的力度,充分表达出唐成对诰命夫人种种罪行的极度恼火;当唱到“三篇文做得好万岁称赞,恩命我到河南信阳五品州官”时,故意加重“河南信阳”和“五品州官”八个字,表现出了唐成被任命为五品州官的高兴和自豪;“大官们犯法要不惩办”的“不”“办”,加重嘴的阻气力度使声音更具爆发力;“荞麦皮我要挤出你四两油”,加重“油”字的吐字力度,突出了唐成要对贪官赃官严惩不贷的坚定信念;在《卷席筒》的《未开言不由我肝肠痛断》一段中,“我的娘起下了害人的心肝”故意加重“心肝”二字,突出了张苍(小丑,牛得草饰演)对母亲害人之举的痛恨之情。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这些字在发声吐字时,因为表达情感的需要加重了吐字的力度,但是,牛得草在演唱时很好的把握了气息和各发声器官的“重”的力度,使人们听起来感觉在“重”的同时有股“巧”劲儿,有种“重而不死”的感觉。

三、从丰富的衬词看“丑而不丑,丑中见美”的美学特质

郭克俭先生在其博士论文《豫剧演唱艺术研究》中,认为“衬词是在唱词规定的字数之外,为了行文和歌唱的需要而增加字词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2],同时他还把衬词分为润腔衬词、表情衬词、象声衬词和俚语衬词四种。笔者认为,在牛得草的唱腔中所加入的衬词多属于润腔衬词和俚语衬词。不难理解,润腔衬词是为了旋律发展需要而加的虚词;俚语是民间非正式的,较口语的词汇或语句,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主要起加花或铺垫的辅助性作用。如在《锣鼓喧天齐把道喊》一段戏中,运用了大量的衬词:青(呐)青纱轿(嗷)青纱轿坐着我(呀)七品官相当年(我)在原(呐)郡我(唻)把(呐)书念凉桌子热板凳铁砚(呐)磨穿我那辛辛苦苦前(呐)去(呐)求官到吏部去领品我(呐)先(呐)把(呐)严嵩见五品州降到(了①这)七品县官再如,在《有本县一阵阵笑开怀》一段中,也用了大量的衬词。有(嘞)本县一阵阵笑(嘞笑)开怀小窟窿(我)掏出来一个大螃蟹衙(嘞)衙皂们你们看看奇怪不奇怪(你这)赤金元宝我不爱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在牛得草的演唱中,几乎每句都用了衬词。这些衬词的运用,对唱腔起到了加花、铺垫的作用,突出了咬字吐字的“巧”,使唱腔更具生动和流利,贴切的表现出丑角行当唱腔的幽默和美感。

四、结论

本文在唱腔设计、用嗓技巧以及添加丰富的衬词三个方面,对牛得草唱腔表演进行了分析,认为他的唱腔表演处处体现着丑而不丑、丑中见美的美学特质。这种特质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牛得草在剧本及饰演人物的选择上,选择了那些外丑内美的人物形象,如《七品芝麻官》中的唐成是一个“土里土气”而又为民做主的七品县令,《卷席筒》的张苍是一个“傻里傻气”但内心正直的形象,这些人物本身已经被剧本赋予了美的内心世界。牛得草属于丑角行当,但他选择的外丑内美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丑而不丑、丑中见美”的表演美学特质。二是从他的表演本身来说,唱腔设计、用嗓技巧、丰富的衬词等艺术手段处处体现着独特的美感,演活了“丑”人物,使人们在欣赏诙谐幽默表演的同时,荡涤着心灵,陶冶着性情。如果说剧本的人物形象本身就是“美”的,那么牛得草的唱腔表演使原本的“美”表现的更“美”了。

荣誉记录

牛得草一生授徒众多,坚持下来且有所成就的豫剧牛派艺术传人,主要有“四草一金”,即葛草旺、小牛得草、牛小草、张仙草和金不换,他们都继承发展着牛派艺术,使牛派艺术成为河南著名的文化品牌。[5]

葛草旺

本名葛圭璋,1942年出生。9岁学艺,专攻丑行,因拜豫剧丑角牛得草、高兴旺为师,被老师赠艺名葛草旺。演出作品有《十五贯》《做文章》《李双双》《人欢马叫》等。

1983年起专职做戏曲导演,多次获奖。曾先后任河南省豫剧一团、二团副团长,曾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会员。

小牛得草

本名牛亚非,1955年出生,系牛得草先生长子,师承乃父,深得真传。1979年参演了《七品芝麻官》,1994年入选“全国豫剧十大名丑”。曾任鹤壁市豫剧一团名誉团长、河南省政协委员。

牛小草

本名王艺红,1956年出生于河南偃师。11岁从艺,1987年拜牛得草为师,获赠艺名牛小草。主演剧目有《七品芝麻官》《四品绿豆官》《讨饭国舅》《假婿乘龙》等,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1994年入选“全国豫剧十大名丑”,2001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曾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偃师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偃师市豫剧团团长。

此外,牛小草于2011年和2016年两次收徒20人。

张仙草

本名张喜民,1962年出生于河北大名,15岁从艺,主攻丑角。1986年拜牛得草为师,获赠艺名张仙草。参演剧目有《七品芝麻官》《十八扯》《三愿意》等,并参演了戏曲电影《双喜临门》《七品芝麻官进道观》等。张仙草以牛派为主,博采众长,表演神奇机敏、妙趣横生,在国家及省市各级戏曲大赛中屡屡获奖。1994年入选“全国豫剧十大名丑”。

张仙草注重培养下一代戏曲演员,成立了郑州仙草戏曲培训中心,传授毕生所学,使牛派艺术得以发扬光大。曾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金不换

本名金振秀,1968年生于河南封丘。9岁学艺,18岁入鹤壁市豫剧团,师从团长牛得草,获赠艺名金不换。2000年,金不换当选为团长,以牛派艺术为立团之魂,以机制创新为带团之基,抓管理、出精品、出人才、闯市场,带活了剧团,使牛派艺术在创新发展中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人物关系

1992年11月,农历壬申年:第二届中国金唱片奖揭晓

第二届中国金唱片奖揭晓。共设6个奖项,38人获奖。牛得草牛得草(3)

获奖的戏曲曲艺类演员

金唱片奖:杜近芳、关肃霜、袁世海、刘长瑜、谷文月、赵志刚、王盘声、牛得草、李开敏、倪惠英、马三立、姜昆、杨振雄

由他执笔整理并主演的《唐知县审诰命》1979年进京演出[6],曾获文化部颁发的剧本整理一等奖和演出一等奖。该剧拍摄为电影《七品芝麻官》后,又荣获第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和“最佳故事奖”。香港《大公报》撰文称他为“东方的卓别林”。[7]

社会任职

豫剧牛派艺术传人中的“四草一金”(葛圭璋艺名葛草旺、牛亚非艺名小牛得草、王艺红艺名牛小草、张仙草、金不换)都在继承发展着牛派艺术,牛派艺术已经成为河南著名的文化品牌。

人物评价

他历任鹤壁市豫剧团副团长、团长等职。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剧协理事,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会员,鹤壁市剧协主席。

词条图册

牛得草是丑角演员,在戏中,多演外丑内美的正面人物,本身就表现出了“丑而不丑、丑中见美”的美学特质。但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在板式的运用上,常使用变化板式达到这一目的。如【二八板】是豫剧唱腔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个板式,在结构上每唱两句就加上一个八小节的过门。但是这种呆板的形式限制着演员的发挥,逐渐产生了诸如【慢二八板】、【二八连扳】、【呱嗒嘴】等变化板式。在《七品芝麻官》这部戏中,《有本县笑哈哈》用的就是变化板式【呱嗒嘴】。【呱嗒嘴】的使用,省去了【二八板】的音乐过门,使的句子间的链接更为紧凑,巧妙的表现出了唐成对老班头劝解的辩驳,对官风不正现象的藐视,把外丑内美的形象塑造的更美了。在《一张张大状都把那严氏告》这一唱段中,运用了【慢板】的变化板式【连环扣】,浓缩了音乐过门,使得乐句连接紧密、环环相扣,给人一种步步逼近之势,唱出了唐成对诰命夫人依仗权势鱼肉百姓的强烈不满,唱出了“丑中见美”的美学特质。[4](中国艺考网评)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