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工队

武工队

中文名 武工队
时间 1942年
提出者/相关人物 聂荣臻等
目录导航

术语定义

武工队在党的领导下,深入到敌后的敌后,去开辟工作,去打击敌人。

始终和群众同命运,共呼吸,随时宣传党的政策,严格地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因之才撒下了抗日的种子,鼓起了群众的斗志,开辟了地区,打击了敌人,直到逼得敌人退缩到老巢,我们取得了胜利。解放战争时期,武装工作队在解放区发动群众、清匪反霸、建立人民政权、实行民主改革等斗争中也作出过很大贡献

发展沿革

武装工作队是在抗日游击战争实践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①兴起阶段。日本帝国主义自1937年7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抵抗。1941年春至1942年冬,日军为配合其发动的太平洋战争,巩固和扩大在中国的占领区,以华北地区为重点,对各抗日根据地实施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总力战”,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疯狂进行大规模的“蚕食”“扫荡”,企图消灭八路军、新四军,摧毁抗日根据地。为扭转抗日根据地所处不利局面,从1941年夏季起,八路军各部队先后派出武装工作团和武装宣传队,分赴日、伪占领区的后方,揭露日、伪军的政治、军事阴谋,团结教育人民群众,破坏日、伪军烧、杀、抢、掠计划和重要军事设施,镇压汉奸、特务,争取与瓦解日、伪军,发动敌占区人民反抗日、伪统治,有效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上的对敌作战。

②形成阶段。中共中央北方局于1942年1月肯定和推广了这种新的组织形式和斗争方式,统一称为武装工作队,进一步明确了组织形式、工作任务和斗争手段,并确定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均要普遍组织武工队,展开广泛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斗争,以便巩固、扩大与保卫各抗日根据地。

③发展阶段。1942年1~6月,各抗日根据地的军分区和野战旅,抽调营以下优秀干部、战士,会同地方党政机关抽调的干部一并组成1000多支具有一定宣传鼓动和军事斗争能力的武装工作队,开进日、伪占领区,展开文武相结合、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结合的斗争。武工队在震慑与瓦解日、伪军,建立革命政权,巩固和发展抗日游击根据地,在粉碎日、伪军的“蚕食”“扫荡”和“三光”政策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仅华北、华中战场上,投诚与反正的日、伪军就达20多万人,冀鲁豫、太岳、太行和冀南等游击区,由武工队配合八路军小部队恢复和扩大的根据地约占全部恢复和发展总面积的3/5。

(本词条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