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分水岭地区位于安徽省中部丘陵、浅山区,含合肥、六安、滁州三市、十二个县(区、市),土地总面积30,065km2,其中耕地面积1,496万亩,总人口1,008.2万,农业人口827.58万。受自然因素和传统产业结构制约,1997年以前,旱灾发生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该区域是以粮为主的传统农业区,林牧渔业和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在种植业中,粮食播种面积占71.3%;在农业结构中,种植业产值43亿元,占62.6%,林牧渔业产值26亿元,只占37.4%。农民纯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一产业。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51元,1/3县(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成为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凹地和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省发展的重点、难点地区。农村改革先行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矛盾,十分突出。
1998年以来,安徽省开始启动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程。其治理开发地域之大、步伐之快,在全国罕见。
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小、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缓慢,还有许多客观因素,突出的有:
(1)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困难,农民收入低,二、三产业欠发达,自愿组织的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尚待发育,依靠自身积累,很难解决增量投资。如六安市金安区先生店乡,仅乡级财政负债逾625.9万,乡村两级负债高达1262.9万元。在当地还算负债较少的地方。乡、村两级没有集体经济,财政负担重,收支长期倒挂。当地农民的农业收入仅够温饱;主要货币来源依靠中青年外出打工、做馒头生意。这个地区80%以上的乡镇,与先生店乡大同小异。
(2)由于普遍缺乏对新品种特性、种养技术和市场销售的把握能力,又没有可靠的龙头企业或行业组织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在风险和传统面前,农民宁愿遵循传统;当传统生产已不能维系时,凡有外出条件的,首先选择外出打工经商,以至土地抛荒现象在江淮分水岭这一耕地资源稀缺的地区,也极为普遍。农民的选择取向和从众心理,无形中制约着新品种、新产业的普及和规模化形成。
(3)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食品化、品牌化是我国提高农产品竞争力、降低科技成本和交易成本的主要实现途径;土地使用权极为分散、农民自主选择的多样化,往往成为先进生产方式的对立面。加上风险大、利润低、周期长、利益纠纷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发育度低等因素,客观上阻碍了社会资本向农业领域的转移。而不以利益机制引发社会资本向农村的大转移,带动农民小资本向产业化集聚,农业产业的跨越性大调整,就很难实现。
(4)国家级专项财政拨款、政策性贷款额度的利用率为零。江淮分水岭治理开发工程完全由省级及省以下财政支撑。产业化开发工作不能不受到资金有限的严格限制。工程实施以来,该区域未能从国家有关部委和开发银行、世行、亚行等国内外金融机构申请到一分钱专项资金和信贷额度。滁州市一位区政协主席无奈长叹:"皇恩难泽江淮!"
(5)城镇化比例低,农村人口区内转移空间狭小。这一区域的经济尚属于农业资源开发型、二、三产业欠发达、小城镇建设缺乏结构型支撑基础;合肥、滁州、六安三个中心城市自身就业压力极大,农业人口就近转移的就业空间极为狭小。2001年,全区域总人口1,008.2万,其中农业人口822.58万,占81.59%(同期,珠江三角洲城镇人口比重达73%)。1496万亩耕地,承载877.58万农业人口,农产品总量的约80%用于维持温饱,贸易收入的80%又投入维持简单再生产,农业自身缺乏扩大再生产和向二、三产业转移的社会资本积累。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70%的临界值时,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和工业起飞期。按照东南沿海省区的实践,需要10年以上跨越性发展的积累。
(6)乡镇干部观念滞后、科技文化素质低、信息量少,难以适应新形势。这一区域由于农村经济欠发达,大专以上的中青年基本留不住。优质人才的外流,导致乡镇主要领导干部的平均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大专以上学历不足10%。与外部交流少、信息封闭、市场认知面狭窄,是乡镇干部普遍存在的问题。
(7)国内科技储备少、有效供给不足。目前的调整主要限于传统产品间的比例调整和同类间产品的品种调整;没有新的科技供给注入和市场开拓,大农业很难突破旧有循环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必然是科技供给不断增长的过程。现代农业对多样性适种新品种、配套新技术以及农产品储运、加工机械设备的多层次需求与国内小品种研究和加工设备、技术水平绝对滞后的矛盾,在江淮分水岭地区表现十分尖锐。各级领导和农民,包括一些对投资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域有强烈欲望的中青年企业家们,最头疼的是找不到合适的新项目。这个地区传统农产品多是大宗粮油产品,粮、油两作种植模式约占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