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鳐

电鳐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眼小而突出;喷水孔边缘隆起;前鼻瓣宽大,伸达下唇;皮肤柔软。背鳍一个。头侧与胸鳍间有大型发电器。体盘亚圆形。腹鳍外角不突出,后缘平直。尾具侧褶。背部赤

褐色,具少数不规则暗斑。鳃孔5个,狭小,直行排列。齿细小而多。头侧与胸鳍间具1对发达的卵圆形发电器官,由肌肉组织变异而成,发电时的电压一般在75-80v,最高可达200v。体表柔软。尾鳍发达,体长可达1.5m,体重可达6.1kg。口小或中大,唇褶发达。眼小。

生境:近海底栖鱼类。

分布:沿海,但很少见到。但在黄海、渤海中常见。

Narcine brasiliensis,电鳐的一种。Narcine brasiliensis,电鳐的一种。电鳐长约750px~2m,体柔软,皮肤光滑,头与胸鳍形成圆或近于圆形的体盘。发电器一对,由变态的肌肉组织构成,位于体盘内,头部两侧能发电,用于防御和捕获猎物,大型电鳐发出的电流足以击倒成人。

体盘 椭圆形,宽稍小于长;尾宽短,稍短于头和躯干之长,比体盘为长,侧褶很低,几消失。吻颇长,前端广圆;吻软骨柔软,细长,正中一条。眶前软骨很发达,侧位,分作多枝,里侧以韧带连于吻软骨基侧。眼微小,埋于皮下,位于喷水孔里侧上角。喷水孔颇大,椭圆形。边缘光滑,平坦或微突起。鼻孔小;鼻口沟很短;前鼻瓣连合为一口盖;后鼻瓣短小,具一半环状薄膜。口小,平横,口前具一深沟,能突出;口宽约等于口前吻长2/5;唇软厚而皱;上唇分两侧和中央三部;下唇宽而连续。牙细小而多,平扁,齿头低平后突,上下颌各14~5纵行;齿面不外露。鳃孔很小,直行排列。
胸部前延,到达鼻囊前缘的水平线,前端宽广地被软吻软骨及眶前软骨隔开;前后缘连续,后部狭直,无里缘和后角。腹鳍前角圆钝,显著突出,后缘深凹,里缘很短可消失,后角尖小。背鳍一个,颇小,起点在腹鳍基底之后,前、后、里缘分明,前后角圆钝,与尾基的距离稍短于背鳍基底长。尾鳍颇宽大,上叶比下叶大,后缘与下缘斜圆形。背面灰褐色或赤褐色,具不规则暗色斑块。尾侧白色。体侧在胸、腹鳍之间白色;腹面白色,体盘与腹鳍边缘白色;有时胸、腹外侧和尾之后部褐色。

生活习性

自我保护

电器最主要的枢纽,是器官的神经部分,电鳐能随意放电,放电时间和强度,它完全能够自己掌握。电鳐可以发电,并靠发出的电流击毙水中的小鱼、虾及其他的小动物,是一种捕食和打击敌害的手段。

世界上有好多种电鳐,其发电能力各不相同。非洲电鳐一次发电的电压在220伏左右,中等大小的电鳐一次发电的电压在70~80伏,像较小的南美电鳐一次只能发出37伏电压。由于电鳐会发电,人们叫它做活的发电机、活电池、电鱼等。

电鳐可以放出50安培的电流,电压达60~80伏,有海中“活电站”之称。电鳐每秒钟能放电50次,但连续放电后,电流逐渐减弱,10~15秒钟后完全消失,休息一会后又能重新恢复放电能力。

电鳐电鳐电鳐的放电特性启发人们发明和创造了能贮存电的电池。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干电池,在正负极间的糊状填充物,就是受电鳐发电器里的胶状物启发而改进的。

早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医生们常常把病人放到电鳐身上,或者让病人去碰一下正在池中放电的电鳐,利用电鳐放电来治疗风湿症和癫狂症等病。就是到了今天,在法国和意大利沿海,还可能看到一些患有风湿病的老年人,正在退潮后的海滩上寻找电鳐,当做自己的“医生”呢。

放电

  • 放电原因

1989年,在法国科学城举办了一次饶有趣味的“时钟”回顾展览,一座用带电鱼放出的电来驱动的时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这种带电鱼放电十分有规律,电流的方向一分钟变换一次,因而被人称为“天然报时钟”。常见的带电鱼有电鳗、电鳐、电鲶等。其中电鳐电力第二强了。它放电电压可达300~500伏,足以把附近的鱼电死,人和牲畜碰上,全身也会麻痹。据计算,1万条电鳐的电能聚集在一起,足够使1列电力机车运行几分钟。

  • 放电原理

电鳐电鳐(4)原来,电鳐是活的“发电机”。它尾部两侧的肌肉,是由有规则地排列着的6000~10000枚肌肉薄片组成,薄片之间有结缔组织相隔,并有许多神经直通中枢神经系统。每枚肌肉薄片像一个小电池,只能产生150毫伏的电压,但近万个“小电池”串联起来,就可以产生很高的电压。电鳐尾部发出的电流,流向头部的感受器,因此在它身体周围形成一个弱电场。电鳗中枢神经系统中有专门的细胞来监视电感受器的活动,并能根据监视分析的结果指挥电鳗的行为,决定采取捕食行为或避让行为或其它行为。有人做过这么一个实验:在水池中放置两根垂直的导线,放入电鳐,并将水池放在黑暗的环境里,结果发现电鳗总在导线中间穿梭,一点儿也不会碰导线;当导线通电后,电鳐一下子就往后跑了。这说明电鳗是靠“电感”来判断周围环境的。

电鳐放完体内蓄存的电能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聚,才能继续放电。

世界上已知的发电鱼类达数十种呢,其他会放电的鱼类还有电鲶、电鳗等。

种类介绍

新出物种

吸力超强电鳐这个新品种是已知最大的电鳐家族单鳍电鳐科的成员,它之所以能进入年度十大发现新物种排名榜中,是因为它的属名非常与众不同且很有趣。科学家拍摄的电鳐觅食录像中显示,这种鱼可在水中像吸尘器一样捕食猎物,或许能跟用来吸取地毯、家具和其他容易落灰尘的现代家居用品表面的杂物的电动吸尘器相媲美。因此科学家按照伊莱克斯(electrolux)真空吸尘器的名字给它命名。

分布范围

双鳍电鳐科: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西部各沿岸海区;中国产3种,均只见于南海;

单鳍电鳐科: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中国有2属2种:①单鳍电鳐属,只日本单鳍电鳐,分布于中国沿海,朝鲜和日本南部沿海;②坚皮单鳍电鳐属,只坚皮单鳍电鳐,分布于南海、东海南部及日本南部;

无鳍电鳐科:只1属1种,分布于马来半岛、印度支那南部沿岸。

主要价值

电鳐科(Torpedinidae)、单鳍电鳐科(Narkidae)、无鳍电鳐科(Temeridae)鱼类的统称,以能发电伤人而闻名。见于世界热、温带水域。种类多,多栖於浅水,但深海电鳐属(Benthobatis)等可生活於1,000公尺(3,300呎)以下的深水。活动缓慢,底栖,以鱼类及无脊椎动物为食。如不被触及则对人无害,经济价值微不足道。

长约30公分~2公尺(1~6呎)。体柔软,皮肤光滑,头与胸鳍形成圆或近于圆形的体盘。发电器一对,由变态的肌肉组织构成,位於体盘内,头部两侧,能发电,用于防御和捕获猎物,大型电鳐发出的电流足以击倒成人。古希腊人及罗马人用黑电鳐(Torpedo nobiliana)的电击治疗痛风、头痛等疾病。[1]

软骨鱼纲电鳐目是板腮类鱼的一个目,此目的鱼腮裂和口都在腹位,有五个腮裂,身体平扁卵圆形,吻不突出,臀鳍消失,尾鳍很小,胸鳍宽大,胸鳍前缘和体侧相连接。在胸鳍和头之间的身体每侧有一个大的发电器官,能发电,以电击敌人或猎物,卵胎生,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近海,半埋在泥沙中等待猎物,一般体形较小,没有食用价值。根据背鳍的多少,分为三科:

电鳐电鳐电鳐最大的个体可以达到2米,很少在0.3米以下。背腹扁平,头和胸部在一起。尾部呈粗棒状,像团扇。电鳐栖居在海底,一对小眼长在背侧面前方的中间。在头胸部的腹面两侧各有一个肾脏形蜂窝状的发电器。它们排列成六角柱体,叫“电板”柱。电鳐身上共有2000个电板柱,有200万块“电板”。这些电板之间充满胶质状的物质,可以起绝缘作用。每个“电板”的表面分布有神经末梢,一面为负电极,另一面则为正电极。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流到负极,也就是从电鳐的背面流到腹面。在神经脉冲的作用下,这两个放电器就能把神经能变成为电能,放出电来。单个“电板”产生的电压很微弱,可是,由于数量很多,就能发出很强的电压来。电鳐的每一个电板,只是肌纤维的变态。发电器官是从某些鳃肌演变而来的。在演变发生过程中解除了腮肌原来的职务,而承担了新的作用——发电。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