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常

奉常

中文名 奉常
性质 掌宗庙礼仪
目录导航

古代官职

秦设 丞相、 太尉和 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 三公,下设 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 三省六部制。三省为 中书省(决策)、 门下省(审议)、 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 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 尚书省遂废。明代 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 首辅(即 宰相)。清代有 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 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 郎中,副职称 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 光禄勋、 卫尉、 太仆、 廷尉、 大鸿胪、 宗正、 大司农、 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 司膳。

(2) 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 改革官制时并入 陆军部。

(3) 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 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 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 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 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 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 司马迁、 张衡曾任 太史令。 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

尹 史 卿 宰 尉 令 丞

卿士 太史  左史  右史  司徒 司马  司空  司寇 职方

太师  太傅 大保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宰  少宰  六卿

封人  工正  相国  庶长  令尹  柱国 公主  驸马 三公

丞相 宰相 御史 太尉 九卿 太仆 廷尉 宗正 少府

将军  洗马 大夫 博士  郎中 侍郎 中郎  议郎  令史

尚书  六曹 合阁 仆射  侍中  内史 刺史 州牧  别驾

主薄  郡守 太守  长史 从事  督邮  县令  县尉  三老

亭长  列侯 主事 三省  行台  都督 录事  护军 可汗

六部  三馆 学士 总管 元帅 留守  判官 巡检  提刑

提辖  通判  孔目  押司 大人 内阁  厂卫 太监 都司

知府  亲王 总督 巡抚 监司  州判 知县  提督  总兵

参将  散官  流内  流外  贝勒

大良造  左丞相  右丞相  大司徒  大司空  御史台

大司马  郎中令  大司农  大将军  执金吾  中郎将

尚书省  尚书令 结事中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关内侯  中书省  中书令  门下省 秘书省  枢密使

员外郎  著作郎  国子监  节度使  招讨使  都点检

观察使  按察使  衍圣公 大学土  宣政院  集贤院

军机处  翰林院  钦天监  内务府 布政使  未入流

税务司  资政院 咨议局 国务院  枢密院

三闾大夫  御史大夫  司隶校尉  将作大匠  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  绣衣直指  监察御史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翰林学士  中书舍人 都指挥使  钦差大臣  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  总税务司 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  北洋通商大臣  南洋通商大臣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