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将军

前将军

中文名 前将军
设置时期 战国
地位 位次上卿
拼音 qianjiangjun
目录导航

西汉时期

西汉时,著名的前将军有赵信、李广、韩增、萧望之、何武等人。

东汉时期

东汉的将军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大将军位在三公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在三公下。前、后、左、右将军,位次上卿,不常置。东汉中期以后,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以大将军执政,与太傅三公合称为五府。

以上将军均开府,府属有长史、司马各一人,从事中郎二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御属三十一人。将军以本号领军的,各有部曲、校尉。另有所谓杂号将军,临事设置,事毕即撤。唯度辽将军因南匈奴所部时有内乱,自永平八年(65年)后常设。汉灵帝设西园八校尉,统率洛阳驻防军队,以宦官主之,这是后世宦官领兵的开端。

三国时期

汉朝前将军

东汉末年,董卓、公孙瓒等人曾为汉朝的前将军。

姓名 任命年份 终止年份
董卓 188年 189年(迁相国)
赵谦 189年 192年(迁司徒)
公孙瓒 193年 199年(卒)

1.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今甘肃岷县)人。东汉末年献帝时军阀、权臣,官至太师,封郿侯。董卓成长于凉州,好结交羌人。汉桓帝末年,董卓被征召为羽林郎,后又为中郎将张奂部下作军司马,讨伐汉阳羌人,董卓作战粗猛有谋,力建战功。曾任前将军,又先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凉州之乱等战役。中平六年(189年),受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所召,率军进京讨伐十常侍。不久,京中动乱,董卓在北芒立下了救驾大功,回京后便掌权。又招揽吕布杀掉丁原,很快就吞并了附近两大军阀兵力。随后董卓废少帝,立刘协即位(是为汉献帝),且不久就弑害了少帝及何太后,专断朝政。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威震天下。初平三年(192年),董卓为其亲信吕布所杀。

2.赵谦(?~192),东汉献帝时大臣。字彦信,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灵帝中平元年(184)赵谦为汝南太守时,败于汝南黄巾军。献帝初平元年(190)以光禄勋为太尉。次年罢,献帝迁都长安,任车骑将军,为前置。旋以病罢。又为司隶校尉,转前将军,镇压白波农民起义,因功封郫侯。初平三年(192)六月代王允为司徒,八月病罢,不久拜尚书令。同年卒。谥忠侯。

3.公孙瓒(?—199年),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武将、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公孙瓒出身贵族。因母地位卑贱,只当了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声音洪亮、机智善辩,得到涿郡太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后逐步做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初平四年(193年),公孙瓒成为前将军,封易侯,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他与袁绍多次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在龙凑之战后,公孙瓒锐气顿减,采取自保战略,逐渐失去了部下信任,被袁绍击败。最终困于高楼,引火自焚。

蜀汉前将军

姓名 任命年份 终止年份
董卓 188年 189年(迁相国)
赵谦 189年 192年(迁司徒)
公孙瓒 193年 199年(卒)

曹魏前将军

姓名 任命年份 终止年份
关羽 219年 219年(卒)
李严 226年 230年(迁骠骑将军)
袁綝 230年 234年(迁征西大将军)
邓芝 234年 243年(迁车骑将军)
胡济 243年 255年(迁镇西大将军)

1.关羽(160?-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三国名将。刘备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诸葛亮等入蜀,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夺取汉中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关羽乘势北伐曹魏,曾围襄樊、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中原震动,但是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兵败被害。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

2.李严(?-234年),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公元226年被任命为前将军。公元231年,蜀军北伐时,李严延误押运粮草,为推卸责任而阻挠诸葛亮的北伐,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获罪,被废为平民,迁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李严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起用自己了,因此心怀激愤而病死。

3.袁綝(?—约238年),字不详,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建兴年间(223—237年)历任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封都亭侯。

4.邓芝(?—251年),字伯苗,汉族,义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朝臣。原先投靠巴西太守庞羲,不久就被刘备召为郫县邸阁督,后来历任郫县县令,广汉太守、尚书。曾出使吴国,使两国重新结盟,深受孙权的喜爱。历任中监军、扬武将军、前军师、前将军、益州刺史、阳武亭侯。在延熙六年被任为车骑将军,授予符节。延熙十一年率兵往涪陵平叛得胜。延熙十四年去世。

5.胡济(生卒年不详),字伟度,三国时期蜀国将领。曾为诸葛亮信任的主簿,做事忠诚尽责,曾多次对诸葛亮提出谏言,诸葛亮特别把他与崔州平、徐庶及董和相提并论,认为他们都是能够适时规劝自己过失的诤友。诸葛亮死后,开始领军;王平死后,督汉中军事,历任前将军、镇西大将军、右骠骑将军,但却因为一次失期未至,造成姜维北伐军的惨败。

东吴前将军

姓名 任命年份 终止年份
关羽 219年 219年(卒)
李严 226年 230年(迁骠骑将军)
袁綝 230年 234年(迁征西大将军)
邓芝 234年 243年(迁车骑将军)
胡济 243年 255年(迁镇西大将军)

桌游

姓名 任命年份 终止年份
夏侯惇 219年 220年(迁大将军)
张辽 220年 222年(卒)
满宠 224年 230年(迁征东将军)
郭淮 241年 249年(迁征西将军)
文钦 249年 255年(叛逃吴国)
李辅 263年 265年(晋代魏)

1.夏侯惇(?-220年6月13日),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代。少年时以勇气闻名于乡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与吕布军交战时,曾一度被擒为人质。又被高顺等人击败,流矢射瞎其左眼。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

2.张辽(169-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官至前将军。年少时为雁门郡的郡吏,又先后从属丁原、何进、董卓、吕布。及吕布败亡,归曹操。张辽随曹操四处征讨,战功累累。降昌豨于东海,攻袁尚于河北,斩乌丸单于蹋顿于白狼山之战,又驱逐辽东大将柳毅,讨平梅成、陈兰等淮南军阀。后张辽守合肥,以七千之众击退孙权十万大军,经此一战,张辽威震江东,“张辽止啼”也成为流传千古的典故。黄初三年,张辽病笃,卒于江都,谥刚侯。卒年五十四岁。

3.满宠(170-242年),字伯宁,山阳昌邑(今山东微山)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官至太尉。最初在曹操手下任许县县令,掌管司法,以执法严格著称;转任汝南太守,开始参与军事,曾参与赤壁之战。后关羽围攻樊城,满宠协助曹仁守城,劝阻了弃城而逃的计划,成功坚持到援军到来。曹丕在位期间,满宠曾任前将军,驻扎在新野,负责荆州侧的对吴作战。曹叡在位期间,满宠转任到扬州,接替曹休负责东侧对吴作战,屡有功劳,后因年迈调回中央任太尉,数年后病逝。

4.郭淮(?-255年),字伯济,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官至大将军,封阳曲侯。建安年间举孝廉,先后任平原府丞、丞相兵曹议令史、夏侯渊的司马。夏侯渊战死时郭淮收集残兵,推张郃为主将而得以稳定局势。曹丕称帝后,封郭淮为关内侯,镇西长史。诸葛亮伐魏时,郭淮料敌准确,立下战功。正始元年,郭淮打退姜维,升任左将军、前将军;嘉平二年又升迁为车骑将军,封阳曲侯。

5.文钦(?-257年),字仲若,谯郡(今安徽亳州)人, 曹操部将文稷之子。文鸯、文虎之父。文钦仕魏时官至前将军,拜扬州刺史。被司马师废曹芳的专横暴行激怒,于魏正元二年(255年)与毌丘俭、文鸯、文虎起兵讨司马师,兵败后投奔吴国,吴国授予幽州牧,封谯侯,镇北大将军。魏甘露二年(257年)诸葛诞起兵反魏,文钦从吴军前往支援,但翌年军情告急时却因军见不同而被诸葛诞疑有叛心处死,两子文鸯、文虎又投奔回魏国。

6.李辅(生卒年不详),三国时期曹魏将领。本为孟达心腹。司马懿率军围攻上庸时,他与达甥邓贤斩达首后开城投降。参加263年魏灭蜀战役,官拜前将军,钟会入汉中后,令其领兵一万,攻打蜀汉监军王含以五千兵力镇守的乐城。

词条图册

姓名 任命年份 终止年份
夏侯惇 219年 220年(迁大将军)
张辽 220年 222年(卒)
满宠 224年 230年(迁征东将军)
郭淮 241年 249年(迁征西将军)
文钦 249年 255年(叛逃吴国)
李辅 263年 265年(晋代魏)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