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丏尊

夏丏尊

中文名 夏丏尊
主要成就 中国最早提倡语文教学革新的人
别名 名铸
出生地 浙江绍兴上虞
民族 汉族
笔名 默之
教育背景 东京高等工业学校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人物生平

艰苦求学

1901年,仅15岁的夏丏尊考取秀才。同年五月“庚子拳变”后,清廷宣言变法,废科举,办学校。那时全国的读书人大都是一味靠八股文吃饭的,他们平日朝夕所读的是八股文,经史向不研究,“时务”更是茫然。夏丏尊虽八股积习未深,不曾感到很大的不平,但要从师,也无师可从,只是把八股文一类的范文搁起,换些东莱博议(宋朝名臣吕祖谦作,是数百年来,科举时代投考状元的圣经),读通鉴论,古文观止之类的东西来读,在把当时唯一的算术书《笔算数学》买来自修而已。

1901年他顺应潮流,与他的朋友同到上海去,由他在上海做事的大哥送他进中西书院(即东吴大学的前身)去求学,该校监院(即校长)是美国人潘慎文,教习(即教师)有史拜言,谢鸿赛等人。他的同学,有很多后来成为知名人士,如名律师丁榕,经济大家马寅初等。[8]

1902年他得朋友的劝告,到绍兴府学堂(即浙江省立第五中学的前身)去继续学业;因为这个学堂的学费、宿费均免收,如果成绩优异,还有一些奖学金,在经济上他没有问题。可是,他在这个学校也只读了半年又辍学了,因为他要回故乡去代他父亲在私塾的教席。他便一边教学,一边仍努力自修中英文。

1903年,十九岁的夏丏尊负笈东瀛,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5年留学日本。[9]

1907年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当时规定,入了官立专门学校,就有官费可领。而浙江因人多不能照领,他入高工后将近一年,还领不到官费,家中为他已负债不少,结果不得不中途辍学回国,谋职糊口。他的中学时代就如此结束了。那时他二十一岁。

虽然曾读了几个学校,夏丏尊却始终未曾在什么学校里得过毕业文凭,读大学更不用说了。而他后来在学术、语文、翻译多方面的成就,全靠他坚忍不拔的志向与勤劳力学的精神所至。

夏丏尊夏丏尊(5)

矢志教育

主要作品主要作品(3)1907年辍学回国后,即应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之聘,任日籍教师中桐确太郎的翻译助教。期后学堂改为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使充任为国文教师。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夏丏尊任杭州浙江省两级师范学堂通译助教,后任国文教员。[10]该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五四运动南方新思潮的重要发源地。鲁迅、许寿裳当时都在该校任教,他们曾共同发起一场学潮,反对以道学家自命的监督,并迫其辞职。

1912年对夏丏尊来说是历史性的一年。因为就在这一年,注重“人格教育”立主以“勤,慎,诚,恕”为校训,提倡“德,智,体,美,群”五育并重的经亨颐接任了校长之职,而又在这一年的秋天,经亨颐为了加强学校的艺术教育,从上海请来了鼎鼎大名的李叔同来校执教。从此,夏丏尊与经亨颐,李叔同成了挚交,也为后来重聚白马湖结下前缘。

夏丏尊于1912年起在第一师范除任教师外,还兼任舍监。所谓“舍监”,是近乎现代的“训导主任”之类的职务而又不同的,总之是管理学生的事情。舍监一职,待遇甚低,其地位力量为学生所轻视,顽皮的学生竟胆敢和舍监先生开玩笑,有时用粉笔在他的马褂上偷偷地画乌龟,或乘其不意把草圈套在他的瓜皮帽结子上。

夏丏尊认为真正要作教育事业就要抱定了硬干的决心,非校长免职或自觉不能胜任时决不走,不怕挨打,凡事讲合理与否,不讲感情。因为他是抱了不顾一切的决心去的,什么都不计较,凡事皆用坦率强硬的态度去对付,决不服软。在饭厅中,如有学生远远地发出“嘘嘘”的鼓动风潮的暗号,他就立在凳子上去注视发“嘘嘘”之声是谁。饭厅风潮要是发动了,就对学生说:“你们试闹吧!我不怕。看你们闹出什么来。”人群中有人喊“打”了,他就大胆地回答说:“我不怕打,你来打吧!”学生无故请假外出,夏死不答应,宁愿与之争论一二小时才止。每天早晨,如有睡着不起的一一叫起。夜间在规定的自修时间内,如有人在喧闹,就去干涉制止,熄灯以后见有私点洋烛灯者,立刻进去把洋烛没收。夏不记学生过,有事不告诉校长,只是自己用一张嘴和一副神情去直接应付。最初几天向教务处取了全体学生的相片来,一张张地摆在桌上,认识学生的面貌、姓名及其年龄、籍贯、学历等等。

夏丏尊在那时,努力于自己的修养,读教育的论著,翻宋元明的性理书类,又搜集了许多关于青年的研究的东西来读。非星期日不出校门,除在教室授课的时间外,全部埋身于自己读书与对付学生之中。当时他的绰号,先后有阎罗、鬼王、夏木瓜(因学生看见夏丏尊头大而圆,故取此绰号)几个,此外也许还有更不好听的。

一连作七八年,到后来,什么都很顺手,差不多可以“无为而治”了。这便是他的成功之处。著名的漫画家、散文家丰子恺当时就在浙江第一师范读书,曾受教于夏丏尊与李叔同,而且深受他们两位的影响,他曾为文追忆两位先生不同的教育方式。夏丏尊与李叔同对同学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这两为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叔同的是“爸爸的教育”,夏丏尊的是“妈妈的教育”。夏丏尊后来翻译爱的教育,风行于国内,深入于人心,取作国文教材。

民国二年(1913年),夏丏尊自告奋勇地兼任了该校被人瞧不起的舍监一职。他提倡人格教育和爱的教育,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怀备至,被学生称为“妈妈的爱”。在语文教学上,提倡白话文,是中国最早提倡语文教学革新的人。民国八年与陈望道、刘大白、李次九等三人积极支持五四新文化运动,推行革新语文教育,被称为第一师范的“四大金刚”,受到反动当局和守旧派的攻击,相继离校。

离开杭州到长沙,在湖南第一师范任国文教员。民国十年(1921年)原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在家乡上虞创办春晖中学,夏应邀受聘返乡。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是文学研究会的第一批会员。为实现理想教育,夏邀请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到春晖,在白马湖畔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其间,他翻译了《爱的教育》(上海《东方杂志》连载,1924年开明书店出版,再版30余次)。民国十三年底(1924年),在发生了一场反对反动势力的学潮后,夏丏尊、匡互生、丰子恺、朱光潜等教师以及一批学生愤然离开春晖。

编创生涯

民国十四年(1925年),夏丏尊到上海,参与了立达中学(后改为立达学园)、立达学会及该会杂志《立达季刊》、《一般》月刊的创办工作,同时兼开明书店的编辑工作。其间,翻译了日本山田花袋的《绵被》,是中国最早介绍日本文学的翻译家之一。民国十五年他的《文章作法》由开明书店出版。民国十六年任上海暨南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民国十八年任开明书店编辑所所长,民国十九年(1930年)创办《中学生》杂志。夏丏尊长期从事语文教育和编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他和叶圣陶共同写成语言知识的读写故事《文心》,连载于《中学生》,次年由开明书店出版。该书被誉为“在国文教学上划了一个时代”。还出版了《文艺讲座》(世界书局1934年)、散文集《平屋杂文》(开明书店1935年)等书。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被推为中国文艺家协会主席。

夏丏尊居住过的平屋夏丏尊居住过的平屋民国二十六年(1939年)创办《月报》杂志,担任社长,并担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机关报《救亡日报》编委。[11]

上海沦陷期间,他出版了《阅读与写作》、《文章讲话》等。还兼任上海南屏女中国文教员,参与发起成立中国语文经验学会,翻译了《南传大藏经》等。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后,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撰写《好话符咒式的政治》、《中国书业的新前途》等文,表示了对中国时局与出版事业的深切关怀。

战乱岁月

因为事业上的关系,他早就离开了白马湖移居到上海来。1932年一二八之役发生了。日军退去后,他到江湾立达学园去视察被破坏的实况,在满目疮痍的环境中徘徊了好几个小时,归途时拾了一堆像山峦状般的钢铁块回家。这就是日军投下的炸弹的碎片,是惨痛的历史的证物。后来他把这件事写成钢铁假山一文发表。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八一三沪战爆发,全面抗战展开了。开明厂房被毁,书店同仁大多流迁后方。这时夏丏尊已五十二岁,因年老多病,只好留在上海。他在上海除替开明编辑字典外,同时在私立南屏女中教国文。后立达学园、开明书店皆毁于炮火,被迫内迁。夏因体弱多病留守上海,参加抗日后援会。他坚守气节,矢志不为日本人做事。

1943年12月7日,珍珠港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军进入上海租界,夏丏尊被认为是激进的“危险分子”,12月15日,夏丏尊遭日本宪兵队逮捕。他被指为反日分子,要他表明。但他态度刚强不屈,在狱中,备受拷打,百般凌辱。十天后,夏丏尊因年事较高,经友人内山完造等保释出狱,但肺病复发,精神和身体都受到严重摧残。这次对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自此事件后,他的精神更加沮丧消沉。

因病去世

抗战胜利后,全国欢腾,夏丏尊心中的喜悦与欢呼,有过于革命党推翻满清时的兴奋。1946年4月23日,因肺结核在上海病逝,享年六十一岁,墓葬上虞白马湖畔。

1946年4月27日,丰子恺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社论《悼夏丏尊先生》,誉其为民主文化战线的老战士,为文化运动和民主运动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绩。[3]

记事年表

1886年6月15日,生于浙江省上虞县崧厦乡。上代经商,父亲是秀才。祖父去世后,家道中落。兄妹六人,行三,名铸,初字勉旃,1912年改字丏尊,笔名默之,号闷庵。[12]

1901年,考中秀才后在家自修。

1902年春,到上海进中西书院初等科读书,一学期后因家贫辍学。秋,去杭州应乡试,开始接受新思潮,读原富,天演论,新民丛报等。

1903年1月14日(夏历王寅年腊月十六),与金嘉结婚。入绍兴官僚学堂读书,在“激昂慷慨,充满着蓬勃朝气”的环境中过了半年的中学生活。

1904年,辍学回家,替父亲坐馆,边教书边自修。

1905年,向亲友借款去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后转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

1907年,因领不到官费,家境贫困,辍学回国。

1908年,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通译助教,为该校延聘的教育科日本教员作翻译。

1909年,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在两级师范学堂任教,赠以域外小说集,眼界为之一广。冬,因新任监督(相当于校长)夏震武顽固不化,遂与鲁迅,许寿裳等一起罢教,搬出校舍,以示抗议,迫使监督辞职。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在杭州积极参加光复庆祝活动。

1912年李叔,同来两级师范学堂任教,两人由此共事七年,结成深厚友谊。自告奋勇担任舍监,深得学生拥戴,连续担任七八年。

1913年,暑后两级师范学堂停办高师,并改组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被选为校友会文艺部长,组织学生办校友会志,经常在该刊发表诗文。在第一号上发表学斋随想录。

1914年春,与第一师范同仁徐作宾,徐道政,郦忱,姜丹书,陈子韶等同时加入南社,入社编号为四五四号。住杭州城入弯井巷,窗前有一株梅树,因以取屋名为小梅花屋。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与刚从日本归国来校任教的陈望道,以及刘大白,李次九等积极支持新文化年底撰一九一九年的回顾,热情赞提五四运动。

1920年3月,一师发生“倒经风潮”,夏丏尊等四大金刚与校长经亨颐均离去。秋,应聘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同时应聘的有熊梦飞,匡互生,舒新城,孙俍工,沈仲九,余家菊,陈启天,张明纲等,与毛泽东共事,很受崇敬。

1921年2月,离开长沙一师。秋,加入是年年初新成立之文学研究会,入会编号为五五号。冬,回家乡上虞白马湖,在经亨颐主持的春晖中学任教,在学校附近盖平房定居,题名为平屋。后来把在这里写的散文随笔等辑为平屋杂文。

1922年3月,与李维桢合译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日高素之原著)一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列为新时代丛书第十种。介绍丰子恺来春晖中学任教。丰将自己的住宅命名为小杨柳屋。在民国日报副刊发表生殖的节制,认为自觉地节制生育是引人类到幸福的途径。

1923年将日译本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原作)译为中文,在东方杂志上连载。作一年间教育界的品顾和将来的希望,力主改革教育。作读书与冥想。

1924年,兼任宁波浙江省立四中国文教员。作学说思想与阶级,无奈,彻底等。

1925年上半年,在宁波省立四中教书。3月12日,立达学会在上海成立,以“修养人格,研究学术,发展教育,改造社会”为宗旨,夏丏尊为主要发起人兼主干。秋,到上海立达学园教国文,兼教文艺思潮。不久成立立达学会,兼编会刊一般。颜作读书与冥想。为子恺画集作序。

1926年,参加胡愈之等组织的上虞青年协进会,曾为该会主编的上虞声三日报撰稿。作怯弱者,长闲,猫等,分别刊于小说月报,新女性,一般。3月,译作爱的教育由上海商务印书馆被版。1926年3月再夜时,改由开明书店印行,列为世界少年文学丛刊之一,迄1949年3月止,发行超过四十版以上,是新文学以来儿童文学译作中之最畅销书。8月,开明书店成立,参加编辑工作。同月,在湖南第一师范和春晖中学编的讲义,经立达学园同仁刘薰补充修订,题为文章作法,由开明书店出版,迄1946年9月止,已发行二十二版。9月5日,立达学会同仁刊物一般月刊在上海创刊,由夏丏尊主编,开明书店发行,迄1929年12月5日出至九卷四期后停刊,前后共出三十六期。

1927年8月,译作国木田独步集由上海文学周报社出版,开明书店发行,书前有导言关于国木田独步一文。9月,任国立上海暨南大学第一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1月6日,邀鲁迅至华兴楼暨南大学同级会讲演,并共进中餐。12月,夏丏尊,鲁迅等译之芥川龙之介集,由夏丏尊编辑,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以开明书店为掩护,救助一些革命青年。为原浙江一师学生中一些革命者被杀害而十分愤慨,说“宁愿早死,莫做先生”。愤然回乡从事著译。

1928年,作知识阶级的命运,对了米莱的晚钟等杂论。论著文艺论ABC一书,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列为ABC丛书之一。译作近代的恋爱观(日厨川白村原著)一书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列为妇女问题研究会丛书之一。

1929年,为朱光潜著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写序。为叶绍钠长篇小说倪焕之作序关于倪焕之。

夏丏尊作品夏丏尊作品1930年元旦,中学生杂志在上海创刊,每年出版十期,由夏丏尊,章锡琛,丰子恺,顾均正四人主编,开明书店发行,迄1937年7月1日止,共出七十六期。3月,译作续爱的教育(意虚德格查原著)一书由开明书店出版,列为世界少年文学丛刊之一,迄1949年3月止,共出二十六版。

1931年4月,逼贾祖璋著鸟与文学作序。12月,与郁达夫,胡愈之,丁玲等二十余人发起成立上海市文化界反帝抗日联盟。作致文学青年,我的中学生时代,刊于中学生。

1932年-开明书店和立达学园在“一二八”事变中遭受惨重损失。日军退出后到立达学园被炸现场视察,拾回一块炸弹裂片,作为惨痛历史的铁证。

1933年,迁居上海。与叶圣陶合作文心,在中学生上连载。作《命相家》,《文学的力量》,《蟋蟀之话》等散文随笔,科学小品。,

1934年,文心由开明书店出版,陈望道,朱自清分别为本书作序,迄1949年3月止,共出二十二版。作:君与财神,春的欢悦与感伤,春日化学谈,良乡栗子等随笔小品。

1935年12月,平屋杂文一书由开明书店出版,收所作评论,小说,随笔三十二篇,前有自序。作钢铁假山,试炼,幽默的叫卖声,阮玲玉的死,整理好了的箱子等散文。

1936年1月1日,新少年半月刊创刊,由夏丏尊任社长,开明书店发行,迄1937年7月1日止,共出三十八期。6月7日,中国文艺家协会成立,被选为理事。八月为纪念开明书店创业十周年编辑的小说集刊十年作序,并为十年续集写小说流弹。10月1日,在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上签名。12月1日,鲁迅翁杂记一文刊载上海文学月刊七卷六期。

1937年1月15日,月报创刊,夏丏尊任社长,开明书店发行,迄7月15日止,共出七期。“八一三”战争爆发,开明毁于炮火,中学生,新少年,月报同时停刊。8月,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机关报救亡日报编委。

1938年4月,与叶绍钠合著之阅读与写作一书由爆海开明书店出版,列为开明青年丛书之一。同月,与叶绍钠合著之文

主要作品

文艺论ABC 世界书局 1930年
生活与文学 北新书局
现代世界文学大纲 神州国光社
芥川龙之介集
编著
开明国文讲义
编著
国文百八课
编著
社会主义与进化论
译著
蒲团
译著
国木田独步集
译著
近代的恋爱观
译著
近代日本小说集
译著
爱的教育
译著
续爱的教育
译著
文心
译著
平屋杂文

文章作法

现代世界文学大纲

阅读与写作

夏尊选集

夏尊文集

夏丏尊还是中国语文教学的耕耘者。他同叶圣陶先生、刘薰宇先生一样把毕生精力投入到祖国的教育事业之中。尤其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身为开明书店总编辑的夏丏尊先生创办了《中学生》杂志,叶圣陶先生任杂志主编。这本杂志以先进的文化思想、丰富的科学知识教育中学生,在中国语文教学方面,下力尤深,成果卓著,被几代中学生视作良师益友,在文化界、教育界和出版界有口皆碑。(摘自《应用写作》月刊)

夏丏尊先生及夫人墓夏丏尊先生及夫人墓

《夏丏尊教育名篇》《夏丏尊教育名篇》

主要成就

文艺论ABC 世界书局 1930年
生活与文学 北新书局
现代世界文学大纲 神州国光社
芥川龙之介集
编著
开明国文讲义
编著
国文百八课
编著
社会主义与进化论
译著
蒲团
译著
国木田独步集
译著
近代的恋爱观
译著
近代日本小说集
译著
爱的教育
译著
续爱的教育
译著
文心
译著
平屋杂文

文章作法

现代世界文学大纲

阅读与写作

夏尊选集

夏尊文集

教育思想

出版生涯

夏丏尊作品夏丏尊作品夏丏尊是一位理想家。他有高远的理想,可并不是空想,他少年时倾向无政府主义,一度想和几个朋友组织新村,自耕自食,但是没有实现。他办教育,也是理想主义的。最足以表现他的是浙江上虞白马湖的春晖中学,那时校长是年长的经亨颐。但是他似乎将学校的事全交给了夏丏尊。是夏丏尊约集了一班气味相投的教师,招来了许多外地和本地的学生,创立了这个中学。他给学生一个有诗有画的学术环境,让他们按着个性自由发展。

但是理想主义的夏丏尊终于碰着实际的壁了。他跟他的多年的老朋友校长经先生意见越来越差异,跟他的至亲在学校任主要职务的意见也不投合;他一面在私人关系上还保持着对他们的友谊和亲谊;一面在学校政策上却坚执着他的主张,他的理论,不妥协,不让步。他不用强力,只是不合作;终于他和一些朋友都离开了春晖中学。朋友中匡互生等几位先生便到上海创办立达学园;可是夏丏尊对办学校从此灰心了。但他对教育事业并不灰心,这是他安身立命之处;于是又和一些朋友创办开明书店,创办《中学生杂志》,写作他所专长的国文科的指导书籍。

《中学生杂志》,是以“替中学生诸君补校课的不足;供给多方面的趣味与知识;指导前途;解答疑问;且作便利的发表机关”为使命的,成为20世纪30年代全国青少年的良师益友。夏氏认为,语文教学对待文章的阅读和写作,都应尊重文章学的系统。他又是提倡“语感”培养的第一人,把“传染语感于学生”说成是他“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他还主张写文章要讲究“真实”和“明确”;为了做到这两点,就必须在说话作文时留心6个“W”:为什么要做这文(why)?在这文中所要叙述的是什么(what)?谁在做这文(who)?在什么地方做这文(where)?在什么时候做这文(when)?怎样做这文(how)?真正每做一文都能明确回答这6个“W”,文风就正了。夏氏在语文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他终身为基础教育事业奋斗和刚正不阿的品格,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

读书方法

夏丏尊作品夏丏尊作品由于教育和出版天然的因缘关系,在民国出版史上教育家而事出版的,不乏其人;但能把教育与出版进行深入的、有机的、成功的结合,甚至于在出版中拓展出新的教育思想的,夏丏尊是较为独特的“这一个”。经过股份制改组成功和两年的出版实践摸索,夏丏尊为开明书店确立了以青少年读物为重点的出版方向。青少年,尤其是那些中学生们,正是昔日身为教师的夏丏尊几乎每天都要相处的对象,夏丏尊关心他们的成长,熟知他们的困惑和需求。而今,他为青少年出书出刊,提供课内课外的精神食粮,正可看成是一个教育家教育活动的延续。在开明,夏丏尊心无旁骛,在兹爱兹,一干就是20年,成就了其学生曹聚仁所说的“名山事业”。在从事出版活动的过程中,夏丏尊教育家的本色不改。他在出版之位,谋教育之效,考虑更多的是如何通过出版,襄助教育,弥补学校教育之不足;同时也希望在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同时,获得所在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中学生》的创刊,便贯注着他的教育理想和出版努力。《发刊辞》中,他这样写道:合数十万年龄悬殊趋向各异的男女青年于含混的“中学生”一名词之下,而除学校本身以外,未闻有人从旁关心于其近况与前途,一任其彷徨于分叉的歧路,饥渴于寥廓的荒原,这不可谓非国内的一件怪事和憾事了。我们是有感于此而奋起的。愿借本志对全国数十万的中学生诸君,有所贡献。本志的使命是:替中学生诸君补校课的不足;供给多方的趣味与知识;指导前途;解答疑问;且作便利的发表机关。啼声新试,头角何如?今当诞生之辰,敢望大家乐于养护,给以祝福!

十几年的《中学生》,遵照当初的目标使命,一期一期地办下来,不曾懈怠。主编夏丏尊和编辑叶圣陶他们,且编且写。讲知识,强调趣味,注重启发,照顾对象的理解能力;谈人生,态度平等,坦诚相待,做青年人可以交心的朋友。“好懂、好看”。当时的中学生读者评价杂志说,“读了这期等下期”,“不用别人督促,自觉自愿地走进这第二课堂”。而每期上万份,到抗战前夕累计印数近百万,如此大的发行量,证明杂志同样获得了很好的出版经济效益。

《中学生》可看成是开明书店出版物特点的一个缩影。举凡语文、史地、科学、文艺等各种有益于青年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他们今后生活能力提高的知识内容,都是《中学生》乐于刊载的。而这些,也正是开明书店的主要出书范围。夏丏尊从事出版后,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教育观点--受教材不等于受教育。他认为,学生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各种基本能力,各种教材--各种课程的教科书只是培养能力的材料;若只是囫囵吞枣地记住了这些材料而忘记了提高能力这个目的,就跟“买椟还珠”同样愚蠢。他希望青年学生要自觉从各种课程中摄取身心上的能力,而且普遍学习所有的科目而不要有所偏颇。在这一观点统率下,开明出版物呈现出既围绕着教育中心主题,同时又学科门类丰富多彩,既专门又综合的特点。

出版是主观色彩很强的文化生产活动。夏丏尊之于开明的影响,除了他的教育思想在出版物中直接投射外,他的处事风格和人格魅力同样形成张力,在开明凝聚成一种集体作风。夏丏尊做事平实稳重,与章锡琛的精明果敢形成互补。但在出版认真、不肯马虎苟且方面,章夏二人又有许多共同之处。夏丏尊是一个谦谦君子,不事浮夸,在看似平凡平实的背后,其实正包孕着一股强烈的理想情怀和一颗炽热的爱人之心,因而也就特别有凝聚力--在社内则氤氲为风气,形成一种被时人和后人称为“开明风”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在社外则常被作者和读者提及和怀念。这样的教育出版家,谈不上有多少轰轰烈烈,但他和他事业的影响力,却持久而绵长。

人物语录

著名语言学家夏丏尊先生提倡过一种读书方法:把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作为出发点,然后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由精读一篇文章带读许多书,有效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夏丏尊先生举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例:这篇文章是晋朝人写的,如果想知道这篇文章的地位和晋朝文学的情况,就可以去翻翻中国文学史;这篇文章体现了一种乌托邦思想,而英国的莫尔写过一本叫《乌托邦》的书,又可以对照起来读;这篇文章属于记叙文一类,如果想明白记叙文的格式,就可以去翻看有关记叙文写法的书;另外,如果想知道作者陶渊明的为人,还可以去翻《晋书·陶潜传》。如此这般,可以由读一本书引出一大串来。夏丏尊先生自己就是经常这样读的。

人物评价

我不喜欢向别人或图书馆借书。借来的书,在我好象过不来瘾似的,必要是自己买的才满足。这也可谓是一种占有的欲望。买到了几册新书,一册一册地加盖藏书印记,我最感到快悦的是这时候。……据说,任何爱吃糖果的人,只要叫他到糖果铺中去做事,见了糖果就会生厌。自我入书店以后,对于书的贪念也已消除了不少了,可是仍不免要故态复萌,想买这种,想买那种。这大概因为糖果要用嘴去吃,摆存毫无意义,而书则可以买了不看,任其只管插在架上的缘故吧。[13]

人物纪念

夏丏尊夏丏尊夏丏尊和鲁迅在一师共事时过从甚密,思想上、文学上都受到鲁迅的影响。1909年就参加了鲁迅、许寿裳等发动的反对尊孔复古的“木瓜之役”。后来又在鲁迅启发下提高对文学的兴趣。当时鲁迅还没有写小说,也没有用鲁迅的笔名,但已立志通过文学改造国民精神,并开始从事翻译。他见夏丏尊小说读得不多,曾以《域外小说集》相赠,使夏“眼界为之一开”,从此不断扩大阅读视野,还从日译本转译西欧著作,所以自称是“受他(鲁迅)启蒙的一个人”。

夏丏尊对艺术的兴趣可能还多少受到李叔同(弘一)的影响。李叔同多才多艺,于文学、戏剧、书法、篆刻、音乐、美术无一不精。1912年他到浙江一师教图画、音乐,使这两门一向不受重视的功课吸引了全校学生。夏丏尊认为:“这原因一半当然是他对于这二科实力充足,一半也由于他的感化力大。”甚至说:“我只好佩服他,不能学他。”但也承认:“他的一言一行,随在都给我以启诱。”他俩共事七载,情逾手足,常在一起吟诗唱和,互赠印章。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丰富的教学实践和人生经验,还有鲁迅、李叔同等良师益友的熏陶,对夏丏尊来说都是宝贵的积累,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准备了条件。他被迫离开一师后并没有为自己的遭遇抱屈,心里想的还是大局。《误用的并存与折中》一文表现了忧国忧民之情。“变法几十年了,成效在哪里?革命以前与革命以指,除一部分的男子剪去发辫,把一面黄龙旗换了五色旗之外,有什么大分别?”可是他把这种现象的病根归于祖先传下来的“中庸之道”,认为医治这种宿疾的药方是“极端”。

夏丏尊是以宗教的精神来献身于教育的。他跟李叔同先生是多年好友。他原是学工的,他对于文学和艺术的兴趣,也许多少受了李先生的影响。他跟李先生有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事,校长就是经子渊先生。李先生和他都在实践感化教育,的确收了效果;我从受过他们的教的人可以亲切的看出。后来李先生出了家,就是弘一法师。夏丏尊和我说过,那时他也认真的考虑过出家。他虽然到底没有出家,可是受弘一法师的感动极大,他简直信仰弘一法师。自然他对佛教也有了信仰,但不在仪式上。他是热情的人,他读《爱的教育》,曾经流了好多泪。他翻译这本书,是抱着佛教徒了愿的精神在动笔的,从这件事上可以见出他将教育和宗教打成一片。这也正是他的从事教育事业的态度。他爱朋友,爱青年,他关心他们的一切。在春晖中学时,学生给他一个绰号叫做“批评家”,同事也常和他开玩笑,说他有“支配欲”。其实他只是太关心别人了,忍不住参加一些意见罢了。他的态度永远是亲切的,他的说话也永远是亲切的。[14]

词条图册

夏丏尊夏丏尊(3)1986年6月15日,由巴金、叶圣陶、胡愈之、周谷城、赵朴初、夏衍等人发起在上虞举行了夏丏尊诞生100周年暨逝世40周年纪念大会,海内外各界人士1500多人参加。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