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

中文名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
设立 54年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原建立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岭北行省所在的内外蒙古是蒙古帝国初期的核心部分。54年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原建立了元朝,迁都大都,后设立行中书省管辖首都所在的腹里地区(今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下令攻打南宋的重镇襄阳,开始了全面侵宋的战争。至元五年(1268年),因攻宋战争需要,设立河南行省,治汴梁路(今河南开封)。至元十年(1273年),分立荆湖、淮西两行枢密院负责攻宋,撤销河南行省,河南路直隶于行中书省。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此时的几乎南宋全境已纳入大元国版图,元朝在南宋的核心地区置江淮等路行中书省,统两淮(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两浙西路,两浙西路)地,又称淮东行省、扬州行省。省会治于原淮南东路首府扬州。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徙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改称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徙省治还扬州,复称江淮行省。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再徙江淮行省治于杭州。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江淮行省划江而治,‘以河南、江北系要冲之地’。以江淮行省的扬州,泰州,天长,滁州等江北州县和行中书省的河南路复置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江南部分改称江浙行省。

河南江北行省‘宜于汴梁立省以控治之,遂署其地,统有河南十二路、七府。’管辖河南府路、汴梁路等十二路,南阳府、汝宁府、归德府等七府,荆门等三十四州。管辖范围为今河南黄河以南全境,黄河以北延津、原武等县小部;江苏、安徽、而今天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安阳、鹤壁、新乡、濮阳、焦作、济源和三门峡等地大部、以及洛阳的一小部分直属于行中书省。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

元置,亦曰河南行省,治汴梁路,今河南开封县治,领汴梁等路十二,南阳等府七,属州三十四,自河至淮东西,即今河南河以南,又河以北延津、原武等县地,及江苏、安徽、又置淮南行省于扬州,寻皆改废,至正中复置淮南行省于扬州,今江苏江都县治。

元朝将中央辖区直属中书省,其他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制始于此。“行省”之下统路、府,府领州、县,也有府、州不隶路而直属省。时河南境内黄河以北地区属中书省,黄河以南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中书省在河南管辖的有大名、彰德、卫辉、怀庆等路和濮州。河南行省下属河南府路、汴梁路、南阳府、汝宁府、归德府。明朝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司(省)下辖府、州,再下为县。

行政区划

汴梁路:上。金南京路总管开封府。元因之为南京路,至元二十五年(1288)更名汴梁路。

录事司:初为警巡院,至元十四年(1277)改置录事司。

开封县:下,倚郭[城东偏]。

祥符县:下,倚郭[城西偏]。

中牟县:下。

原武县:下。金属郑州,金末改属延州。元初改属府,后复改属延州,至元九年(1272)复属南京路。

鄢陵县:中。

荥泽县:下。金属郑州。至元二年(1265)改属南京路。

封丘县:中。元初自新城复徙治故城。

扶沟县:下。

阳武县:下。金末改属延州。至元九年(1272)复属南京路。

杞 县:中。元初徙治北二里黄河北岸新城。

延津县:下。金末升延州。至元九年(1272)复降延津县,复属南京路。

兰阳县:下。金属东明县,金末析东明县六乡于旧东明城置兰阳县,属曹州。至元初年改属南京路。

通许县:下。

尉氏县:下。

太康县:下。金泰康县。元更名太康县。

洧川县:下。

陈留县:下。

郑 州:下。

管城县:下,倚郭。元初省司候司入县。

荥阳县:下。

汜水县:下。

河阴县:下。

许 州:下。

长社县:下,倚郭。

长葛县:下。

郾城县:下。

襄城县:下。

临颍县:下。

陈 州:下。

宛丘县:下,倚郭。

西华县:下。

商水县:下。

南顿县: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商水县,延佑二年(1315)于商水镇复置南顿县。

项城县: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商水县,至大元年(1308)复置项城县。

钧 州:下。

阳翟县:下,倚郭。

新郑县:下。

密 县:下。金属郑州。至元二年(1265)改属钧州。

睢 州:下。

襄邑县:下,倚郭。

考城县:下。

仪封县:下。元初析东明县于通明堡置仪封县,改属睢州。

柘城县:下。

河南府路(河南路):??。金河南府属南京路,金末升中京金昌府。元初升河南府路。

至正二十六年(1366)裁洛阳嵩县宣慰司,[其写尉司及嵩县(析洛阳县置)设立年限待考]。

录事司:

洛阳县:??,倚郭。

宜阳县:下。

永宁县:下。金属嵩州。元改属河南府路。

登封县:下。

巩 县:下。

孟津县:下。

新安县:??。

偃师县:下。

芝田县:金永安县,金末更名。元初省入巩县、偃师县,县城为巩县芝田镇。

福昌县:金属嵩州。元初改属路,后省入宜阳县。

长水县:金属嵩州。元省入永宁县。

陕 州:下。金属南京路。元改属河南府路。

陕 县:下,倚郭。

灵宝县:下。至元三年(1266)省入陕县,后复置灵宝县。有虢略巡司。

阌乡县:下。

渑池县:下。金属河南府,金末升韶州。至元三年(1266)省司候司,八年(1271)复降渑池县,改属陕州。

湖城县:至元二年(1265)省入阌乡县。

虢 州:金倚郭虢略县,属京兆府路。至元二年(1265)改属南京路,八年(1271)省州入虢略县,徙治灵宝,同年省县入灵宝县,以故治为虢略巡司。

朱阳县:金属虢州。至元八年(1271)省入灵宝县。

南阳府:金末于南阳县置申州。至元八年(1271)升南阳府,直属行省,二十五年(1288)改属汴梁路,后直属行省。

南阳县:下,倚郭。金属邓州,金末改属申州为倚郭。有三鸦巡司。

镇平县:下。金末于阳管镇置镇平县。

邓 州:金属南京路。至元八年(1271)改属南阳府。

穰 县:下,倚郭。至元二年(1265)省录事司入县。

内乡县:下。大德年间徙治渚阳镇。

新野县:下。元初析穰县于新野镇置新野县。

淅川县:金末置淅川县。元初省入内乡县。

顺阳县:金末析穰县于顺阳镇置顺阳县。至元二年(1265)初省入内乡县。

唐 州:下。金属南京路。至元八年(1271)改属南阳府。

泌阳县:下,倚郭。元初省入唐州,至元九年(1272)复置泌阳县。

湖阳县:金末省县。元初复置县,后至元三年(1337)省入泌阳县。

比阳县:后至元三年(1337)省入泌阳县。

桐柏县:金末省县。元初复置县,后至元三年(1337)省入泌阳县。

嵩 州:下。金属南京路。至元八年(1271)改属南阳府。

本 辖:金伊阳县,倚郭。至元三年(1266)省入嵩州。

卢氏县:金属虢州。至元二年(1265)改属南京路,八年(1271)改属南阳府,十一年(1274)改属嵩州。

汝 州:下。金属南京路。元改属南阳府。

梁 县:下,倚郭。

鲁山县:下。

郏 县:下。至元三年(1266)省入梁县,后复置郏县。

宝丰县:至元三年(1266)省入梁县。

裕 州:下。金属南京路。元改属南阳府。

方城县:下,倚郭。

叶 县:下。元初于县置行随州,并置昆阳县属随州;至元三年(1266)州县省入叶县。

舞阳县:下。至元三年(1266)省入叶县,后复置舞阳县。

汝宁府:金蔡州属南京路。至元七年(1270)因之,三十年(1293)升汝宁府,直属行省。

汝阳县:下,倚郭。元初省,后复置汝阳县。

上蔡县:下。

西平县:下。

确山县:下。

遂平县:下。至元七年(1270)省入汝阳县,三十年(1293)复置遂平县。

平舆县:至元七年(1270)省入汝阳县。

颍 州:下。金属南京路。至元三十年(1293)改属汝宁府。

本 辖:金汝阴县,倚郭。至元二年(1265)与录事司省入颍州。

太和县:下。金泰和县。至元二年(1265)省入州,后复置泰和县;大德八年(1304)更名太和县,徙今治。

沈丘县: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州,后复置沈丘县。

颍上县:下。金末改属寿州。元初复属颍州;至元二年(1265)省入州,后复置颍上县。

息 州:下。金属南京路。元中统三年(1262)省,四年(1263)复置息州;至元三十年(1293)改属汝宁府。

本 辖:金新息县,倚郭。至元三年(1266)省入息州。

新蔡县:下。至元三年(1266)省入州,后复置新蔡县。

真阳县:下。至元三年(1266)省入州,后复置真阳县。

褒信县:至元三年(1266)省入息州。

光 州:宋属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属黄蕲州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直属湖广行省,三十年(1293)改属汝宁府。

定城县:??,倚郭。

固始县:下。宋末徙治无常,至元十二年(1275)复徙故治。

光山县:下。宋末县废,至元十二年(1275)于故治复立光山县。

信阳州:宋属荆湖北路,宋末兵乱地荒。至元十四年(1277)改立信阳府,十五年复降信阳州,改属湖广行省;二十年(1283)徙治罗山县,二十九年(1292)直属河南江北行省,三十年(1293)改属汝宁府。

罗山县:??,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州徙治县,为倚郭;而县徙治西南(罗山新县)。

信阳县:??。宋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县徙治罗山县,去倚郭名目。

归德府:金属南京路,金亡属宋。元初归附,至元八年(1271)直属行省。

睢阳县:下,倚郭。金亡归宋,更名宋城县。元复更名睢阳县。

永城县:下。金属亳州,金末升永州。至元二年(1265)复降永城县,改属归德府。

下邑县:下。金末改属永州。至元二年(1265)复属归德府,寻省,八年(1271)复置下邑县。

宁陵县:下。元初改属永州,至元二年(1265)复属归德府。

谷熟县:至元二年(1265)省入睢阳县。

酇 县:金属亳州,金末改属永州。至元二年(1265)省入永州。

武安州:下。金徐州属山东西路,金末改属南京路,金亡归宋。元初归附,至元二年(1265)定为下州,八年(1271)改属归德府;至正八年(1348)升徐州路,十二年(1352)改属淮南江北行省,十三年(1353)降武安州,徙奎山下,复属归德府。本 辖:金彭城县,倚郭。至元二年(1265)与司候司省入徐州。

萧 县: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州,十二年(1275)复置萧县。

永固县:金彭城县厥堌镇,金末升永固县。至元二年(1265)省入萧县。

宿 州:中。金属南京路,金亡归宋。元初省,中统三年(1262)复置,至元八年(1271)改属归德府;至正八年(1348)改属徐州路,十三年(1353)复属归德府。

本 辖:金符离县,倚郭。至元二年(1265)与司候司省入宿州。

灵壁县: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州,四年(1267)其地改属泗州,十七年(1280)复置灵壁县,复改属宿州。

临涣县:至元二年(1265)省入宿州。

蕲 县:至元二年(1265)省入宿州。

邳 州:下。金属山东西路,金末改属南京路,金亡归宋。元初省,中统三年(1262)复置,至元八年(1271)改属

归德府;至正八年(1348)改属徐州路,十三年(1353)复属归德府。

下邳县:下,倚郭。元初省入邳州,至元十二年(1275)复置下邳县。

宿迁县:下。金末省。元初仍省入邳州,至元十二年(1275)复置宿迁县,改属淮安路,十五年(1278)复属邳州。

睢宁县:下。金末以宿迁县古城置县,改属泗州。元初省入邳州,至元十二年(1275)复置睢宁县,改属淮安路,十五年(1278)复属邳州。

亳 州:下。金属南京路,金亡归宋。宪宗二年(1252)一度属归德府,至元八年(1271)复属归德府。

谯 县:下,倚郭。

鹿邑县:下。至元二年(1265)徙治故卫真县。

城父县: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谯县,后复置城父县。

卫真县:至元二年(1265)省入鹿邑县。

襄阳路:下。宋襄阳府为京西南路治。至元十年(1273)归附,十一年(1274)升襄阳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置襄阳府,改属湖广行省。

录事司:

庐州路:上。宋庐州为淮南西路治。至元十三年(1276)归附,设淮西总管府,十四年(1277)升庐州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置庐州府。

录事司:

合肥县:上,倚郭。

梁 县:中。

舒城县:中。

和 州:中。宋属淮南西路。至元十三年(1276)设镇守万户府,十四年(1277)改设安抚司,十五年(1278)升和州路,二十八年(1291)复降和州。

历阳县:上,倚郭。元省录事司入县。

含山县:中。

乌江县:中。

无为州:中。宋属淮南西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无为路,二十八年(1291)复降无为州。

无为县:上,倚郭。

庐江县:中。

巢 县:宋末于县置镇巢军。元初升镇巢府,至元二十三年(1286)降巢州,二十八年(1291)省州入县,县仍属无为州。

六安州:下。宋属安丰军,宋末于县置六安军,属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二十二年(1285)改属蕲黄宣慰司,二十八年(1291)省,后复置六安州。

六安县:中,倚郭。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属庐州路,后复置六安州,仍为倚郭。

英山县:中。宋末析蕲水县置英山县,属蕲州。至元十五年(1278)改属六安军。

安丰路:下。宋安丰军属淮南西路。至元十四年(1287)升安丰路,十五年(1288)降安丰府,二十八年(1291)复升安丰路。至元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改置寿春府,二十七年(1367)降寿州,改属临濠府。

录事司:大德元年(1297)置。

寿春县:中,倚郭。元统二年(1334)置准乡临水山巡司。

安丰县:下。

霍丘县:下。

下蔡县:下。金寿州治县,属南京路。至元十三年(1276)升寿春府,二十八年(1291)省,县改属安丰路。

蒙城县:下。金属寿州。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属安丰路。

濠 州:下。宋属淮南西路。至元十三年(1286)归附,设安抚司;十五年(1288)升临濠府,二十八年(1291)复降濠州,改属安丰路。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升临濠府。

锺离县:下,倚郭。

定远县:下。

怀远县:下。金属蕲县,金亡归宋,置怀远军并倚郭荆山县,属淮南西路。至元二十八年(1291)省荆山县入军,降怀远军为怀远县,改属濠州。

安庆路:下。宋安庆府属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十三年(1276)设安抚司,十四年(1277)升安庆路,属蕲黄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直属行省。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置宁江府,二十二年(1362)更名安庆府。

录事司:大德元年(1297)置录事司。

怀宁县:中,倚郭。

宿松县:中。

望江县:下。

太湖县:中。

桐城县:中。宋末徙治枞阳,又徙治李阳河。元初复徙故治。

灊山县:至治三年(1323)析怀宁县清朝、玉照二乡于野人原寨置灊山县。

扬州路:上。宋扬州为淮南东路治。至元十三年(1276)归附,设大都督府,十四年(1277)升扬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改置淮海府,二十一年(1361)更名维扬府,二十六年(1366)更名扬州府。

录事司:

江都县:上,倚郭。

泰兴县:上。

广陵县:宋倚郭[倚东偏]。元省入江都县。

真 州:中。宋属淮南东路。至元十三年(1276)设安抚司,十四年(1277)升真州路,二十一年(1284)复降真州,仍属扬州路。

扬子县:上,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录事司入县,又徙治州东新城。

六合县:下。

滁 州:下。宋属淮南东路。至元十五年(1278)升滁州路,二十年(1283)复降滁州,仍属扬州路。

清流县:中。至元十四年(1277)省录事司入县。

来安县:下。

全椒县:中。

泰 州:上。宋属淮南东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泰州路,二十一年(1284)复降泰州,仍属扬州路。

海陵县:上,倚郭。

如皋县:上。

通 州:中。宋属淮南东路。至元十五年(1278)升通州路,二十一年(1284)复降通州,仍属扬州路。

静海县:上,倚郭。

海门县:上。至元年间徙治礼安乡偏东南。

崇明州:至元十四年(1277)于通州崇明沙(即姚刘沙)置崇明州,改属扬州路。

本 辖:

淮安路:上。宋楚州属淮南东路,宋末废州,又复置淮安军,再升淮安州。至元十三年(1276)归附,设淮东安抚司,十四年(1277)升淮安总管府,二十年(1283)升淮安路。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改置淮安府。

录事司:至元十四年(1277)置。

山阳县:上,倚郭。至元十二年(1275)于淮安县马罗军置山阳县,十三年(1276)徙治州城,为倚郭。

盐城县:上。

桃园县:下。金睢宁县桃园镇,金末一度置淮滨县。至元年间置桃园县。

清河县:下。金泗州清河口,金亡归宋,置清河军并倚郭清河县,属淮南东路。至元十五年(1278)省清河军,县改属淮安总管府;后徙治甘罗城,又徙治小河口西北。

淮安县:宋山阳县为楚州倚郭,宋末更名淮安县为淮安军、淮安州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山阳县。

淮阴县:宋末徙治八里庄,金一度置镇淮府。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山阳县。

新城县:宋末置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山阳县。

海宁州:下。金海州属山东东路,金末归宋,后更名西海州,属淮南东路。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复名海州,五年(1278)升海州路,寻降海宁府,再降海宁州,改属淮安路。

朐山县:中,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录事司入县。

沭阳县:下。

赣榆县:下。

东海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朐山县。

泗 州:下。金属南京路,金亡归宋。元改属淮安路,至元十三年(1276)定为下州。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改属临濠府。

临淮县:下,倚郭。金为属县。至元二十一年(1284)省淮平县入,徙治州城,为倚郭。

虹 县:下。金末废。元初复置虹县。

五河县:下。金泗州五河口,金亡归宋,置安淮军并倚郭五河县,属淮南东路。至元十三年(1276)省安淮军,县改属招信路,十七年(1280)改属泗州。

盱眙县:上。宋招信军治县。至元十三年(1276)设招信军安抚司,十四年(1277)升招信路,十五年(1278)降临淮府,二十七年(1290)省府,县改属泗州。

天长县:中。宋属招信军。至元二十七年(1290)改属泗州。

淮平县:金倚郭。至元二十一年(1284)省入临淮县。

招信县:宋属招信军。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盱眙县。

安东州:下。金涟水县属海州,金末归宋,后改属宝应州,又升涟水军,再升安东州。至元二十年(1283)设安东分元帅府,后改属淮安路,元初俗称“涟州”。

本 辖:

高邮府:宋高邮军属淮南东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高邮路,二十年(1283)降高邮府,仍属扬州路;二十九年之后直属淮东宣慰司。

高邮县:上,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录事司入县。

兴化县:中。

宝应县:上。宋属楚州,宋末置宝应州,又改宝应军。至元十六年(1279)升安宜府,二十年(1283)省,县改属高邮府。

长寿县:中,倚郭。

京山县:中。宋末兵乱徙治汉滨。至元十二年(1275)复徙故治。

玉沙县:中,倚郭。宋属州,宋末复州与县同徙治沔阳镇,为倚郭。

景陵县:中。宋倚郭,宋末兵乱徙治无常,州徙治玉沙县沔阳镇,去倚郭名目。元归附后复徙故治。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