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萍邓萍,原名邓少章,1908年出生于五四川省富顺县(今自贡市)凉高山。幼时过继在叔父家长大成人。曾在本村读私塾数年,学业过人。2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恽代英来到川南,以川南师范为基地,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建立了川南第一个革命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受其影响,邓萍的革命思想开始萌发。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刚满19岁的邓萍毅然离开家乡到数百里外的武汉,考入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在军校,他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3]
1927年秋被派到国民党军湖南独立第5师彭德怀任团长的第1团从事兵运工作。在该团秘密组织成立中共党支部和团委,任书记。
1928年7月参与组织领导平江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参谋长、中共红5军军委书记。参加领导开辟湘鄂赣苏区。同年冬和彭德怀、滕代远率红5军主力到井冈山,参加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0年6月任红3军团参谋长兼红5军军长,参与指挥红3军团进行长沙战役和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1]
7月25日,红三军团回到了平江,准备在这里休整一段时间,以便部队改编、补充。这时,国民党湖南省主席何键派了三个旅的兵力进攻平江。红三军团主力埋伏两翼,待敌人进到离平江县城不远时,奋起夹击。敌先头部队大部分被歼。紧接着,以邓萍率领的红五军为主力,穷追不舍,向长沙猛扑,于26日晨占领长沙。红军占领长沙后,于28日召开了红三军团前委会议,决定邓萍为长沙市警备司令。
1931年,红三军团在粉碎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以后,转移到江西的黎川县做群众工作,准备粉碎蒋介石的第三次“围剿”。同年秋,邓萍与何长工等奉命在瑞金创办了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简称红军学校)。这是红军第一所由中央领导的军事学校,由红一方面军教导总队、红三军团随营学校、闽西的彭杨(即彭湃、杨殷)学校合并而成,何长工任总队长,邓萍任副总队长兼教育长。何长工、邓萍等一到红军学校,就开始了各方面的筹建工作,并准备分建彭杨、公略步兵学校、特科学校和红军大学。最后确定:瑞金九堡为彭杨学校,于都为公略学校,武阳为特科学校,离瑞金十几里远的大树下(地名)为红军大学。红军学校为红军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为人民军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2年,邓萍从红军学校回到红三军团,再次担任军团参谋长和第五军军长。
1933年6月7日,中革军委决定红一方面军按照新的编制实行改编,取消军团下属的军一级组织,军团直辖师。红三军团辖第四、第五、第六师;彭德怀任军团长,滕代远任政委,邓萍仍任参谋长。
1933年7月兼任红军东方军参谋长,参与指挥所部入闽作战。在中央苏区,他南征北战,战功卓著,成为红军的著名将领。期间,曾兼任红5军随营学校教育长,参与筹建工农红军学校,任副总队长兼教育长,培养了大批红军干部[1]。
1934年初,东方军回师江西归还建制。其间,邓萍参与了历次重大战役的组织和指挥工作,成为红军著名的军事将领。[3]
1934年1月22日至2月1日,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大会选举出中央执行委员175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36人,邓萍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统治,红军战士虽英勇奋战,终未能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根据地日益缩小,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根据地,开始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3]
1959年第一次迁建的邓萍墓
1934年10月,邓萍参加长征,协助彭德怀指挥红3军团,担任右路前卫,连续突破国民党军4道封锁线,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和中革军委机关突围。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邓萍与彭德怀指挥红3军团,两渡赤水河,激战娄山关。
1935年2月27日,邓萍在指挥部队攻打遵义老城时被子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年仅27岁[1]。彭德怀在指挥所接到邓萍不幸牺牲的消息后,十分悲痛,他流着眼泪向部队下达了命令:“拿下遵义,为参谋长报仇。”[4]
1928年,彭德怀、邓萍、赵荣生和滕代远组建一团党支部,领导一团发动平江起义,成功占领平江县,成立平江县苏维埃政府。邓萍负责战后宣传,共产思想深入人心,周边县城浏阳、豊陵、岳阳、通山、通城、修水、铜鼓等受其影响,纷纷掀起打土豪分田地的工农运动,建立工农政权。平江起义揭开了工农活动的序幕,为中国工农革命点燃了第一支火把。[3]
1931年,邓萍与何长工受中央委派,合并红一团教导总队、红三团随军学校和闽西彭杨学校创办红军中央军事学校。邓萍任副总队长兼教育长,分别在瑞金建立彭杨学校,在武阳建立特科学校,在离瑞金十几里远的大村下建立红军大学。红军大学为中共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指挥员,为中国革命输送了大量军事人才。[3]
1932年,红三团与红七团第十九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邓萍任参谋长,东出福建扩大中央革命根据地。7月入闽后东方军连拔清流、归化、将乐、顺昌、连城五城;12月再次入闽击溃国民党军队8个团,俘获6000人。邓萍始终参与历次战役的组织和领导工作,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
邓萍1959年,长期与邓萍一起战斗过的彭德怀深情地追忆道:“从平江起义到井冈山斗争,从江西苏区转战到长征途中,直到他牺牲前,我们一直在一起工作,互相配合得很好。邓萍对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作战指挥沉着果断、英勇顽强,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优秀军事干部。”并强调说:“邓萍这个人是值得纪念的!”
1935年任团政委的张爱萍为其写一首挽诗:长夜沉沉何时旦?黄埔习武求经典。北伐讨贼冒战雨,平江起义助烽焰。“围剿”粉碎苦运筹,长征转战肩重担。遵义城下洒热血,三军征途哭奇男。以此来评价邓萍文韬武略,是一个奇男子。
邓萍烈士遗物 皮鞋底新中国成立后,遵义市人民政府在凤凰山上修建了烈士陵园,将牺牲在遵义的红军烈士遗骸迁葬于此在陵园中,并在正中修建了邓萍烈士墓。
为纪念这位红军烈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保存着邓萍的遗物:金属衣扣和裤扣、毛衣碎片、帆布跑鞋和已磨平了的胶底。这些文物已成为珍贵的革命历史遗物。
2009年9月14日,邓萍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