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12月8日,出生于湖南华容县一个农民家庭。
1918年,毕业于湖南省立长沙甲种工业学校 。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年底赴法勤工俭学。[1]
1922年,在法国加入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
1924年,回国后,在洞庭湖西区建立党团组织,办教育,开展农民运动。亲自创办了新华中学,任学校董事委员会主任,不久被选为华容县学务委员会主任,并担任中共华(容)南(县)地委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任洞庭湖西区农民自卫军总指挥 。[1][3]
1927年5月,遭湖南军阀许克祥悬赏捉拿,毛泽东为他取了一个既有中国乡土味道又寓意深刻的名字“长工”。[2]
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
1928年,任红四军第二十八团党代表,湘赣边特委委员。[1]
1929年,任中共宁冈中心县委书记兼第三十二团党代表,红五军第五纵队政治委员。[1]
1930年4月,任红八军军长。8月,任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委员。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斗争。[1]
1931年,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政委。
1932年1月,任红五军团第十三军政治委员。[1]
1933年冬,任红军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1]
1934年1月,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同年3月任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粤赣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2]
1934年9月,奉中共中央指示,与潘汉年一起到寻邬筠门岭,与反蒋的广东军阀陈济棠的代表谈判,达成就地停战等五项秘密协议,后红军长征经过陈部防区时未遭堵截。
1934年,参加长征,初期任中央军委教导师政治委员,军委纵队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遵义会议后,任红九军团政委。[2]
1937年10月,任两延(延川、延长)河防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38年起,历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大队大队长,“抗大”总校教育长、副校长。
1946年,到吉林通化,创办东北军政大学,任副校长、代校长。
1947年秋,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军工部部长,不久兼任军械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重工业部副部长兼航空工业局局长。
1952年8月,后任地质部副部长、党组书记。
1975年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军事学院副院长。
1980年8月至1983年6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
1987年12月29日,何长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2]
何长工是中共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82年9月至1985年9月);政协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
主要著作有《难忘的岁月》、《何长工回忆录》 。[1]
何长工十分重视地质勘探装备和地质机械仪器生产。地质部建部前,这些装备和仪器全部依靠进口,我国还没有地质勘探装备和机械仪器制造工业。建部后,何长工提出自己生产地质勘探装备,他找到供应司长,让供应司先负责筹备,“如有困难解决不了,我亲自去“磕”头请人解决”。
何长工早年留法勤工俭学时学的是机械,后来又在中共中央东北局担任过多年军工部长、军械部长,对机械很内行。他深感若按照常规从头抓起,从建厂设计和培训人员到最后形成制造工业,起码需要几十年时间。为了缩短时间,何长工根据我国实际,采取了“借鸡生蛋”的办法。1 9 5 3 年,他先找了铁道部部长吕正操,把原属铁道部的张家口铁路工厂“一锅端”过来,并加以改造扩建,1 9 5 4 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地质勘探装备制造厂——张家口探矿机械厂,结束了我国没有地质勘探装备工业的历史。
后来,何长工还以同样方法求援于兄弟部门和有关省(区、市)领导,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地质部先后建立了衡阳、上海、北京、天津、重庆等五个探矿机械厂和北京、上海、重庆等三个地质仪器厂及无锡钻探工具厂。地质勘探装备和机械仪器工业基本形成完整体系,产品生产初具规模。历经仿制——自行生产设计等阶段,到1 9 6 6 年,地质部直属工厂生产的勘探装备和精密机械仪器的先进水平得到公认,不仅保障了地质部门和其他地勘部门需要,而且还供应一些援外地质队伍。我国生产的地质勘探装备开始走出国门。
何长工同志故居何长工是我党历史上最早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之一,曾在红军时期创办过红军大学,后长期领导抗日军政大学。1948年4月出任东北兵工专门学校(沈阳建筑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前身)校长,并亲自为学校选址。解放后又创办了北京工业学院(现为北京理工大学)。来到地质部(现为国土资源部)后,他首先从正规院校抓起,开始创办地质教育。
由于当时北京、长春两所地质学院组建不久,尚无校舍,当年招收的学生只能借地上课。为此,何长工亲自抓选择校址、师资调配、建校规模、重要基建物资供应等。他奔走往返,利用自己的特殊关系,争取学校所在地省、市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建校进程。一年之后,新中国地质教育的最高学府——北京地质学院(现为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教学楼竣工,学生们进入新校舍上课。
1 9 5 6 年,经高教部批准,何长工决定在西南重镇成都建立成都地质学院(现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筹建期间,何长工亲赴成都督战,一住就是一个月。在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的大力支持下,建设速度出乎意料,做到当年筹备,当年建设,当年开学。这种建设速度不仅是中国地质教育史上的奇迹,而且在我国其他行业院校建设史上也是没有先例的。何长工又先后领导创办了南京、武汉、重庆、长春、西安、宣化、北京、郑州、广州、昆明等十所中等地质专业学校。地质教育高、中级成龙配套、地区分布布局合理,呈现出勃勃生机。
在抓正规院校建设的同时,何长工还狠抓了干部的业务培训。首先在北京地质学院举办了以部、司局级干部为对象的“老干部”班,请李四光等老地质学家当老师。另外,地质部各司局还举办了各类短训班,并派出近万人进入函授大学、夜大学学习。通过培训,使领导干部和职工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许多老干部逐渐由“外行”变成了“内行”,其中学得最好的是张同钰,后任地质部副部长。到1 9 6 6 年底,地质部已拥有二十万员工的地质队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四分之一以上。不仅壮大了地质队伍,而且在人员素质和技术配套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完善。
2000年12月8日,全国政协在北京举行座谈会,纪念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军事教育家何长工同志诞辰100周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出席座谈会。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启立在座谈会上讲话。他说,我们要学习何长工同志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和挫折,都保持坚定的信念,保持对党和人民耿耿忠心的精神;学习他革命一生,勇挑重担,不断开拓,甘为人民“扛一辈子长工”的精神;学习他严于律己,无私奉献,始终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学习他高度重视教育,重视科技文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