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景深

赵景深

中文名 赵景深
职业 教育家、作家
代表作品 曲论初探、中国戏曲实考、中国小说丛考
出生日期 1902年4月25日
目录导航

捐赠

  赵景深藏书最完整的时候达三万册,编有藏书目录九本。他去世后,全家把这些

书都捐赠给了复旦大学图书馆,经过清点,计有线装古籍二千余种,八千余册;中文平装书九千册,外文书二百余册,总计约二万多册。这在现代学人的私人藏书中,也是颇具规模的。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赵景深尽管嗜书、爱书如命,但与众不同的是,对前来借书的学生、同好,特别是青年,他总是慷慨支持,从不吝啬出借。有时买书还常买双份,一份便是专门供人借阅。对真正的研究者,赵景深更主动热情地敞开图书,提供方便,而且借书数量不限,时间不限,一切从中得益。曾有一位日本学者慕名前来,希望拍摄他收藏的几本珍贵资料。赵景深不仅为他一一取出,而且为他一页页翻检,协助他顺利翻拍。这让那位专程来沪的日本专家深为感动。王骧教授曾赋诗赞颂道“文坛巨擘老人星,著作等身至可钦。更有一桩人罕及,藏书肯借见胸襟”。

  赵景深一生主编和参与编辑过几十种刊物和报纸副刊,自然会收到各地读者、作者寄来的大量来稿。对这些来稿,他十分重视,认为都是作者的心血,无论作品写得如何,作者终究付出过一定的劳动。对于作者投稿希望录用的心情,他十分理解,因此他每稿必亲自审阅,只要来稿稍有可取之处,他必为之修改润饰,尽量刊登。如果实在不能用,赵景深也复信指出不足之处,并且予以鼓励。对于来信求教者亦是如此。1980年,有一位美国教师要去北京大学进修,出于对赵景深的景仰,希望来上海拜访,于是就冒昧写了信。赵景深很快用蝇头小楷给与回信,欢迎他们上门,愿意帮助他们,此事令他们感动不已。赵景深死后葬在无锡青龙山。每年清明时节,除了亲人外,他的不少学生也会去为他扫墓,祭奠致哀。“六十余年,培育英才遍世;半千万字,著编书籍等身”——这是赵景深墓志铭上的俳句,这也是他的真实写照。

戏曲方面的成就

         1919年在南开中学求学时,曾参加周恩来领导的学生运动。1922年毕业于天津棉业专科学校纺织科,因嗜好 文学艺术改行作《新民意报》文学副刊主编。1923年参加研究会,1925年主编上海《 文学周报》,後任开明书店及 北新书局编辑,1930年起,任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直至逝世。1933年,专心致力于古代戏曲的研究,受 郑振铎的影响和鼓励,从创作与翻译转而研究古代戏曲与 小说,著有《宋元戏曲本事》、《元人杂剧辑选》、《读曲随笔》、《小说戏曲新考》、《元人杂剧钩沉》、《明清曲谈》、《元明 南戏考略》、《读曲小记》、《戏曲 笔谈》、《 曲论初探》、《 中国戏曲初考》等。又曾为研究生及报社讲习班开设《 中国戏曲史》、《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史》等课程。60年来,他搜集了丰富的戏曲史料,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考证 作家生平、作品本事与版本渊源,并有重要的发现。他还重视并强调民间戏曲的地位和作用。他系统研究前人戏曲理论,为中国戏曲批评史的研究开辟了道路。他还致力于 古典小说、 民间文学和曲艺的研究,青年时代创作过小说、诗歌。赵景深在戏曲方面,也有着卓越的成就。赵景深在复旦做教授时,年方28岁。他教戏曲,尤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会唱20多种地方戏曲。为深入理解 昆剧的艺术 生命与魅力,他曾拜名旦张传芸为师,学艺8年。50年代时,赵景深在中文系开设元明清文学 课程。为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有感性的认识,曾多次亲率“ 赵家班”(他的夫人、女儿、儿子也都能登台扮演)来 相辉堂表演 《长生殿》与《 邯郸记》中“ 小宴”等 折子戏,并以 社长身份请他主持的“ 上海昆曲研习社”人马前来助兴。他认为作家的 剧本仅是 工程的一半。只有付之场上通过实践,才能判定创作的成败与水平的高低,才能构成完整的艺术生命。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

难得的大学问家

  赵景深先生是上世纪30年代很有成就的文人。他不以诗人名,但却是 徐志摩的追随者,曾经热衷于 诗歌创作,第一本诗集《 荷花》出版于1928年,那时他才26岁。在天津,他有一些同门诗友,包括 焦菊隐和 于赓虞。他实在是很适宜写诗的,他 童心可掬,又爱好民间文学,创作多带有 童话色彩。他的散文与他编的书都有诗意。

   赵先生写过不少小说,也不以小说家名。近年有人把他归之于海派小说家。他的第一本小说集《栀子花球》,也出版于1928年,作品平易而洋溢著浓郁的时代气息。

  赵先生也不以翻译家名。他译契可夫、 格林与 安徒生童话都为时很早。他花了相当工夫为国人按年介绍 世界文学,连鲁迅先生也提到在外国文坛资讯方面得到他许多帮助。这也是他一生 为人作嫁工作的一部分。

  先生也不以文献家名。他在考证、 校勘上所花的精力与功绩,值得文坛永远感谢。《 雍熙乐府》探原,《词林摘绝》与 《雍熙乐府》,《雍熙乐府》与 南戏……等等考索,都证明我国老一辈学人对于学术的痴情与 严肃态度。在 小说考证方面,他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先生的本行是戏曲曲艺。他依照郑振铎的将令与鼓励,在1937年就出版了《大鼓研究》与《 弹词选》。後来写了《弹词考证》与十多本戏曲论著。他一辈子醉心戏曲,被推选为上海昆曲研习社社长。在《我与文坛》一书中,他描写在顾仲彝家和他自己家,与 田汉、 熊佛西等的唱曲自娱活动,不仅令读者怡神悦目,也提供了研究中国戏曲的正确途径。我国老一辈的戏剧家,大多是能演、能导、能做戏剧史学问的,说中国的戏曲是最热闹的职业,一点也不过分。然而中国的戏曲史岗位却是最寂寞的,是迟开的花。

  赵先生最後一部戏曲专著《 曲论初探》开创了戏剧理论批评史的先河,在那部书中,先生对民间戏剧,特别是 明代的民间戏曲加以特别的注意,这方面可以看到先生突破 传统观念的勇气与视野的开阔。

徐志摩和赵景深的南开旧事

   徐志摩曾经在天津读过书,在天津大沽口 出海到国外,并发表过以天津为背景的 抒情诗,另外,还在 南开大学讲过学。徐志摩在短短的三十几年的生命历程中,与天津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在天津文化史上也称得上一段 佳话了。

  徐志摩于1897年生于 浙江省海甯县 硖石镇。4岁时入私塾读书。14岁时在杭州府一中(後改为 杭州第一中学)学习。 19岁时考入上海 浸信会学院(即 沪江大学前身),次年秋转入 北洋大学法科预科学习。这近一年学习生活,是他与天津结缘的开始。

  "我此时在凄冷的甲板上徘徊!听 海涛迟迟的吐沫,心空如不波的 湖水。"这是《三月十二 深夜大沽口外》中的诗句,这首诗是徐志摩1926年发表在《晨报副刊·诗镌》中的一篇以天津为背景的抒情诗。 作者曾于1925年春天从天津出发奔往欧洲,因遇风浪而困守于路途中,加之北方战乱丛生,故诗篇流露出作者的悲观和 颓唐的情绪。

  1923年暑假期间,南开大学开设了暑期学校,徐志摩前去讲课两个星期。当时,天津有个 文学团体绿波社,其全体社员参加了暑期学校学习。这个团体中有 焦菊隐、于赓虞、赵景深等文化名人。其 社长便是大名鼎鼎的赵景深。

  徐志摩开了两个课目,分别是《近代英文文学》和《未来的诗》。关于这两个课目的演讲,曾被收在1925年新文化书社出版的赵景深《 近代文学丛谈》裏。另据 赵遐秋的《 徐志摩传》一书记载,徐志摩在讲课的时候,曾拿英译的歌德的一首诗要同学们翻译,赵景深得了第一名,奖品则是一张大幅的歌德照片。在课馀的时候,同学们常常去拜访徐志摩,彼此谈论许多 文学问题。讲课结束後,绿波社请徐茶叙,藉为话别,并合影留念。席间,徐志摩问赵景深将来的志向:"你是否以文学为业呢?"赵景深说:"我是这样想。"徐志摩摇头说:"大难,大难!文学是只好作为副业的。"

  有趣的是,徐志摩和赵景深,虽然都没有把文学当做自己的主业,但却均以其骄人的文学成就,奠定了他们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历史 就是这样的巧合!

个人荣誉

2018年5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公布了首批“上海社科大师”人选名单,赵景深当选。[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