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机械学院上海机械学院地处上海东部,原沪江大学旧址,东滨黄浦江与复兴岛隔水相望,西临军工路。
学院专业以工为主,主要是动力、仪表、机械、电子、计算机、科技外语等,近年又增设系统工程、文理学院与沪江城中区商学院,形成了以工为主,兼有管、理、文、商的特色。
学院除培养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均为4年制)外,还培养博士与硕士研究生,除全日制本科外,还招夜大、函授与各种专科班。学院夜大学招收5年制本科生,除校本部外,还在市内设有分部。
截止1989年9月底,学院科学研究机构有:能源节约与开发研究所、精密仪器研究所、系统工程研究所、信息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研究所、计算中心以及高等教育研究室、计量与仪表研究室、低温生物工程研究室、汽车与内燃机研究室、叶轮机械汽体动力学研究室、系统动力学研究室等15个研究室。 [1]
学校历任主要负责人
军工路校区:原沪江大学、上海工业学校、上海机器制造工业学校、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上海机械学院、华东工业大学等 |
复兴路校区:原德文医工学堂、中法国立工学院、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海动力机械制造学校、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等 |
||
主要负责人 |
任职时间 |
主要负责人 |
任职时间 |
柏高德(美) 校长 |
1906-1911 |
埃里希·宝隆(德) 总监兼总理 |
1907-1909 |
戴阼施(美) 代校长 |
1911-1911 |
福沙伯(德) 总监督 |
1909-1917 |
魏馥兰(美) 校长 |
1911-1928 |
梅鹏(法) 校长 |
1920-1924 |
刘湛恩 校长 |
1928-1938 |
亨利·薛潘(法) 校长 |
1924-1940 |
樊正康 校务长 |
1938-1939 |
张保熙 校长 |
1920-1924 |
樊正康 校长 |
1939-1946 |
胡文耀 代理校长 |
1924-1924 |
朱博泉 沪江书院院长 |
1942-1944 |
朱 炎 校长 |
1924.5-1927 |
郑章成 沪江书院院务长(主持工作) |
1942-1944 |
李宗侗 代理校长 褚民谊 校/院长 |
1928-1928 1928-1939 |
郑章成 沪江书院院长 |
1944-1945 |
农汝惠 代理院长 |
1939-1940 |
凌宪扬 代校长 |
1944-1946 |
林祖欢 校长 |
1943-1945 |
凌宪扬 校长 |
1946-1949 |
陈廷骧 校长 |
1945-1946 |
余日宣 校务委员会主任 |
1949-1952 |
夏述虞 校长 |
1946-1949 |
李葵元 校长 |
1952-1954 |
杨铭功 校务委员会主任 |
1949-1951 |
李葵元 党委书记 |
1952-1956 |
薛绍清 校长 |
1951-1953 |
肖 流 校长 |
1954-1958 |
刘列夫 校长 |
1954 |
肖 流 党委书记 |
1956-1958 |
余 慧(女) 党委书记 |
1952-1960 |
卞怀之 校长 |
1958-1961 |
余 慧(女) 校长 |
1955-1958 |
卞怀之 党委书记 |
1958-1961 |
肖 流 校长 |
1958-1959 |
魏士珍 院长 |
1961-1964 |
徐念初(女) 校长 |
1959-1979 |
魏士珍 党委书记 |
1961-1965 |
张培炎 党委书记 |
1960-1965 |
黄耕夫 院长 |
1964-1977 |
叶 民 党委书记 |
1965-1971 |
黄耕夫 党委书记 |
1965-1973 |
刘增山 党委书记 |
1971-1975 |
侯东升 党委书记 |
1973-1977 |
周根生 党委书记 |
1975-1979 |
张 华 党委书记 |
1977-1979 |
徐念初(女) 党委书记 |
1979-1979 |
王 琦 党委书记 |
1979-1984 |
阎仁杰 党委书记 |
1979-1983 |
陈之航 院长 |
1981-1987 |
陈恩荣 校长 |
1979-1983 |
(续表)
|
|||
军工路校区:原沪江大学、上海工业学校、上海机器制造工业学校、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上海机械学院、华东工业大学等 |
复兴路校区:原德文医工学堂、中法国立工学院、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海动力机械制造学校、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等 |
||
主要负责人 |
任职时间 |
主要负责人 |
任职时间 |
朱佳生 党委副书记 (主持工作) |
1984-1987 |
陈恩荣 党委书记 |
1983-1993 |
朱佳生 党委书记 |
1987-1991 |
徐 强 校长 |
1983-1991 |
赵学端 院长 |
1987-1991 |
张忠赓 副校长 (主持工作) |
1991-1993 |
汤亚栋 党委书记 |
1991-1996 |
张忠赓 党委书记 |
1993-1996 |
李燕生 校长 |
1991-1995 |
吴益和 校长 |
1993-1996 |
上海理工大学 |
|||
校长/书记 |
任职时间 |
||
吕 贵 党委书记 |
1996-2004 |
||
陈康民 校长 |
1995-2004 |
||
薛明扬 党委书记 |
2004-2008 |
||
许晓鸣 校长 |
2004-2012 |
||
燕 爽 党委书记 |
2009-2012 |
||
高德毅 党委书记 |
2012-2013 |
||
胡寿根 校长 |
2012—2017 |
||
沈 炜 党委书记 |
2013-2015 |
[2]
军工路校区:原沪江大学、上海工业学校、上海机器制造工业学校、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上海机械学院、华东工业大学等 |
复兴路校区:原德文医工学堂、中法国立工学院、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海动力机械制造学校、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等 |
||
主要负责人 |
任职时间 |
主要负责人 |
任职时间 |
柏高德(美) 校长 |
1906-1911 |
埃里希·宝隆(德) 总监兼总理 |
1907-1909 |
戴阼施(美) 代校长 |
1911-1911 |
福沙伯(德) 总监督 |
1909-1917 |
魏馥兰(美) 校长 |
1911-1928 |
梅鹏(法) 校长 |
1920-1924 |
刘湛恩 校长 |
1928-1938 |
亨利·薛潘(法) 校长 |
1924-1940 |
樊正康 校务长 |
1938-1939 |
张保熙 校长 |
1920-1924 |
樊正康 校长 |
1939-1946 |
胡文耀 代理校长 |
1924-1924 |
朱博泉 沪江书院院长 |
1942-1944 |
朱 炎 校长 |
1924.5-1927 |
郑章成 沪江书院院务长(主持工作) |
1942-1944 |
李宗侗 代理校长 褚民谊 校/院长 |
1928-1928 1928-1939 |
郑章成 沪江书院院长 |
1944-1945 |
农汝惠 代理院长 |
1939-1940 |
凌宪扬 代校长 |
1944-1946 |
林祖欢 校长 |
1943-1945 |
凌宪扬 校长 |
1946-1949 |
陈廷骧 校长 |
1945-1946 |
余日宣 校务委员会主任 |
1949-1952 |
夏述虞 校长 |
1946-1949 |
李葵元 校长 |
1952-1954 |
杨铭功 校务委员会主任 |
1949-1951 |
李葵元 党委书记 |
1952-1956 |
薛绍清 校长 |
1951-1953 |
肖 流 校长 |
1954-1958 |
刘列夫 校长 |
1954 |
肖 流 党委书记 |
1956-1958 |
余 慧(女) 党委书记 |
1952-1960 |
卞怀之 校长 |
1958-1961 |
余 慧(女) 校长 |
1955-1958 |
卞怀之 党委书记 |
1958-1961 |
肖 流 校长 |
1958-1959 |
魏士珍 院长 |
1961-1964 |
徐念初(女) 校长 |
1959-1979 |
魏士珍 党委书记 |
1961-1965 |
张培炎 党委书记 |
1960-1965 |
黄耕夫 院长 |
1964-1977 |
叶 民 党委书记 |
1965-1971 |
黄耕夫 党委书记 |
1965-1973 |
刘增山 党委书记 |
1971-1975 |
侯东升 党委书记 |
1973-1977 |
周根生 党委书记 |
1975-1979 |
张 华 党委书记 |
1977-1979 |
徐念初(女) 党委书记 |
1979-1979 |
王 琦 党委书记 |
1979-1984 |
阎仁杰 党委书记 |
1979-1983 |
陈之航 院长 |
1981-1987 |
陈恩荣 校长 |
1979-1983 |
(续表)
|
|||
军工路校区:原沪江大学、上海工业学校、上海机器制造工业学校、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上海机械学院、华东工业大学等 |
复兴路校区:原德文医工学堂、中法国立工学院、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海动力机械制造学校、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等 |
||
主要负责人 |
任职时间 |
主要负责人 |
任职时间 |
朱佳生 党委副书记 (主持工作) |
1984-1987 |
陈恩荣 党委书记 |
1983-1993 |
朱佳生 党委书记 |
1987-1991 |
徐 强 校长 |
1983-1991 |
赵学端 院长 |
1987-1991 |
张忠赓 副校长 (主持工作) |
1991-1993 |
汤亚栋 党委书记 |
1991-1996 |
张忠赓 党委书记 |
1993-1996 |
李燕生 校长 |
1991-1995 |
吴益和 校长 |
1993-1996 |
上海理工大学 |
|||
校长/书记 |
任职时间 |
||
吕 贵 党委书记 |
1996-2004 |
||
陈康民 校长 |
1995-2004 |
||
薛明扬 党委书记 |
2004-2008 |
||
许晓鸣 校长 |
2004-2012 |
||
燕 爽 党委书记 |
2009-2012 |
||
高德毅 党委书记 |
2012-2013 |
||
胡寿根 校长 |
2012—2017 |
||
沈 炜 党委书记 |
2013-2015 |
上海理工大学办学文脉可追溯至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20世纪50年代初,根据国家工业化发展要求,原沪江大学和原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在原德文医学堂校址)改建为两所新型工科学校;其后,两所学校分别更名为上海机械学院(华东工业大学,1993—1996)和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96年5月,华东工业大学与 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上海理工大学。
1998年,学校由原国家机械工业部转入上海市管理。1999年, 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并入学校。2003年,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
长期以来,学校秉持“信义勤爱、思学志远”校训,倡导“海纳百川、求实创新”校风,遵循“凝炼特色、追求卓越、提升活力、科学发展”办学理念,已发展成为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学校的发展愿景是建设成为引领产业技术进步的创新型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校本部坐落于上海市东北部, 中环线和黄浦江之间,毗邻复兴岛和共青森林公园。 校园绿树环抱,红墙晖映,拥有上海高校规模最大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群。位于杨浦区军工路516 号的军工路校区,源于沪江大学。位于徐汇区复兴中路1195号的复兴路校区,源于德文医工学堂。[3][4]
上海理工大学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是一所上海市属重点建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2016年7月,学校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国防特色高校。2018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办学文脉源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学校包融了沪江大学的美丽校园及其教育国际化的思想、视野、格局,也包融了沪江商科的发展思维;学校传承了德文医工学堂以来的百年工程教育传统,孕育了一大批爱国青年和志士仁人,滋养了一大批学术精英、工程专家和社会翘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余万优秀专业人才,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美誉。学校传承发展“信义勤爱、思学志远”校训,以校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学识抱负的合格公民。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4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7000余人,研究生7500余人;设有15个学院、2个教学部,有56个本科专业,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在学科建设方面,工程学科、材料学科位居ESI全球前1%行列;拥有1个上海市Ш类高峰学科,4个上海市I类高原学科,1个学科参与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平台方面,拥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以及省部级平台51个,拥有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以及省部级科研平台26个。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1664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688人,博士生导师17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69人。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8人(含双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5人。
学校长期依托、服务和引领行业产业发展,是装备制造、医疗器械、出版印刷行业骨干高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长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依托在医疗器械和出版印刷两大领域深厚的行业基础,积极建设生物医学工程和数字传播等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急需的学科。伴随工程教育的时代发展,对接中国制造2025、军民融合、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等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学校聚焦健康、军工产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形成了太赫兹光子学、新能源、增材制造、康复工程、微创医疗器械、复杂系统科学、系统调控大数据等多个特色边缘学科和前沿研究方向;与原隶属机械工业部的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等共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和“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建成以“军工三证”为主的军工科研资质体系,光学、能源和控制三个领域被国防科技工业局批准成为国防特色学科。
学校大力提升科技竞争力,积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近三年,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项57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1项,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269余项,ESI高被引论文63余篇,授权发明专利902余项。学校有较强技术转移能力,国家大学科技园全国排名第6,技术转移中心全国排名第7,科研经费和发明专利长期名列全国高校50强。
学校发扬依托行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传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厚基础、强实践的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持续贯彻“对接行业,改造专业,引导就业”的理念,本科教育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研究生教育注重“跨学科、重创新、贴行业”。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共建“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共建“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学校在2004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2017年顺利完成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持续推进专业国际认证、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等,2013年在国内首个以纯本土专业通过德国工科专业权威认证ASIIN认证,学校共有8个专业通过国际认证,5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1个专业通过住建部行业协会专业认证。
学校确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建立起全程化、全覆盖的“课堂教学-创新实验-项目训练-企业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国内率先开设创业实验班和创业管理第二专业,作为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首批四家受理点之一,累计培育146个项目,成活率近62.3%,获得了一大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及全国性大奖,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创业者。学校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是国内最早开办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建有中英国际学院和中德国际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爱尔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校留学生1000余人、学历留学生500余人。与ASIIN合作成立中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国际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开展高等教育专业认证的方法和标准。在电子商务领域,参与联合国有关网上争议解决文件的起草工作。学校大力引入国际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建设国际实验室,联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汉堡大学成立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与莫斯科大学共建太赫兹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德国工业4.0孵化器——弗劳恩霍夫协会IPK、IPA、IKTS研究所推进共建智能制造国际实验室,引进海外院士团队启动大飞机增材制造项目建设,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共建先进制造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中国周边经济研究中心”。学校将优秀历史建筑群改造成沪江国际文化园,成为国际文化交流新地标。
在国家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上海市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上海理工大学正以未来光学、智能制造、医疗器械与康复工程3大国际实验室和系统管理1个特色平台为载体,建设光学工程、系统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5大一流学科。学校将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促进内涵发展,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显著的一流理工科大学。(截止2018年6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