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县今隆安县地域,秦朝(前214~前206)属象郡地。
汉朝(前206~220)初时归南越国辖地。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属郁林郡增食县地。
三国(220~265)时属吴国郁林郡增食县地。
晋朝(265~420)属郁林郡增翊县地(增食县改称)。
南北朝(420~589)时属晋兴郡增翊县地。
隋朝(589~618),初时沿袭南北朝,隋开皇十八年(598)置宣化县,属宣化县地,归郁林郡辖。
唐武德五年(622),从宣化县分设朗宁县时,为朗宁地,属邕州。至乾元年间(758~759),邕州添置思龙县,县治在今城厢镇之南,此为隆安今地独立设县之始。
宋开宝五年(972),撤销思龙县,并入如和县;景话二年(1035),如和县并入宣化县,时属宣化县地;治平四年(1067),宣化县的原朗宁县地划归武缘县,时属宣化、武缘两县地。
元朝(1279~1368)同属宣化、武缘两县地,隶南宁路。
明嘉靖十二年(1533)四月,将宣化县思龙乡的一、五、六、七、八、九、十、十二等8图(今南圩、雁江、乔建、古潭4乡镇全境与城厢、那桐、杨湾3乡镇部分属地)和西乡的六、八两图(今那桐、小林、丁当3乡镇部分属地),及武缘县永宁乡的三、四、五等3图(今城厢、小林、丁当3镇部分属地)划出,设置隆安县,属南宁府管辖。
清朝时沿袭之。
民国2年(1913)改府为道,属南宁道;民国19年属宾阳民团区;民国21年届南宁民团区;民国23年属南宁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31年属第四区;民国37年,为第十一区(武鸣)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置隆安县。1958年12月,隆安县与武鸣县合并称武隆县。1959年5月10日,恢复隆安县建制至今。
1949年12月,隆安解放时,属左江人民行政专员公署,12月下旬属龙州专区。1950年1月属武鸣专区。1951年1月25日,政务院批准,撤销武鸣专区,隆安县划归龙州专区;10月19日,省政府第48次会议通过,龙州专区改称崇左专区,隆安县随属崇左专区。1952年8月,属邕宁专区。1952、年12月,成立桂西壮族自治区(1956年3月改为桂西壮族自治州),隆安县属之。1958年1月属邕宁专区。1958年11月,邕宁专区更名为南宁专区(1970年改称南宁地区),隆安县仍属之,至今不变。
1996年,隆安县面积2271平方千米,人口约36万人。辖6个镇、7个乡:城厢镇、那桐镇、雁江镇、乔建镇、南圩镇、丁当镇、古潭乡、小林乡、敏阳乡、杨湾乡、屏山乡、布泉乡、都结乡。县政府驻城厢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隆安县总人口313306人。其中:城厢镇29992人,南圩镇33248人,雁江镇21890人,那桐镇45093人,乔建镇31845人,丁当镇28754人,小林乡10227人,敏阳乡9947人,古潭乡20916人,杨湾乡19534人,都结乡32033人,布泉乡17806人,屏山乡12021人。
2002年7月2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同意将小林乡与城厢镇合并为城厢镇,原小林乡和城厢镇的行政区域全部划归城厢镇管辖(桂政函[2002]123号)。
2003年末,隆安县总户数88181户,总人口369295人,其中农业人口332997人,非农业人口36298人。其中壮族人口占94.15%。辖城厢、那桐、丁当、乔建、南圩、雁江6个镇和古潭、都结、杨湾、屏山、布泉、敏阳6个乡,共118个行政村和15个社区。
2004年末,隆安县总人口370797人(农业人口332889人、非农业人口37908人),壮族人口占94.6%。辖6个镇、6个乡,共118个行政村和15个社区。[7]
2005年6月25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通知》(南府发[2005]70号):1、撤销敏阳乡建制,整体并入城厢镇,扩大城厢镇的管辖范围。调整后的城厢镇管辖宝塔、那可、震东、西宁、四兴、小林、大林、旺中、东安、东信、良兴、良一、良二、良安等14个村和新兴、国泰、金城、城南、兴阳等5个社区,总面积377平方千米,人口6.23万人,城厢镇人民政府驻新兴社区。2、撤销杨湾乡建制,整体并入南圩镇,扩大南圩镇的管辖范围。调整后的南圩镇管辖光明、三宝、大同、望朝、南兴、多林、四联、帮宁、古信、灵利、连安、万朗、联造、那湾、西安、銮正、爱华、联伍等18个村和南圩、百朝等2个社区,总面积314平方千米,人口6.16万人,南圩镇人民政府驻南圩社区。至此,隆安县辖6个镇、4个乡:城厢镇、那桐镇、乔建镇、南圩镇、雁江镇、丁当镇、屏山乡、布泉乡、都结乡、古潭乡。
2009年末,隆安县总面积2277平方千米。总人口39.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36万人;壮族人口37.95万人。辖6个镇、4个乡,13个社区、118个行政村,1240个自然村(屯)。县政府驻城厢镇。[7]
1950年2月5日,全县划设4个区、17个乡。
1952年8月18日,全县仍划5个区(那龙、坛洛2区及所辖乡复归邕宁县),17个乡则划为81个乡。
1953年2月,全县划为6个区、68个乡。其中将第三区的联马、保湾和第四区的丁当、俭安、乔联、古阳、定华、英敏等8个乡划出,增设第六区,区人民政府设在丁当圩。4月,镇都县第十一(都结)区划归隆安县,排称第七区,辖其原仁杰、三乐、爱华、邓显、林利、同乐、礼明、留奇、新民、普权、玉洞、兴隆、吉隆、陆连、茴利、荣朋、平养等17个乡,区人民政府设在都结圩。
1955年4月21日,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27日,增设第八区,将第一区万朗、四兴、信润、銮正和第二区百朝、龙湾、西安以及第七区三乐、爱华、兴隆等10个乡归其管辖,区公所设在百朝圩。
1958年2月10日,撤区并乡,全县由84个乡并为24个乡(南圩、城厢、岑隘、大同、震东、雁江、那桐、那重、古潭、小林、敏阳、乔建、板罗、九甲、丁当、白马、乔联、都结、陆隆、吉隆、同乐、杨湾、联隆、銮正)。9月4日,又由24个乡并为9个乡(城厢、南圩、雁江、那桐、小林、乔建、丁当、都结、杨湾),17日,再由9个乡并为5个乡(南圩、乔建、小林、雁江、都结)。同月20日,全县在原5个乡、190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5个人民公社,实行政(乡)社合一:红旗人民公社,管委会设在南圩;红色人民公社,管委会设在雁江圩;东风人民公社,管委会设在乔建圩;先锋人民公社,管委会设在小林圩;卫星人民公社,管委会设在都结圩。12月,人民公社以公社管委会所在地命名。
1960年1月,全县15个公社并为11个公社。1961年6月,又由11个公社划为城厢、南圩、大同、百朝、雁江、那桐、那重、小林、敏阳、乔建、板罗、古潭、丁当、白马、都结、同乐、布泉、屏山18个公社。1962年3月24日,增设陆隆、龙会2公社。
1980年1月2日,全县增设20个大队。4月16日,设城厢镇(公社级),辖城厢大队。年底,全县辖10个公社,1个镇,128个生产大队,2234个生产队;公社、大队革命委员会改为公社、大队管理委员会。1其中城厢镇辖1个大队20个生产队,南圩公社辖17个大队314个生产队,雁江公社辖10个大队149个生产队,那桐公社辖12个大队244个生产队,小林公社辖9个大队192个生产队,乔建公社辖21个大队366个生产队,丁当公社辖11个大队183个生产队,都结公社辖20个大队321个生产队,杨湾公社辖8个大队140个生产队,布泉公社辖9个大队183个生产队,屏山公社辖10个大队122个生产队。
1984年9月进行机构改革,政社分开。全县10个公社、1个镇改为9个乡、4个镇;128个生产大队全改为村(居)民委员会,2469个生产队划为2442个村(居)民小组。取消人民公社模式。
隆安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南。东及东北临武鸣,南与南宁市郊、扶绥、崇左交界,西接大新、天等,北与平果毗连。县城距广西首府南宁100公里。总面积2264.7平方公里。
隆安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湿润多雨,雨量集中,日照充足,暑多寒少,冰雪少见,偶有严霜,常风不大。按候温(5天为1候)划分四季,以候平均气温小于10℃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之间为春秋两季。据1959~1985年气象资料统计,平原地区(用县气象站资料)夏季从4月18日起,至10月18日止,长达184天;10月19日至次年4月17日为秋、春季节,长181天;无冬季。山区(用兴阳气象哨资料)春季始于2月9日,长84天;夏季始于5月4日,长达173天;秋季始于10月24日,长98天;冬季始于1月30日,只历时10天。按累年平均候温统计,隆安属于夏长无冬或基本无冬,秋春相连,四季宜耕的地方。但由于受季风影响,各年气候差异较大,候平均气温小于10℃并不罕见,不少年份有暂短的冬季。
隆安县据1978年县统计局的统计资料,全县土地总面积339.7万亩。其中农用耕地40.48万亩,占总面积11.92%;林地102万亩,占30.03%;荒山荒地47.51万亩(宜农1.16万亩,宜林25.5万亩,宜牧20.85万亩),占13.98%;石山68.55万亩,占20.18%;城镇、村庄用地16.54万亩,占4.87%;工矿用地1.75万亩,占0.51%;交通用地4.25万亩,占1.25%;水域20.61万亩,占6.07%;其他土地38.01万亩,占11.19%。
解放后,由于人口自然增长过快,全县土地资源每人平均占有量,已由1949年的22.08亩锐减至1985年的10.19亩,36年间下降53.85%。
解放以后初步探明,隆安县矿产有煤、锑、铅、锌、钨、铋、水晶、磷、石膏等9个矿种,形成小型矿床2处、矿点6处、矿化点16处。尚有未查证,但已开采的石灰岩、白云岩、粘土、砂、砾(卵)石、金、钛铁等矿产。
据1983年县水电局的《广西隆安县水利化区划及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报告》,全县水资源总量15.02亿立方米(地表水11.08亿立方米,地下水3.94亿立方米),可供水总量为4.791亿立方米(地表水4.331亿立方米,地下水0.46亿立方米),总需水量3.827亿立方米(农业用水3.537亿立方米,工业用水0.19亿立方米,人畜饮用水0.1亿立方米),现有水量尚余0.964亿立方米。
隆安县主要河流8条,水能理论蕴藏量58061千瓦(右江37632干瓦,其它中小河流20429千瓦),可装机容量49690千瓦(右江3.5万干瓦,其它河流14690千瓦)。至1985年已建小电站6处,装机容量1950千瓦,占可装机总容量(除右江外)的13.3%。此外,山区可建小电站或微型电站的水力资源甚丰富,现已建有小电站23处,微型电站39处,装机容最774.8千瓦。
2019年末全县户籍人口424471人,比上年减少5人。全县人口出生率11.22‰,比上年下降1.4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7.59‰,比上年提高0.36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62‰,比上年下降1.78个千分点。年末全县常住人口32.02万人,比上年增加0.18万人,增长0.6%,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0.34万人,比上年增加0.39万人,增长3.9%,城镇化率32.29%,比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
2019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94.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522元,增长4.3%。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27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22.12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33.87亿元,增长3.9%。三次产业的比重为40.6:23.5:35.9。与2018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上升4.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3个百分点。
2019年全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60.97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农业产值44.13亿元,比上年增长9.3%;林业产值2.37亿元,比上年增长4.5%;牧业产值11.33亿元,比上年下降7.7%;渔业产值1.55亿元,比上年下降23.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6亿元,比上年增长4.6%。占农林牧渔及服务业产值(可比价产值,下同)的比重分别为:农业73.6%,比上年上升3.1个百分点;林业4.6%,与去年持平;畜牧业16.2%,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渔业2.3%,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2.9%,与去年持平。
2019年全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现价产值,下同)60.97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农业产值44.13亿元,比上年增长9.3%;林业产值2.37亿元,比上年增长4.5%;牧业产值11.33亿元,比上年下降7.7%;渔业产值1.55亿元,比上年下降23.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6亿元,比上年增长4.6%。占农林牧渔及服务业产值(可比价产值,下同)的比重分别为:农业73.6%,比上年上升3.1个百分点;林业4.6%,与去年持平;畜牧业16.2%,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渔业2.3%,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2.9%,与去年持平。
2019年全年粮食总产量15.99万吨,比上年下降4.4%;蔬菜产量32.19万吨,比上年增长0.7%;水果产量56.06万吨,比上年增长12.8%;甘蔗产量54.02万吨,比上年下降13.8%;花生产量0.45万吨,比上年下降0.2%;木薯产量4.65万吨,比上年下降3.3%。
2019年全年肉类产量3.87万吨,比上年下降12.1%,其中,猪肉产量1.9万吨,比上年下降37.7%;全年生猪出栏24.64万头,比上年下降37.7%;生猪存栏9.13万头,比上年下降64.6%;禽蛋产量0.11万吨,比上年增长10.3%;蚕茧产量0.1万吨,比上年增长34.8%;水产品产量1.2万吨,比上年下降20.6%。
2019年全社会木材采伐量30.3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1%。更新造林899公顷,比上年增长27.2%。
2019年全年农村用电量641.3 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 13.44 %。化肥使用量(折纯) 3.88万吨,比上年下降3.1 %。有效灌溉面积 1.31 万公顷,与去年持平。
工业
2019年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7%;其中,国有企业比上年增长29.3%,股份制企业比上年增长 11.49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7%。分轻重工业看,全县规模以上轻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0.4%,重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2.8%,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2.4个百分点。
2019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最高的八个行业共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0个百分点。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产值比上年增长327.67%、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7.27%、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2.11%、造纸和纸制品业产值比上年增长97.22%、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053.82%、医药制造产值比上年增长29.27%、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比上年增长35.1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产值比上年增长64.01%。
2019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4.86亿元,比上年增长5.8%;利润总额4.09亿元,比上年增长75.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8.49 %,比上年下降2.13 个百分点 。
2019年末全县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9家,其中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7家。
建筑业
2019年末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 4 个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2 %。全县建筑施工企业(资质企业)完成施工产值 3亿元,比上年下降13.0 %。
固定资产投资
2019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6.7 %。其中,项目投资比上年增长17.6 %;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12.1 %。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比上年增长84.2 %,私营个体投资比上年下降15.9 %,港澳台商投资比上年下降13.3 %,外商投资比上年增长100 %,其他经济投资比上年下降69.7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68.3 %;第二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9 %,其中,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9.9 %;第三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2.1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的行业主要为农林牧渔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教育等行业。
2019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商品住宅投资 4.8 亿元,比上年增长46.8 %。商品房施工面积 110.7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2%;商品房竣工面积 64.92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8.8%;商品房销售面积45.4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9%;商品房销售额16.47 亿元,比上年增长 30.4%。
国内贸易
2019年全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8亿元,比上年增长4.2%。按销售单位所在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6.45亿元,增长4.1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63亿元,增长4.37%。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1%;餐饮收入比上年增长5.79%。
财政
2019年全年财政收入5.27亿元,比上年下降1.9%。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9亿元,比上年增长8.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88亿元,比上年下降1.7%。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3.03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38.4%,公共安全支出增长17.2%,教育支出增长3.5%,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4.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2.6%,卫生健康支出增长15.7%,节能环保支出增长144.8%,城乡社区支出下降46.6%。
金融
2019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197.39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存款余额1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各项贷款余额78.69亿元,比上年增长30.1%。
保险
2019年全年保费收入1.99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438.3万元,比上年增长5%;寿险保费收入1.14亿元,比上年下降6.5%。全年各项保险赔款及给付7879.9万元,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及给付4836.6万元;寿险、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及给付3043.3万元。
隆安县交通
清代、民国,县人称行人多之路为大路,行人少的路为私路。其时,县、乡、村皆有大路。县境交通大路有二:一是由邕宁县之坛洛圩来,至分界塘入县境,经梅桂岭,至那桐、那重圩,过龙床渡,上博浪、儒浩诸村,跨七星桥、三桥、二桥、头桥而入县城,再由县城出西门,经西宁、西兴,跨兴隆、太平、镇西3桥,过龙庄、那艾、拉[山更]、那劳、潭色等村后出县境,入果德县。另一由邕宁县之甘圩来,至叫岩山入县境,经巴里(中真)、马村、古潭,上乔建圩,过马鞍桥(早毁)后再分两路:左路上六门桥,经南圩、杨圩、那湾,上三隆(联隆),至秾圩(今平果新安圩)入果德县;右路过九门桥,北上休鸡,至三桥与梅桂来路会合后入县城。县城至县内各圩场共有15条大路,总路程411公里。所有大路路面多狭窄坎坷,仅可人畜通行。
民国22年,县公路局开始修筑南隆公路隆安路段,路基宽4.5米,全程50公里。同时修筑南圩至果德县境公路,路基宽4.5米,全程38公里;乔建至武鸣县境公路,路基宽4.5米,全程55公里;乔建至万承县境公路,路基宽4米,全程18公里;杨湾至镇结县境公路,路基宽4米,全程3公里。上述公路均为黄泥碎石路面,因无道班养护,长期受雨水冲刷,抗日战争时期又遭破坏,至1949年已全崩败,无法通车。
解放后,1956年开始修筑公路。至1985年,全县建成县、乡公路17条,总长279.1公里,按土地面积每平方公里有公路0.12公里。县道4条,境内全长110公里。南宁至隆安公路:从中真村叫岩山入境,经马村、古潭、乔建,至城厢镇。县内路段长35.4公里,路基宽度7.5米,路面宽度5米。1956年2月动工修筑,1957年6月竣工,1958年4月20日正式通车。1981年在旧路标105~107公里路段实施降坡工程,1983年竣工,纵坡度由11%降至5.8%。至1984年,全路段铺上沥青路面,为等外渣油路。南圩至天等县龙茗公路:从南圩乡淀粉厂前接南隆公路,经三宝、百朝、都结,至陆连村出境。县内路段长34公里,路基宽度6.5米,路面宽度4米。1963年3月动工修筑,1965年8月竣工通车。1980年铺上沥青路面,为等外渣油路。武鸣县锣圩至乔建公路:从俭安村那潭屯入境,经丁当、国营浪湾华侨农场、那桐、下邓,至乔建公路道班住所前接南隆公路。县境内路段长36.8公里,路基宽度8米,路面宽度5米。1958年11月动工修筑,1959年1月1日竣工通车。至1990年,全路段铺上沥青26.8公里,有9公里路段评为四级路,余为等外渣油路。平果县雷感至联隆公路:从平果县新安乡道峨村入境,经新隆、永隆,至联隆村东南面接百朝至雁江公路。县境内路段长3.8公里,路基宽度7米,路面宽度3.5米。1979年11月作为战备工程项目紧急施工,1980年10月竣工通车。为3等碎石路。乡道13条,全长169.1公里。1962年,开始修筑乔建至屏山、罗兴至布泉两条乡道,全长64公里。1965年至1966年,又修建那桐至马村、保湾至白马等4条乡道,共长22.7公里。70年代修筑乡道进入高潮,先后修路8条,全县乡道里程发展到169.1公里。
2019年全年货物运输总量1064.47万吨,比上年增长0.4%。旅客运输总量209.68万人,比上年增长4.2%。其中,铁路货物运输量3.37万吨,比上年下降19.4%;铁路旅客运输量42.68万人,比上年增长11.8%;公路货物运输量853万吨,比上年增长2.6%;公路旅客运输量167万人,比上年增长2.5%;水路货物运输量208万吨,比上年下降7.4%。
2019年全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18元,比上年增加1454元,增长8.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97元,比上年增加1782元,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76元,比上年增加1202元,增长10.3%。
2019年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9.96亿元,比上年增长94.33%,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9.52亿元,比上年增长97.5%;邮政业务总量4445万元,比上年增长13.6%。[8]
小学教育
隆安县中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办官立隆安、公立南圩、小林、乔建两等(高、初两等)小学堂和公立那重小学堂。这是隆安废科举兴学校之始。小学堂实行癸卯学制,学生读经科,不收女学生。清宣统三年(1911年)设隆安官立初级女子小学堂,但男女仍不能同校。
民国元年(1912年),成立广智国民学校,后改区立广智高初合校(今杨湾圩)。民国2年起,实行“壬子癸丑学制”,废止小学校读经科,初等教育男女可以同校。是年,全县有两等小学堂5所、初等小学堂6所。民国6年,成立隆安东区区立玉成高等小学校(今那桐镇)、西区区立养正高等小学校(今南圩乡)、北区区立成德高等小学校(今雁江镇)等3所学校。民国7年成立群英、聚贤两所小学校,民国12年并为区立群贤小学校(今丁当乡)。民国8年,成立区立镜山高级小学校(今马村)、东区区立育贤小学校(今白马圩)、区立震东小学校等3所。
民国13年,官立隆安两等小学堂改为县立第一小学校,东区区立玉成高等小学校改为县立第二小学校,公立乔建两等小学堂改为县立第三小学校,西区区立养正高等小学堂改为县立第四小学校,北区区立成德高等小学校改为县立第五小学校。民国14年,兴贤两等小学堂改为县立第六小学校,区立广智高初合校改为县立第七小学校,区立镜山高级小学校改为县立第八小学校。民国20年,区立群贤小学校改为县立第九小学校,区立震东小学校改为县立第十小学校。至民国23年,全县计有小学187所(其中中心校10所,村、街小学177所),在校学生9717人,教职工347人。
民国24年,实施省颁国民基础教育六年计划,实行“三位一体”制度。乡长兼任乡民团队长及中心学校校长。乡公所、乡队部、中心校合署办公,每乡设立中心国民基础学校一所;每村(街)设立村(街)国民基础学校一所。县立各小学校改为乡中心国民基础学校,除归并中心校外,其余小学均为村(街)国民基础学校。同年,县官立初等女子小学裁并县立第一小学。小学学制由“六三”制改为“四二”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开设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公民、图画、音乐、体育等课程。民国31年奉令删减“基础”两字。从此,小学有“乡中心国民学校”和“村(街)国民学校”之分。是年,全县有乡中心国民学校17所,村(街)国民学校245所、450个班,教职员496人,在学儿童14147人,占应入学儿童的81.1%。
民国38年,全县有中正(今城厢)、安良(今属城厢镇)、保甲(今属南圩乡)、南圩、杨湾、雁江、小林、博恭、乔建、板罗、古潭、那桐、那重、丁当、白马、敏阳、留德(今属雁江镇)等17所乡中心国民学校,159所村(街)国民学校,小学教师376人,小学生11953人。
1950年,因土匪暴乱,除县城一间小学、学生74人外,各乡村小学校无法上课。经过清匪反霸,1951年,全县有城厢、震东、南圩、大同、雁江、留德、杨湾、乔建、板罗、博恭、古潭、小林、敏阳、那重、那桐、丁当、白马等17个学区81所小学校上课,学生6309人。1953年,镇结县都结区划归隆安管辖,全县增加都结、同乐、陆连3个学区。是年,按照全国统一规定,各小学将原来春、秋两季招生改为秋季招生。学制仍沿用“四二”分段制。教学采用全国统编教材。初小课程设有语文、算术、体育和音乐;高小有语文、算术、珠算、自然、地理、历史、体育、图画和音乐。
1956年,县政府文教科组织整顿工作队,分五批深入各小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帮助教师树立人民教师的光荣感,克服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全县小学教育得到新的发展。1957年在县城创办船民小学。1958年,全县共有小学183所,学生28322人,教职工634人,比1949年分别增长4%、137%及68.6%。1959年,增设屏山、刘家、布泉、兴隆等4个学区。
1960年国民经济困难,全县精简小学教师350人。1963年,全县在校小学生22956人,比1958年减少18.9%。1964年,实行“全日制学校和半耕半读学校”两种教育制度。全县办了一批半耕半读小学(简称耕读小学),学生半农半读,教师半农半教,适龄儿童入学率明显增加。到1965年,全县有各种小学557间,教职员752人,在校学生34001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内耕读小学全部停办。1967年,全县备小学停课“闹革命”,学校领导靠边站,学生自由放任,学校规章制度荡然无存。1968年,各大队成立贫下中农管理学校领导小组(简称贫管会),并派宣传队进驻23间完全小学领导“斗、批、改”(当时全县有25间完全小学),还派505名工人、贫农、民兵到各小学兼任教师。语文课以《毛主席语录》、《老三篇》为教材,数学课以计算与农田基本建设有关的面积为主要教学内容。废除考试制度。1969年,农村小学全部下放大队管理,公办教师全部调回本村任教。教师本人的工资交给生产队,由生产队计工分付报酬。与此同时,改学制六年为五年。1972年,推行江青反革命集团炮制的“两个估计”(解放后17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大多数教师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教师思想负担沉重,上课提心吊胆。1974年,批判学校“修正主义”回潮,把尊师重道说成是师道尊严,致使教学秩序更加混乱。同年,各小学贯彻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实行开门办学,组织师生学工学农,校内大办小农场、小林场或小工厂,校外与工厂、农场挂钩,定期到校办厂、场和到挂钩单位参加生产劳动。1975年,开展“教育学大寨”,搞农教对流:将部分教师下放生产队劳动,从农村中选出对等人数的贫下中农来校任“教师”,上阶级斗争课。教学工作处于无计划、无要求、无制度的混乱状态中,学生学业成绩十分低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隆安县小学教育获得新生。增设那湾、龙会、四联3个学区,全县共27个学区。各小学认真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文革”前各小学原副教导主任以上的领导67人全部恢复领导职务。平反冤、假、错案22人,改正错划右派29人。因小学教师严重缺额,回收1960年精简回家当农民的小学教师342人,还调整和压缩各小学附中,将担任附中教学的原小学教师117人调回小学任教,充实了小学教师队伍。1980年,全县小学在校学生4218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6%。
1981年以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各乡镇制订了普及小学教育规划,发动群众修建校舍。1981—1983年,全县各小学共维修危房2万多平方米。1983—1985年,全县新建20幢小学校舍大楼。1984年,按照机构改革精神,全县128间小学调整了领导班子。乡(镇)中心校配备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各1人;村校一般配备校长、教导主任各1人。调整后的学校领导班子227人,平均年龄41.5岁(比调整前年轻7岁)。具有大专文化2人,中师、高中138人,初中80人,小学6人。新班子成员年富力强,文化水平比较高。至1985年,全县有10个乡镇普及初等教育,占乡镇总数的77%;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村共88个,占村总数的66%。据年末统计,全县共有小学校133所,教学点520处,合计653处;在校学生41257人,小学教职工2091人(含民办)。其中教师188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89.5%。全县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为60.1%,高于全自治区,而低于全国的比例。
中学教育
民国20年(1931年),隆安县立初级中学成立,是隆安创办普通中学之始。是年春,招收初中新生两班,学制三年;附设初师一班,学生共127名,教师6人,职工4人。民国31年春,增设国中(即国民中学)两班。初中偏重于升学准备,初师和国中偏重于就业准备。国中学制为四年一贯制,学生读满三年可报考高中,毕业后服务两年以上准考农、工、商及师范等专科学校。民国33年9月,桂林私立立达初级中学迁至雁江上课。民国36年,立达初中停办,私立成德初级中学在雁江成立,校址在雁江文武庙(今雁江供销社收购仓库)。民国37年8月,私立兴贤初级中学在那重成立。至1949年,全县共有3间初级中学,教师29人,在校学生631人。
解放后,县内原私立中学全部停办,原私立中学的在校学生拨归隆安县立初级中学。1950年,贯彻县人民政府教字第一号文件,废除国民党开设的“党义”、“公民”、“童子军训”等课程,学校向工农开门,优先照顾工农子弟入学。是年,隆安初级中学有学生258人,毕业43人,教职员工32人。1953年,按照全国统一规定,始业、毕业于秋季,隆安初级中学将原春、秋两季招生改为秋季招生,初38班第五学期提前毕业。此后,教学采用全国统编教材。课程有政治、语文、代数、平面几何、物理、化学、英语、动植物、历史、地理、体育和音乐等。定期考核,采用百分制,实行学年升留级制度。
1956年秋季,隆安初级中学增设高中部,招收高中新生107人,学校改名为隆安中学,成为全县第一所完全中学。学校实行“三·三”分段制,初中3年,高中3年。高中开设政治、语文、代数、立体几何、物理、化学、英语(或俄语)、生物、历史、地理和体育等课程。从此,结束了隆安县无高中的历史。同年,在杨湾区百朝乡及那桐区那桐乡各设一所初级中学,分别名为隆安县第一初级中学(简称一中)和隆安县第二初级中学(简称二中)。全县中学生总数由上一年的498人增到880人。中学教师增长50%。1958年,在“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指引下,全县开办12所民办中学,学生1214人,全县中学生总数达2587人,比1956年增长193.98%。1960年至1962年,国民经济发生困难,为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民办中学陆续停办。1965年,全县普通中学有完中1所,初中21所,在校学生由1950年的258人,增加到2796人,教职工由32人增加到150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大批师生离校串联,“停课闹革命”,到所谓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中“经风雨、见世面”。1967年春,在上海“一月革命”的冲击下,各中学领导被当作“走资派”打倒,不少教师被当作“牛鬼蛇神”、“黑五类”关进“牛棚”。当年夏、秋期间,解放军分别进驻隆安中学和那桐初中搞军训。1968年,“复课闹革命”,各中学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接着由工人、解放军、贫下中农代表组成的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分别进驻隆中、一中和二中开展“三查一清”运动(查走资派的幕后活动、查叛徒、查地富反坏右分子的破坏活动,清理阶级队伍)。在“三查一清”中,三所中学共被揪斗49人,其中被迫害致死11人。
1969年后,各公社掀起办中学的热潮。1970年,乔建、丁当、都结三个公社开办初级中学,兴隆大队完小首先开设一个附中班。随后,在全县108个大队的完全小学中,有96个开办附中。1972年,杨湾、那桐两个县办初级中学改为完全中学。南圩、雁江、那桐、乔建、小林、丁当、都结、布泉、屏山等9个公社初级中学也办成完全中学。当年全县招收初中82个班,高中18个班,在校中学生8853人,比1968年增长3倍。备中学将“三·三”制改为“二·二”制。没有全国统一教材,废除考试制度,推行所谓推荐、选拔“根正苗红”学生入学。学生成绩低下。1973年以后,各中学大搞开门办学。那桐中学率先在定元开辟校办农场,学生轮班进场劳动,并且定期到附近厂矿、社队“学工学农”。县教育部门推广那桐中学“经验”后,全县有9间中学与13个工厂实行厂校挂钩;有4间中学与4个农场挂钩;有45间学校(含小学)与973个生产队挂钩,组织师生参加劳动,学工学农。从此,参加劳动感了中(小)学生的主课,课堂教学成为副课。1975年,贯彻自治区“教育学大寨”会议精神,全县12所中学的高中班,分期分批到生产队“开门办学”一个学期。到1976年5月,先后下去两批,共25个班,1414名师生。如那桐公社中学初10班,在1975年下学期和1976年上学期中,去大滕村伐木建校、建农场一周;到龙江村烧砖瓦和搞农场劳动一个月;去方村修水利一个星期;挑肥泥下田搞深耕改土一周;到挂钩生产队劳动两次,每次半个月;还有突击性的支农活动,平均每月两天。在校内,还安排半天建校、种菜(学校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生产青菜150公斤,拾牛粪250公斤以上)、管理甘蔗和搞沼气池等。上课时间不到一个学期的三分之一。
70年代初,由于各公社盲目发展普通中学,师资严重缺乏。许多小学骨干教师被“拔”到初中任教,初中骨干教师“提”到高中上课,致使小学师资力量薄弱,而中学教师的水平也普遍低下。加上后来的“开门办学”,劳动成了学生的主课,造成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1979年,小学升初中的录取分数线,高的才50分,低的仅14分,初中升高中的录取分数线,有的学校只有90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校领导,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县办中学由“二·二”制改为“三·二”制(初中3年、高中2年)。中学课程14门: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历史、地理、生物、农基、体育、生理卫生、音乐、美术,并进科目8至9门。全年52周。初中每周上课28课时,高中每周上课29课时,自习6课时。文体、科技活动5课时,保证中学生每天有9小时的睡眠时间。各校恢复成绩考核和升留级制度。
1979年,隆安县城镇中学在县城成立。同年,各中学认真贯彻部颁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中学生守则》。各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三育一起抓,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按教学计划组织教学,积极探索教学规律,教学质量开始回升。1979年高考全县被录取45人,比1978年增加26人。
1980年,布泉、屏山、小林、丁当等公社中学只招收初中新生,1981年,南圩、雁江、那桐、乔建、都结等5个公社中学也停止招收高中新生。隆中、那桐、杨湾及城镇等4所县办中学招收高中15个班,学生750人。实行全县统一招生,择优录取。先隆中,后一中、二中,再到镇中。镇中主要招城镇学生。
1982年,县办完中开始改五年制为六年制。各公社中学的初中班及学区附中,也改二年制为三年制。当年,全县有177名考生分别被区内外13所大专院校和25所中专学校录取。其中大专67人。中专110人。按参加统考人数(348人)计算,升学率为40.8%。有4名考生被全国重点大学录取。这是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录取大专院校人数最多的一年。1983年下半年开始,公社中学全部停办高中班。
1984年,全县各公社中学一律改为乡(镇)初级中学。县办高完中配备行政领导5人:校长、副校长各1人;正副教导主任各1人,总务主任1人。各乡(镇)初中、联办初中配行政领导3人:正、副校长(或副教导主任)各1人,教导主任1人。1984年12月18日,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敏阳乡初级中学。1985年4月5日、8月19日,县人民政府分别批准设立杨湾乡和古潭乡初级中学。同年5月13日,批准将杨湾中学高中部改办职业中学,初中招生不改变,实行一间学校挂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985年,全县有隆安中学、杨湾中学、那桐中学、城镇中学、浪湾华侨农场中学等5所高完中。隆安中学是县重点中学。乡(镇)初级中学有:雁江、杨湾、都结、布泉、南圩、乔建、小林、那桐、古潭、丁当、敏阳、屏山等12所;联办初中1所。在校中学生9796人,其中初中8087人,高中1718人。全县中学教职工为794人,其中初中646人,高中148人。同年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26.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师资力量
清末,隆安县各小学堂设堂长、教习、副教习、司事。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全县官立、公立五间两等小学堂及小学共有教职员17人。民国13年(1924年),改学堂为学校,各学校设校长、校监(即教务主任)、教员、助教员。民国20年,隆安县立初级中学成立,设校长、训导主任、教员、干事等职。民国24年,实施国民基础教育后,小学设校长、教导主任、教员,中学设校长、教导主任、训导主任、教员、干事等职。清末的官办学堂教习由地方绅士推荐,报经教谕、训导委任,堂长由县知事批准任命。塾师有聘请、自任两种。民国时期,中学校长一般由省教育厅提名,报请省政府任命,有的由县长选聘,报经省政府加发派令;小学校长由县长任命。民国32年以后,中学教师的任用,均实行聘请制。小学教师多数由同乡同学亲朋的荐引,由县长委任。中学教师有的由校长选聘,报经省政府加发派令;有的由校长直接聘任,呈报省政府备查。中学的教导主任、事务员、出纳员及其他职员多数由校长直接选聘。小学教师按规定要选用师范毕业生,但多数由熟人介绍任用。
解放初,隆安县中学教师大部分是留用解放前的原中学教师;小学教师,由区、乡政府物色挑选农村知识青年出来任教。后来,中小学教师的来源主要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其中有县里培训的师范生,也有国家分配的师范生。民办教师则由群众推荐、学校考核、乡政府审批,呈报县教育局备案而任用。至1985年,全县有小学教职工2091人(含民办),其中教师188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89.5%,平均每位教师负责学生数为21.8人,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小学教职工中民办教师有955人,占小学教职工总数的45.7%。小学教师中,具有高中、中师毕业以上文化水平的904人,占小教总数的49.8%,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全县中学教职工为794人,其中初中部646人,高中部148人。平均每位教师负责的学生数为:初中12.33人,高中11.61人,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初中教师中,大专毕业或肄业的66人,占总数的10.22%,低于全区、全国的平均水平;高中教师中,具有大学本科毕业的32人,占总数的21.62%,低于全区、全国的平均水平。[9]
文化场所
隆安县民国时期,群众文化设施主要有小戏台,多数戏台与庙台合一,一庙一台。城厢镇有关帝、观音、城隍、三界、大王等5座庙宇,除大王庙外,其它4个庙宇都设戏台一座。民国24年(1935年),那桐街修建中山戏台,民国34年城厢镇修建镇江戏园,民国37年南圩在街头建戏台一座。
1952年成立县文化馆,馆址在城厢镇拱搁街望江楼,有干部3人。尔后,随着人员逐年增加,先后设立图书阅览室、宣传窗、书法美术作品展览室、桌球室、录像放映厅等。1985年,配备干部职工12人,分别开展文学戏剧创作、摄影美术创作、群众文化辅导等业务活动。
1955年,第五区乔建乡率先成立俱乐部,接着全县铺开。这一年,全县农村共成立7个俱乐部,22个业余剧团,人员700余人。1957年,县人民委员会大礼堂建成,既是会堂,又作影剧院。
1963年,各大队成立文化室。1965年,生产队成立文化夜校,为社员学习毛主席著作、唱革命歌曲及开会的场所。“文化大革命”中,生产队文化夜校改为政治夜校,为开展“斗私批修”的场地。1975年,生产队政治夜校有1271间,辅导员4041人。
1978年,成立公社文化站7个,到1979年11月,公社文化站达10个,实现每个公社有一个文化站。1985年,全县有10个乡镇文化站(城厢、古潭、敏阳3乡镇未建站),工作人员共12人。乡镇文化站开办图书、阅览室各1个,宣传栏一处。
1980~1983年,南圩、那桐、都结、小林、那重、下邓等村(街),自筹资金,先后建起戏台。其中南圩、那桐、都结还用砖砌围墙,成为可容数千观众的露天影剧场。
1984年,县总工会工人俱乐部大楼建成,建筑面积为1987平方米,开设阅览、桌球、电视录像、舞厅等5室(厅)。
文物古迹
石刻
摩崖地点在南圩乡望朝村多劝屯西南的凿字山上,有左右两处,离地15米。左边一幅高115厘米、宽155厘米,字正楷,其书:“南崖过迹,时嘉靖戊午冬。都结、万承二州争地,兵乱骚动边境,余巡历各隘,安抚地方,查考旧境,被占年久,难以卒复,故因见治,各书石界,以杜后来争端。过是山徘徊斯石,因书以为之志云。晋江姚居易书。”右边一幅为草书,开头为“隆爱壬申教子留祈”等字,其余字迹模糊,无法辨认。
息耕石地点在杨湾乡百朝村西南面的田垌中。此石长4.1米,高2.5米,宽3.4米,上面刻“息耕石”三个大字。据传说,这座岩石常为农民耕作歇息之处,明嘉靖年间,知县姚居易巡抚至此,触景生情,便在岩石南壁刻“息耕石”,落款为“嘉靖戊午冬立,晋江姚居易崖书,陈尚德督工”。在20米外的公路上,仍能看清“息耕石”字迹。
馆藏文物
农民协会会旗:1927年初,隆安县守望区百驮乡成立农民协会,制会旗一面。原件今收藏于田东县有江革命文物馆。
农民协会人员影照:1927年隆安县农民协会办事处全体职员摄影照片一张。原件今收藏于县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
农民协会会员名册:1927年乔建乡廷罗村农民协会成立时制会员登记表一册。原件今收
藏于广西区博物馆。
《抗日宣誓公约》:1939年,乔建乡民众订立《抗日宣誓公约》。公约原件今收藏在广西区博物馆。内容为:“不为敌人带路,不为敌人侦探,不为敌人挑担,不违背国家民族利益,不做敌人汉奸,若有违背者,甘受天诛地灭。谨誓。陆戴盛谨誓”。
《抗日三字经》:1939年,乔建乡民众编写一篇《抗日三字经》,原件收藏于广西区博物馆。
《抗日小诗》:1939年,乔建乡民众写一篇《抗日小诗》,原件收藏于广西区博物馆。
名优特产
隆安县特产有:马蹄糕、都结豆腐、柠檬鸭等。
岂岑瀑布
旧称喷珠崖,位于杨湾乡联造村岜岑屯后山
更望湖
隆安县位于县城西南38公里的布泉、南圩、屏山3乡交界处。此湖经下降运动后,浅处通道受堵,消水不畅,造成积水,是地表和地下水汇集贮存的天然水库。枯水期面积0.8~1平方公里,洪水期湖区一片汪洋。
大滚滩
位于县城东面8公里的连安村大滚屯右江河段。滩长250米,宽100米。滩头河道狭窄,洪水期水势形成漩窝回滚,故名。
龙虎山自然风景区
龙虎山自然风景区,位于县城南面35公里(公路里程)的乔建镇与屏山乡交界处,东南距自治区首府南宁市94公里,北离正在开发的平果铝土矿60公里,南宁至大新公路穿过其间,南昆(南宁至昆明)铁路将修过景区的东北面。
景区由30座大小石山(碳酸盐岩地貌)、14座土岭(砂页岩地貌)、16道洼沟、1条江流和10个小[山弄]场组成。总面积1.3万亩(约合8.6平方公里),天然林面积3000亩,森林覆盖率达97.2%。龙虎山处在北回归线以南55~60公里,年平均气温21.8℃,是广西南亚热带石灰岩地区季节性雨林保存较好的区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