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公戏,早期叫唱师、跳师,亦称傩戏、尸公戏、道公戏等,主要流布于广西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尤以河池、
柳州、南宁、钦州、 百色、 玉林等地区为活跃。师公戏依民族、语言、音乐唱腔和流行区域有不同的分类。就民族而言,分为汉族师公戏, 壮族师公戏,苗族、瑶族师公戏,毛南族师公戏和仫佬族师公戏等。师公戏,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也是广西流行最广泛的剧种之一。在桂中、桂南的乡村集镇,都有民间师公戏剧团活动的身影。
师公戏源于傩祭古俗。乡人俗你“唱师”、“跳师”。师公是当地民间祭礼的主持者,在祭祀活动进行时,以演唱或舞蹈伴之、使祭把活动娱神、娱人,因而深受群众喜爱。清代诗人梁廉大曾描述过重阳日乡人看“跳师”的愉悦场面仍遥闻 瓦鼓响坛壝、知是良辰九九期;三五成群携手注,都言大
社看跳师。”“放下腰镰力未疲。喜邀同伴看跳师,归来羌豆休忘买,留待明朝逐疫时。”诗中的注脚曰:“重九日街墟尾大社每装假相(面具)跳舞唱歌,谓之跳师,人多注看,次早则沿门颁符,古乡滩之俗存也。”后一首的注脚是:“乡俗每值秋季扮万相唱歌谓之跳师,次日沿门逐疫,家家以黄豆羌丝祀祖,盖犹存滩之古俗云。”
“师公”,顾名思义,就是只有男性才能从事、接替和 承袭的角色和身份。我国汉文古籍中有“在女曰巫,在男曰觋”的说法。说明在壮族民间宗教信仰体系中,存在着由男性组成的师公阶层,和由清一色女性组成的毕鬼婆阶层。但在宗教活动中,既分工又协作。
师公除有传男不传女的基本原则外,还有世袭相续的历史渊源。传说师公死后,他的神灵和法术只能向本氏族的下一代师公身上转移,这便是师公世袭相续的理由。
师公技艺传习的内容中除神灵鬼怪、经书咒语、法事仪轨知识外,还有歌舞艺术知识,故师公中有“跳师”(舞者)和“唱师”(歌者)之分。歌舞被认为是师公与神鬼沟通的重要手段和 媒介,也是师公技艺传习的主要内容之一。
师公戏是从宗教祭祀活动的师公歌舞演变而来的。早期的师公戏大多配合祭祀酬神活动进行,是师公进行宗教活动的组成部分。师公戏大都是赞颂神祇的小戏,其表演沿袭
了师公在宗教祭祀活动中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融歌、舞、戏为一体,既有单纯性舞蹈,也有即兴念唱 道白对话,有的还带有简单的情节。清代中叶以前,广西的傩活动处于师公歌舞阶段。清代中晚期时,师公歌舞逐渐向师公戏演变。近代以来,由于师公的宗教活动爱到严格的限制,师公戏遂与宗教祭祀活动脱离,演出的内容转向人物传奇。与此同时,在古典小说和其它地方戏种的影响下,师公戏逐渐向专业化发展,出现了反映历史故事和民间生活的小戏,其主旨亦由请神驱鬼和消灾祈福完全变为娱乐。但在表演形式上,师公歌舞仍占有相当的比例。
师公戏广泛地吸收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传说以丰富演出内容。在戏中有唱词、唱腔和舞蹈,初具了戏剧的雏型。起初,师公在表演时戴上假 面具,以作神的形象为人间驱鬼逐疫。随着演出剧目的增多,“人神”比例的变化,面具逐渐为化妆所代替,师公戏遂演变成一个剧种——壮师剧,它与壮戏一道,成了壮族艺术的并蒂莲。
师公戏早期的演出都要佩戴面具。传统的师公戏面具有72种,代表各类神祇人物。如巫教、道教诸神三元、三界、天师、北帝、引光、雷王、灵官等;神话和民间传说中的莫一大王、甘王、土地、社王、山魈、花王、白马姑娘、五谷灵娘等;历史人物关师( 关羽)、令公( 李靖)、武婆( 武则天)、都天王( 张巡)等。 师公戏早期的面具繁杂多样,一般为木质浮雕,并涂敷不同的颜色借以区分角色。红色代表忠厚勇猛,黑色代表正直刚烈,绿色代表侠义豪爽,蓝色代表鲁莽草率,白色代表奸诈狡猾,黄色代表残忍暴虐,金色代表神祇妖魔。面具的造型十分生动丰富,或庄重肃穆,或诙谐清秀,或怒目狰狞,显示出鲜明的性格特征。木雕面具制作精细费时,随着师公戏的发展,木雕面具已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角色需要,遂简化为纸胎。面具的形象表情也随之变得呆滞雷同,进而逐渐被化妆所代替,使师公戏衍化成为具有 生、 旦、 净、 丑行当齐全的地方戏种。
师公在”请神驱鬼”时要戴上假面具,开始做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
接着以师公调唱一些咒语或宗教故事等,边歌边舞。先跳“三元真君”、后跳“四师”、“九宫”,还跳本地神“莫一大王”、“甘王”、“三界公”等。师公将滩祭与当地的唱歌吟诗的风俗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独舞时,几个基本动作反复贯串始终,舞段完整,节奏鲜明。群舞时,舞者多至30~50人,他们手持乐器、法器、走龙摆尾,龙吐珠、绞麻花的队形,犹如穿针,踩着罡步穿插行进。舞蹈语汇丰富,风格古朴淳厚,稳健有力。其动作要领是:“马要矮,身要摆,胯要扭,膝要颤,脚步紧跟蜂鼓点,屈膝下沉踩重拍。”这是师公艺人的艺术总结。除腿部的动作外,手部的动作也极为讲究,什么绕手、绕腕、凤凰手等,都有一定的规矩。师公舞的伴奏乐器有 蜂鼓、 扁鼓、单面皮鼓;锣、 钹,鼓点变化多样,快慢有度,激烈与沉稳相错,既表达了人物的情感,也表现了剧情的发展。
师公戏的传统剧目有300多个,各民族的剧目大致相同。早期的剧目大多歌颂历代宗教祖师或自然神,如《三元》、《北帝》、《雷王》等。师公戏中赞扬为百姓做好事而受到敬仰的土俗神的剧目有《甘王》、《莫一大王》、《白马三姑》、《冯远》、《冯三界》等;以民间传说和传奇故事为内容的剧目有《孟姜女》、《董永卖身葬父》、《朱寿昌弃官寻母》、《丁兰刻木》等;根据古典小说和地方戏改编的剧目有《陈痴闹海》、《张羽煮海》、《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等;反映民间生活的主要剧目有《哭娘》、《坐家堂》、《 送鸡米》、《割马草》等。师公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有蜂鼓、高边锣、小锣和钹等。
师公戏最旱的剧目一般均以歌颂 祖师或自然神的业绩为主要内容,生活气息浓郁,如《三元真君》、《阴阳师父》、《北帝》、《雷王》,还有以神话故事、历史传奇人物故事为主的 《薛仁贵征东》、《张羽煮海》、《盘古》、《特辽》、《百鸟衣》等。剧目都由民间艺人创作,他们最了解民众的生活和愿望,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其中之一员。所以,尽管作品的艺术性并不很高,但是他们的作品易于打动观众的心,使观众和演员的感情交流自然,易于扎根于群众之中,获得无限的生命力,从而历演不衰。
其传统剧目《大酬雷》,具有明显的 农耕文化的烙印。雷神是人们心目中主雨水的天神,每年开春,人们跳这个舞蹈祈祷雷神保佑,表达渴望丰收的愿望。这个戏虽然没有对话韵白,而主角“雷神”的舞蹈动作极为劳动化:伐木、制农具、犁田、耙田、收获、试新谷……至此,人神合一,人格化了的神给人以战胜自然的力量。这种反映生产、生活,表现人民勤劳智慧的师公戏,在民间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在桂南民间盛行的“ 跳岭头”,也是师公戏的一种。流行于桂南地区的“岭头节”,或在八月初三、初四,或于九月十五、十六举行,各村的节期有所不同。岭头节是亲友走访相聚的节日。
岭头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是看“跳岭头”。“跳岭头”的节目有《跳三师》、《扯大红》、《捉妖精》、《跳仙姑》等。每跳完一个节目,接着就唱这个节目里的人物故事,观众看表演时,不时结合剧情燃放鞭炮。特别是演到捉住妖精时,鞭炮齐呜,场上的气氛更加热闹。第三天是跳岭头的高潮,艺人们扮成天将,把这几天捉来的妖怪放进一条纸糊的龙船里,然后把龙船扛到河边,点火焚烧,放进河里,让这些灾星妖孽随水流去,让人们安康吉祥,平安度日。“跳岭头”结束了,岭头节也随之结束。
早期的师公戏,“跳师”多是在民俗活动中表演。如祭祀、敬神、打醮、农闲时节、正月十五、八月十五、十月十五等,都是跳师的时间。如今,师公戏已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新的形象从草坪走上了舞台,放出时代的异彩。同时,古老的师公戏又为戏剧的研究和 民俗学、 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