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益州南部、哀牢
是巴人和蜀人生活的地方。战国末期秦国灭了巴蜀之后在原巴蜀地区设置了巴郡和蜀郡。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刺史部,四川地区为益州部,州治在雒县,在后来的几百年时间内,先后分置蜀郡、犍为、朱提、越隽、牂柯、建宁、永昌、汉中、广汉、梓潼、巴郡、巴西、巴东、益州等郡,下辖146县,属蜀地。位于四川、贵州、云南及陕西汉中盆地。
益州成都为蜀郡首府,[2]又产蜀锦,皇帝置锦官操办朝廷的蜀锦供求,故又名锦官城。
东汉-益州南部
全国行政区划作了改动,原以云南为主的益州也将四川纳入,并且把州的首府从味县(今云南曲靖)迁到成都。所以也以益州作为成都的别名。这一称谓几乎一直沿用至西晋末。但成都的城市名称却从未更改过。
从西晋末成汉建立(四世纪初)到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成都的益州别名几乎就不用了。到五代十国的后蜀第二任皇帝孟昶时,由于在城墙外遍种芙蓉树,到花 开时节,满城被芙蓉花所包围。从城外看,如同一座芙蓉城,所以蓉城的别谓自此形成。但是成都的本名却从没有变过。
三国时期-益州
是当时最大的三个州之一,刘备占领此地并建立蜀汉政权。三国末年曹魏灭蜀汉,分割益州,另置梁州。西晋、东晋和南北东汉-益州南部朝期间这里一直是益、梁二州。其间十六国时期谯纵在此建立谯蜀政权。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废除州、郡制,改益州等州为剑南道,梁州等州为山南道,益州成为原蜀郡之地。天宝元年(742年),益州改为蜀郡,自此益州的名称不再存在。至德二年(757年),蜀郡更升为南京成都府,剑南节度使再分为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节度使,简称“东川”、“西川”。
三国时期-益州
成都古称锦城,锦官城,芙蓉城,别称“蓉城”。
成都为古蜀国故地,蜀人创造了辉煌神秘、能与中原文明媲美的古蜀文明——广汉的三星堆遗址和成都的金沙遗址就是最好的证明。大约2500年前,古蜀国开明王把都城从樊乡(今彭州、新都交界处)迁到此处,取周太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聚,三年成都”之意,定名为成都。
秦灭蜀,改称蜀郡。西汉时成都织锦业发达,朝廷在此设置“锦官”进行管理,因此,成都又被称为“锦官城”或简称“锦城”。五代时,后蜀主孟昶下令遍种芙蓉,成都又被称为“蓉城”。
成都得名在古蜀国从北向南迁都时,统治者想借光周朝先祖迁都得兴旺的运气,且寄望于这个新地方能够早日成为其国家的政治中心。所以就取其成为都城之意,命之为成都。所以成都这个地方作为一个城自诞生之时,就叫“成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