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姓

章姓

中文名 章姓
源于 满族,土家族,蒙古族
目录导航

姓氏来源

章姓一般出自于姜姓、妊姓,也因他姓而改姓、因他族而改姓。下面请看介绍:

出自姜姓

章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以国名为氏,始祖盖为姜子牙。据《姓氏辨证》、《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章姓的孕育地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鄣城村(现属章丘县),商朝时为鄣国;章姓的诞生地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西周初,姜子牙受封于齐,建齐国,是为齐太公。鄣国被齐太公收为附庸国,后齐太公将鄣国及临近的齐国分封给庶子。春秋时鄣国被齐灭掉,鄣国的后人以国名“鄣”为氏,因认为国家已不复存在,又去掉表示疆邑的“阝”,成为今天的章姓。鄣国和齐国都为齐太公的后裔,鄣国灭亡,国人为纪念故国而去邑为章,称为章姓,实乃同宗相残的悲剧。

出自妊姓

为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据《元和姓纂》记载,妊姓是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始祖为黄帝的长子。又据《左传》说,妊姓出自风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后裔。黄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其一为妊,而谢、章、薛、舒、吕、终、泉、毕、过、祝十姓,都是出自最初的妊姓。因此,有章姓推溯起来当然是5000年前黄帝的后裔,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

出自他姓改姓

汉代章弇原为仇氏者,因避仇而始改之为章姓。

元朝人章卿孙原姓刘,因由章姓人抚养长大,也以章为姓。

据《元史·孝友传》所载,章卿孙,本姓刘,幼为章姓养子,遂姓章。

据《蒋经国传》所载,蒋经国金屋藏娇,与章姓一胎产下二子,一曰章孝严,一曰章孝慈。

出自他族改姓

清满洲人姓氏有章姓,世居大凌河。

清满洲八旗姓章佳氏后改为章姓。

明清时云南北胜州副同知姓章,系蒙古人;后来改为单姓章。

当代土家族中原有人以姜加孔或姜加阿寅勒为姓,今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后来也省作单姓章。

迁徙分布

公元前664年

◇迁徙至山东省

公元前664年,鄣国被其同宗齐国消灭,章姓始散居齐地,如战国时齐(今属山东省)有将领章子。

西汉初

◇北入蒙古,西入陕西省,南及江苏省

有秦将章邯、章平兄弟,其后有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章文(太公之裔),甘泉(今江苏省扬州)人章赣,匈奴单于近臣章渠,匈奴降汉者章尼,东汉时有扬州(今属江苏省)人章河,这些史实表明。秦汉之际,章姓已北入蒙古,西入陕西,南及苏、赣。

南北朝时期

◇江西省、河北省

姜太公的后裔,在豫章(今江西省)繁衍成为大族,由此形成了章姓豫章郡望,南北朝时期享誉青史的吴兴章姓即由此分衍而出。南北朝时期,河间(今属河北省)之章姓亦发展迅速,后逐渐昌盛并形成了章姓河间郡望。

隋唐之际

◇四川省、浙江省、安徽省 有章姓人落籍梓州(治今四川省三台),而且今浙江、安徽等地均有了章姓人家。

五代十国时

◇福建省

有章姓人落籍福建,如章仔钧其先祖由福建泉州徙居浦城。

两宋时

南方地区

章姓更加多了,可谓名家辈出。由于北方动荡,此际章姓迁徙以南方为主,如章父章俞由福建浦城徙江苏苏州,章岷由浦城徙居江苏镇江,章甫由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徙居真州(今江苏省仪征),章琰由宁国太平徙润州(今江苏省镇江),章宪由建州浦城迁苏州……。此际,由于章得象、章敦、章鉴入朝为相,更使得江南之章姓名噪一时。

明朝初年

◇湖南省、湖北省、陕西省、河北省、北京省

山西章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南、湖北、陕西、河北、北京等地。

明清之际

◇台湾省、东南亚和欧美等地区

章姓分布更广,并有沿海之章姓迁居台湾,以及东南亚和欧美等地。

解放后

◇台湾省、大陆地区

蒋介石败居台湾,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的章姓人随从者甚众。如今,章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北、浙江、江西等省多此姓。

历史名人

章邯,秦末名将,投降项羽后被封为雍王

章惇(1035-1105),北宋参知政事,新党重要人物

章学诚(1738-1801),清代史学家

章炳麟(1869-1936)

章士钊(1881-1973),民国教育家

章伯钧(1895-1969),民主人士,著名“右派”

章乃器,实业家,七君子之一,著名“右派”

章文晋(1914-1991),中国前驻美大使

章孝严 (现改回跟父姓称蒋孝严)(1942- )

章孝慈(1942-1996),前台湾东吴大学校长

章诒和(1942-),作家、戏曲研究学者、中国民主同盟成员

章子怡(1979-),演员

郡望

炎帝之后的章姓人共有四个郡望:武都郡、京兆郡、豫章郡、河间郡。武都郡派生京兆郡和豫章郡,豫章郡衍生河间郡。目前可以见到的都是清一色以河间郡为郡望的,也有不少地方以武都郡为郡望,如浙江温州苍南一带的章姓。实则同出一源。

武都郡

公元前664年,齐国伐鄣。七月,国君胡公祥阵亡,城池失落,鄣国被灭。韅因兄亡邑,不得已逃至梁州定居。鄣国和齐国都为齐太公的后裔,鄣国的后人本以国名“鄣”为氏,今国已不复存在,为不忘同宗相残之悲剧、牢记亡国之屈辱,因而去邑为章,自立章姓,谓章韅。章姓自此始也。

梁州(今陕西汉中东),春秋时置武都郡,战国楚置梁州郡。武都郡梁州乃章姓第一个郡望。

京兆郡

至韅公十八世,秦末大将章邯,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为保秦皇朝安定,征战沙场。但秦二世胡亥听信奸臣赵高的谗言,欲置章邯于死地。章邯不得已弃秦降楚,归顺项羽。项羽灭了秦国以后,把秦国的土地分为三部分,封立三个王,名叫雍王、塞王、翟王,号称三秦。章邯驻军地雍州,封章邯为雍王,称王于咸阳以西,建都废丘(今陕西兴平县东南)。

雍州(九州之一。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及宁夏、青海各一部),汉以前置京兆郡。京兆郡雍州乃章姓第二个郡望。

豫章郡

章平,章邯之弟,秦末将军,随兄降楚后,仕楚为上大夫,领兵守大散关。刘邦围攻废丘,章邯命章平支援,章平被韩信大败而被俘。赦后迁居豫章。在豫章生息繁衍,人口集聚增多,形成望族。

洪州(今江西南昌),汉置豫章郡,唐以后改洪州。豫章郡洪州乃章姓第三个郡望。

河间郡

章自得姓,历周、秦、汉,至西晋,有章巖者,韅公三十七世,章平二十世,任兵部尚书,领兵四十万收大散关有功。因功高而封为河间侯,从而在河间形成名门望族。

瀛州(今河北河间),汉有河间郡(或河间国,今河北献县)。河间郡瀛州乃章姓第四个郡望。

家谱

相传有三种:

第一种

炎帝神农氏(帝魁)→帝嵬→烈山氏→厉山氏→帝临→帝承→帝真→帝明→帝来→帝哀→帝克→帝榆罔→缙云氏→共工→四岳→吕侯伯夷→珏→发→翻→衍→达→食我→臧孙→逄公伯陵→逢公→吕氏→太公望→齐候伋→隐→穆鄣子虎(太公三世孙,封於鄣)→靖公(世为齐附庸)→康公→桓公→平公→厉公→世子伟→隐公→缪公→闵公→懿公→丁公→胡公祥(章韅)

第二种

炎帝神农氏(石年)→临魁→帝承→帝明→帝宜→帝来→帝衷→帝茎→帝戏→榆罔→帝器→祝融→术器→勾龙→垂(共工)→伯夷(四岳)→吕侯壤→吕侯发→吕侯→吕侯衍→吕侯远→吕侯我食→吕侯孙藏→吕侯伯陵→吕尚→吕级→吕得→鄣处→靖公→康公→植公→平公→厉公→太子伟→定公→隐公→缪公→闵公→懿公→胡公(祥)(齐人伐而降)→章韅(因失国,去邑为章)

第三种

齐太公历五传至桓公→子雍(受桓公封鄣)→王丕(宜公)→让→景武→无终→嘉→宝庆→遵→懋→裁→琦→成子→莫益→邑→瑞立(因被田齐所灭而去邑为章姓)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