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1956年由教育部核准创办的四川省初中师资训练班。
内江师范学院(10)1958年,更名为内江师范专科学校。
1959年,与内江工专、简阳农专合并建立内江专科学校。
1962年6月,因国民经济调整,内江专科学校撤销停办,教职工被分流组建到实行内江专区教师进修学校和内江专区初级教育行政干部学校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内江专区行政干部学校。
1978年,内江师范专科学校恢复,内江专区行政干部学校余下部分更名为“内江地区教师进修学院”。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重建内江师专。
1979年,内江师专与内江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即内江教育学院)从一家分为两家独立建校办学。
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内江教育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内江地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和地区教师进修学校。
1984年,经原国家教育部批准内江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更名为内江教育学院。
内江艺体师范学校前身系创建于1905年的川南简易师范学堂,后几经变迁。
1952年,更名为内江师范学校。
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内江艺体师范学校。
1998年,内江艺体师范非实质性并入内江教育学院。[4]
内江师范学院(7)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原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原内江教育学院合并建立内江师范学院。
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
2011年,学校开始与四川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
2017年1月18日,学校被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认定为四川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
2018年11月,教育部公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内江师范学院入选。[8]
2019年7月12日,学校成为川南高校联盟理事单位。[9]
2020年7月2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10]
截至2019年5月,学校设有19个二级学院,开设61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专业16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3]
学院 | 专业 |
---|---|
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秘书学 |
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 | 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网络与新媒体 |
内江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金融数学 |
内江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机械电子工程 |
内江师范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工程造价 |
内江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 化学、应用化学、环境科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
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 英语、翻译、商务英语 |
内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法学、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城市管理 |
内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经济学、行政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经济与金融 |
内江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教育技术学网络工程、物流工程 |
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 | 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 |
内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 音乐学、音乐表演、表演、舞蹈表演 |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 教育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应用心理学 |
内江师范学院地资学院 | 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测绘工程 |
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水产养殖学[11] |
学院 | 专业 |
---|---|
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秘书学 |
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 | 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网络与新媒体 |
内江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金融数学 |
内江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机械电子工程 |
内江师范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工程造价 |
内江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 化学、应用化学、环境科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
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 英语、翻译、商务英语 |
内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法学、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城市管理 |
内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经济学、行政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经济与金融 |
内江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教育技术学网络工程、物流工程 |
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 | 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 |
内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 音乐学、音乐表演、表演、舞蹈表演 |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 教育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应用心理学 |
内江师范学院地资学院 | 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测绘工程 |
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水产养殖学[11] |
师资概况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1441人,其中专任教师1132人,正、副高级职称445人;硕、博士889人,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等23人;内江市首批“三百计划”创新人才、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等18人,内江市创新人才团队1个;聘请有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著名科研院所、高校的院士、教授、专家学者200余人担任兼职教授。[3]
教授名录
于永彦 |
于军民 |
王巧玲 |
王孝红 |
王 丽 |
王 彤 |
王建波 |
王海涛 |
王继军 |
王雪媛 |
王 淯 |
王 琪 |
王 斌 |
王新民 |
王 碧 |
方 飞 |
邓小明 |
邓国军 |
甘亚非 |
艾大宾 |
艾小平 |
左群英 |
石勇国 |
龙文光 |
龙海霞 |
申向军 |
史仕新 |
兰子平 |
兰永海 |
朱明勋 |
刘义武 |
刘云生 |
刘玉琼 |
刘炎欣 |
刘 勇 |
刘益和 |
刘 博 |
刘程熙 |
刘 熠 |
齐泽民 |
许酉萍 |
阮尚全 |
孙业成 |
牟廉明 |
杜高明 |
杜惠蓉 |
李达伟 |
李达军 |
李 尧 |
李寿军 |
李建龙 |
李厚琼 |
李星贵 |
李俭莉 |
李 莉 |
李益彬 |
李 斌 |
李道华 |
杨 坤 |
杨 梅 |
杨雪梅 |
杨 筠 |
吴开腾 |
吴国成 |
吴忠才 |
吴 童 |
何 佳 |
何 圆 |
邹万全 |
邹远超 |
辛 苗 |
沈王庆 |
宋惠兰 |
张 云 |
张 文 |
张红扬 |
张 进 |
张志远 |
张志勇 |
张 凯 |
张金洋 |
张 莉 |
张 楠 |
陈 丹 |
陈文年 |
陈彦如 |
陈晓春 |
陈海珍 |
陈理宣 |
陈 湘 |
林 宏 |
罗卫华 |
罗 凯 |
罗 剑 |
岳兴建 |
周文俊 |
周业友 |
屈 梅 |
孟光全 |
赵 明 |
赵思林 |
胡志金 |
胡绍元 |
胡 玲 |
胡清桂 |
钟纯真 |
钟建明 |
钟素花 |
段辉国 |
祝云华 |
敖光辉 |
袁天凤 |
聂志平 |
俸 卫 |
徐 跃 |
翁礼明 |
卿 泽 |
高卫红 |
郭云东 |
唐年庆 |
唐德斌 |
黄全彦 |
黄作喜 |
黄建华 |
黄 辉 |
龚小兵 |
龚 彬 |
彭永馨 |
彭家寅 |
敬远兵 |
蒋雪梅 |
韩光中 |
覃川杰 |
覃 松 |
覃燕梅 |
喻 红 |
童燕军 |
曾令英 |
曾 意 |
曾德强 |
谢贤健 |
谢碧文 |
慕彦瑾 |
蔡达锋 |
廖立敏 |
廖 宁 |
廖 红 |
谭亚南 |
谭伟平 |
翟好英 |
熊武金 |
黎昌金 |
颜下里 |
霍 峰 |
魏燕利[12] |
于永彦 |
于军民 |
王巧玲 |
王孝红 |
王 丽 |
王 彤 |
王建波 |
王海涛 |
王继军 |
王雪媛 |
王 淯 |
王 琪 |
王 斌 |
王新民 |
王 碧 |
方 飞 |
邓小明 |
邓国军 |
甘亚非 |
艾大宾 |
艾小平 |
左群英 |
石勇国 |
龙文光 |
龙海霞 |
申向军 |
史仕新 |
兰子平 |
兰永海 |
朱明勋 |
刘义武 |
刘云生 |
刘玉琼 |
刘炎欣 |
刘 勇 |
刘益和 |
刘 博 |
刘程熙 |
刘 熠 |
齐泽民 |
许酉萍 |
阮尚全 |
孙业成 |
牟廉明 |
杜高明 |
杜惠蓉 |
李达伟 |
李达军 |
李 尧 |
李寿军 |
李建龙 |
李厚琼 |
李星贵 |
李俭莉 |
李 莉 |
李益彬 |
李 斌 |
李道华 |
杨 坤 |
杨 梅 |
杨雪梅 |
杨 筠 |
吴开腾 |
吴国成 |
吴忠才 |
吴 童 |
何 佳 |
何 圆 |
邹万全 |
邹远超 |
辛 苗 |
沈王庆 |
宋惠兰 |
张 云 |
张 文 |
张红扬 |
张 进 |
张志远 |
张志勇 |
张 凯 |
张金洋 |
张 莉 |
张 楠 |
陈 丹 |
陈文年 |
陈彦如 |
陈晓春 |
陈海珍 |
陈理宣 |
陈 湘 |
林 宏 |
罗卫华 |
罗 凯 |
罗 剑 |
岳兴建 |
周文俊 |
周业友 |
屈 梅 |
孟光全 |
赵 明 |
赵思林 |
胡志金 |
胡绍元 |
胡 玲 |
胡清桂 |
钟纯真 |
钟建明 |
钟素花 |
段辉国 |
祝云华 |
敖光辉 |
袁天凤 |
聂志平 |
俸 卫 |
徐 跃 |
翁礼明 |
卿 泽 |
高卫红 |
郭云东 |
唐年庆 |
唐德斌 |
黄全彦 |
黄作喜 |
黄建华 |
黄 辉 |
龚小兵 |
龚 彬 |
彭永馨 |
彭家寅 |
敬远兵 |
蒋雪梅 |
韩光中 |
覃川杰 |
覃 松 |
覃燕梅 |
喻 红 |
童燕军 |
曾令英 |
曾 意 |
曾德强 |
谢贤健 |
谢碧文 |
慕彦瑾 |
蔡达锋 |
廖立敏 |
廖 宁 |
廖 红 |
谭亚南 |
谭伟平 |
翟好英 |
熊武金 |
黎昌金 |
颜下里 |
霍 峰 |
魏燕利[12] |
截至2019年5月,学校获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1项、四川省级8项,四川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7个,四川省专业(群)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项目1项,四川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2个,四川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有四川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门,四川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四川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2门,四川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3]
院长谢峰为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数学与应用数学
国家级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基于职业胜任取向的整合式师范生教育实习模式
四川省特色专业: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心理学、广播电视新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四川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水产养殖学、美术学、体育教育、体育教育等
四川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水产养殖学、小学教育
四川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教师(中学语文、中学数学、小学全科教师)等
四川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值仿真与数学实验教学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四川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文科实践教育基地(内江广播电视台)等
四川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四川省级精品课程:网络营销、伦理学、中国地理、发展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中西文学比较、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毛泽东思想概论、热学、古代汉语、结构化学、大学化学、数值分析(Numerical Analysis)、电磁学、咨询心理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解析几何、油画
截至2019年5月,学校获四川省级教改项目13项,获四川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3]
2018-2019学年,学校共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竞赛3000余人次,获国家级奖项36项,省级奖项266项;在全国(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共获国际奖项13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四川省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2019年2月,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排名第298位,位列全国300强。[13]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有四川省级优势学科2个。[3]
四川省级优势学科:教育学原理、中国古代文学[14]
截至2019年5月,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四川省先进单位”“四川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3]
2022年4月,内江师范学院位列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376名。[7]
1-2-1中美双学位计划三方协议签字仪式截至2019年5月,学校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有四川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6个、四川省社科联高水平团队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内江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内江市创新人才团队1个。[3]
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峨眉武术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数据恢复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张大千研究中心、沱江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廉洁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峨眉武术文化普及基地
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数值仿真重点实验室、特色农业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果类废弃物资源化重点实验室[3]
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四川彩墨艺术传承与创新研究团队
四川省属高校创新团队:长江上游特有濒危鱼类资源保育与开发利用、多模态无方向性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研发与应用、川西珍稀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植被对山体滑坡影响的数值模拟、量子态的传输协议设计和量子程序验证、“小样本”深度学习在医学图像识别中的应用研究与系统开发[15]
院士(专家)工作站: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院士工作站
内江市级重点实验室:BIM工程研究中心、新型建筑材料工程实验中心、页岩气开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实验室[16]
截至2019年5月,学校近5年来,学校获资助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共140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作品)6700余篇;出版专(编、译)著近200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5项。2018年在中国大学ESI高被引论文排行榜中名列第231位。[3]
时间 | 项目名称 | 获奖类别 | 负责人 |
---|---|---|---|
2017 | 针对国密SM4密码算法的侧信道分析共计技术研究 |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孙元华 |
2017 | 中华沙鳅驯养繁殖研究与资源保护利用 |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 谢碧文[17] |
时间 | 项目名称 | 获奖类别 | 负责人 |
---|---|---|---|
2017 | 针对国密SM4密码算法的侧信道分析共计技术研究 |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孙元华 |
2017 | 中华沙鳅驯养繁殖研究与资源保护利用 |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 谢碧文[17] |
截至2019年5月,内江师范学院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184.4万册,中外文报刊1320种,电子文献数据库46个。图书馆收藏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大型古今丛书兼及部分专科性和综合性工具书资源;购有CNKI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读秀学术搜索、百链云图书馆、超星电子图书、PQDT、SCI等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自建有大千文化数据库、长江上游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数据库、中小学教育教革数据库、本校优秀毕业生论文库等特色数据库。[18]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社会科学单月出刊,自然科学版双月出刊。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3)社会科学主要栏目:明清小说研究、张大千研究、金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文学、语言学、历史与文化、法律、教育、哲学、政治和艺术等。
自然科学主要栏目:峨眉武术文化研究、应用心理学研究、数学教学研究、数学、物理、建筑科学、化学、生物、环境、计算机技术、经济、地理、体育、教育教学和图书情报等。
1997年,期刊被列为《全国报刊索引》来源的核心期刊。2002年被列为CNKI期刊全文数据收录期刊。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定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入选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并在“万方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被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19]
截至2019年5月,学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2个,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所等9个学术机构,亚马逊、雅马哈等40多个行业机构和企业,内江市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自贡市、遂宁市等20多个地方政府或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3]
校徽
外环内容为学校中英文对照规范名称,内核由篆书的“内”字变形而成一个倒扣的铃,体现学校的地方性和教师教育渊源。铃中的“人”字,喻示“以人为本”理念。铃下的数字表明学校创办于1956年。[20]
旗面为白色长方形,旗面正中缀学校标准中英文校名和校徽,校名文字颜色为蓝色。[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