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自然灾害与防治
词目:泥石流灾害
英文:mud-rock flow disaster,debris flow disaster
释文:固体碎屑物除细小泥砂外,还有大量石块,个别巨石呵重达千吨以上形成泥石流必须具备 三个条件:适宜的地形地貌;充分的固体碎屑物质来源;大量而又急促的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大量冰雪融水或江湖、水库溃决后的急速地表径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碎屑物质,并具有强大冲击力和破坏作用的特殊洪流造成的灾害。泥石流有的地方称为龙扒、水泡、走蛟等。泥石流与一般洪水的根本区别是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按其体积含量最少为l水流。泥石流活动具有显著的群发性和不规则的周期性特点:即有时在一个地区或区域,因暴雨洪水导致几十^条、几百条乃至上千条沟谷暴发泥石流,成灾范围达到几百平方千米以上;即刻转化为泥石流,进一步强化r灾害过程。泥石流与崩塌、滑坡的主要差别除了活动过程和活动特征不同外,它们的主要动力来源不同:崩塌和滑坡是以重力地质作用为主的灾害现象;泥石流是以流水剥蚀、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兼有重力地质作用的灾害现象。大山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特别是在地形起伏剧烈、新构造运动强烈、暴雨集中的山地高原地区尤其发育。其基本特点是:活动频繁,来势凶猛,常使人猝不及防。一次泥石流的成灾范围大小不一:孤立的泥石流一般为几平方千米到几十平方千米;区域性泥石流达几十到几百平方千米,最大超过1 000平方千米。泥石流具有广泛破坏效应,主要表现为:摧毁城镇、村庄、矿山、工厂、工程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破坏铁路、公路、桥梁、车站,颠覆淤埋火车、汽车,淤
塞航道,破坏水陆交通运输;淤积河道、湖泊、水库,破坏水利工程,加剧洪水灾害;破坏国土资源和流域生态环境,加剧山区贫困。世界上二有50多个国家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威胁。由于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进入20世纪后全球泥石流暴发频率剧增,近几十年发生的严重泥石流灾难有:1970年5月,秘鲁发生7 8级地震引发瓦斯卡兰山泥石流,使容加依城全部被毁,近7万人丧生;1985年11月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爆发,火山喷发物夹带着碎屑、火山泥石流奔腾而下,距火山50千米以外的阿美罗镇瞬间被吞没,造成2 3万人死亡,13万人无家可归;1998年意大利那不勒斯等地突遭泥石流袭击,造成l00多人死亡,2000人无伴随着大暴雨,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的特点,并兼有山体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多重作用,其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山体滑坡、崩塌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 对居民点的危害 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 对公路、铁路的危害 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梁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流,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他建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3. 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 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桥梁、水坝等建筑物,淤埋水电站排水渠,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4. 对矿山的危害 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家可归。
种类
一、按其物质成分分为3类
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 称之水石流。
一、泥石流灾害特点和危害泥石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危害。 (一)泥石流的发生时间和规律性 (1)季节性。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等集中降雨的激发。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的,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于多雨的夏秋季节。 (2)周期性。泥石流的发生受雨、洪、地震的影响,而雨洪、地震总是周期性地出现。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动周期与雨洪、地震的活动周期大体一致。当雨洪、地震两者的活动周期相叠加时,常常形成一个泥石流活动周期的高潮。 (3)泥石流的发生,一般是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是在连续降雨稍后。 (二)泥石流主要危害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造成人员伤亡和摧毁城乡建筑通道路、工厂矿山、水利工程、农田土地(造成经济损失)。 1、泥石流危害的地域性差异由于泥石流的发育强度、人口密度和国民经济发展程度在地域上差异很大,所以它们造成的危害在不同地区也有很大差异。在西部地区由于国民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而泥石流规模很大,所以危害以人员伤亡为主,尤其是西南地区更是如此。而东部地区尽管由于灾害强度较小(规模或破坏面积较小),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较少,但由于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经济损失却与西部不相上下。也就是说,泥石流在西部地区的危害以人员伤亡为主,而东部地区则以经济损失为主。 2、泥石流对人类的威胁由于泥石流具有突发性、多发性、阵发性、短暂性(约几分钟至2小时左右)、多相性(具有泥沙石块和水组成的不均质的固液两相流体)、周期性(好发于夏秋季节的傍晚至深夜这一段时间)、能量大、冲击力强、迅速成灾等特点,并伴有崩塌、滑坡及洪水破坏等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滑坡、崩塌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更为严重。 3、其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常常有如下几个方面: (1)直接冲击居民的房屋等建筑物,给人体造成各种创伤、挤压伤、骨折等损伤,可形成感染性伤口,容易引起破伤风等特殊的感染性疾病;还可使人因被埋压或吸人泥浆水而发生呼吸道梗阻,出现气促、胸闷、咽喉部不适、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如不及时抢救,会导致死亡。 (2)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将公路、铁路、桥梁等建筑物摧毁,使当地居民与外界的联系中断,运输中断,灾民从外界获取生活物资援助的困难增大;而当地饮水困难和摄食困难,抵抗力下降,容易使灾民发生各种急性传染病。 (3)破坏耕地,使农作物减产或绝收,造成灾民日后生存艰难;如不及时解决温饱问题,灾民的生存能力下降,容易出现饥饿或营养不良等症状,各种疾病的患病率会明显地升高。
一、按其物质成分分为3类
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 称之水石流。
一、泥石流灾害特点和危害泥石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危害。 (一)泥石流的发生时间和规律性 (1)季节性。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等集中降雨的激发。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的,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于多雨的夏秋季节。 (2)周期性。泥石流的发生受雨、洪、地震的影响,而雨洪、地震总是周期性地出现。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动周期与雨洪、地震的活动周期大体一致。当雨洪、地震两者的活动周期相叠加时,常常形成一个泥石流活动周期的高潮。 (3)泥石流的发生,一般是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是在连续降雨稍后。 (二)泥石流主要危害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造成人员伤亡和摧毁城乡建筑通道路、工厂矿山、水利工程、农田土地(造成经济损失)。 1、泥石流危害的地域性差异由于泥石流的发育强度、人口密度和国民经济发展程度在地域上差异很大,所以它们造成的危害在不同地区也有很大差异。在西部地区由于国民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而泥石流规模很大,所以危害以人员伤亡为主,尤其是西南地区更是如此。而东部地区尽管由于灾害强度较小(规模或破坏面积较小),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较少,但由于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经济损失却与西部不相上下。也就是说,泥石流在西部地区的危害以人员伤亡为主,而东部地区则以经济损失为主。 2、泥石流对人类的威胁由于泥石流具有突发性、多发性、阵发性、短暂性(约几分钟至2小时左右)、多相性(具有泥沙石块和水组成的不均质的固液两相流体)、周期性(好发于夏秋季节的傍晚至深夜这一段时间)、能量大、冲击力强、迅速成灾等特点,并伴有崩塌、滑坡及洪水破坏等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滑坡、崩塌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更为严重。 3、其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常常有如下几个方面: (1)直接冲击居民的房屋等建筑物,给人体造成各种创伤、挤压伤、骨折等损伤,可形成感染性伤口,容易引起破伤风等特殊的感染性疾病;还可使人因被埋压或吸人泥浆水而发生呼吸道梗阻,出现气促、胸闷、咽喉部不适、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如不及时抢救,会导致死亡。 (2)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将公路、铁路、桥梁等建筑物摧毁,使当地居民与外界的联系中断,运输中断,灾民从外界获取生活物资援助的困难增大;而当地饮水困难和摄食困难,抵抗力下降,容易使灾民发生各种急性传染病。 (3)破坏耕地,使农作物减产或绝收,造成灾民日后生存艰难;如不及时解决温饱问题,灾民的生存能力下降,容易出现饥饿或营养不良等症状,各种疾病的患病率会明显地升高。
如何防范泥石流(新知):
进入汛期,泥石流也进入高发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研发中心主任杨卓高级工程师接受采访时说,无论出游还是出差,都要提高警惕。
杨卓说,泥石流发生时,洪流中有大量泥沙石块,混合成一股粘稠的泥浆,像脱缰的野马一般,沿陡坡奔腾而下,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大,其中泥沙石块的体积含量一般大于10%,最高达80%,流速一般为5—7米/秒,最高可达70—80米/秒。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很复杂,主要有三个必要条件:(1) 地质条件:泥石流形成的内因,包括地质构造和岩石的性质,有些岩石很容易风化破裂,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固体物质,直接影响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2) 地貌条件:主要是地形倾斜度的大小,实际考察得知,倾斜度必须大于15°,才可能发生泥石流;(3) 水源条件:它是泥石流发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主要来源于暴雨和融雪造成的洪水。
杨卓说,泥石流的活动周期与降雨洪水、地震的活动周期大体一致。当降雨洪水、地震的活动周期叠加时,常常形成一个泥石流活动周期的高潮。例如1966年云南省东川地区是近几十年来的强震期,使东川泥石流的活动加剧,仅东川铁路在1970—1981年的11年中就发生泥石流灾害250余次。
杨卓说,我国泥石流活动周期与暴雨活动周期基本一致。我国大部分地方的降雨主要集中在5—10月,其间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95%,暴雨也主要集中在这段时间,与此对应,绝大多数泥石流灾害发生在5—10月,尤其集中在暴雨频繁发生的6—9月。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雨季的泥石流灾害约占全部泥石流灾害的90%以上。
如何对泥石流进行预警?杨卓说,监测流域的降雨过程和降雨量(或接收当地天气预报信息),根据经验可以判断降雨激发泥石流的可能性。监测沟岸滑坡活动情况和沟谷中松散土石堆积情况,也可以分析滑坡堵河及引发溃决型泥石流的危险性,下游河水突然断流,可能是上游有滑坡堵河、溃决型泥石流即将发生的前兆。
释文: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大量冰雪融水或江湖、水库溃决后的急速地表径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碎屑物质,并具有强大冲击力和破坏作用的特殊洪流造成的灾害。泥石流有的地方称为龙扒、水泡、走蛟等。泥石流与一般洪水的根本区别是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按其体积含量最少为l5%,最高可达80%。固体碎屑物除细小泥砂外,还有大量石块,个别巨石呵重达千吨以上形成泥石流必须具备 三个条件:适宜的地形地貌;充分的固体碎屑物质来源;大量而又急促的水流。泥石流活动具有显著的群发性和不规则的周期性特点:即有时在一个地区或区域,因暴雨洪水导致几十^条、几百条乃至上千条沟谷暴发泥石流,成灾范围达到几百平方千米以上;在一年内,泥石流活动主要伴随暴雨洪水或融雪发生在夏季和春末、秋初之时;在多年变化中,泥石流活动强弱交替,形成不同时问尺度的周期性变化。泥石流与崩塌、滑坡既具有密切联系,又具有明显差异。它们的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三者具有基本一致的形成条件,因此它们作为山地高原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常常相伴而生,形成共生共长的灾害群。此外,崩塌和滑坡形成的松散岩土碎屑物常常给泥石流提供了必需的固体物质条件,为泥石流活动创造了基础。还有的由暴雨、洪水诱发的崩塌、滑坡发生后,即刻转化为泥石流,进一步强化r灾害过程。泥石流与崩塌、滑坡的主要差别除了活动过程和活动特征不同外,它们的主要动力来源不同:崩塌和滑坡是以重力地质作用为主的灾害现象;泥石流是以流水剥蚀、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兼有重力地质作用的灾害现象。大山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特别是在地形起伏剧烈、新构造运动强烈、暴雨集中的山地高原地区尤其发育。其基本特点是:活动频繁,来势凶猛,常使人猝不及防。一次泥石流的成灾范围大小不一:孤立的泥石流一般为几平方千米到几十平方千米;区域性泥石流达几十到几百平方千米,最大超过1 000平方千米。泥石流具有广泛破坏效应,主要表现为:摧毁城镇、村庄、矿山、工厂、工程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破坏铁路、公路、桥梁、车站,颠覆淤埋火车、汽车,淤塞航道,破坏水陆交通运输;淤积河道、湖泊、水库,破坏水利工程,加剧洪水灾害;破坏国土资源和流域生态环境,加剧山区贫困。世界上二有50多个国家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威胁。由于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进入20世纪后全球泥石流暴发频率剧增,近几十年发生的严重泥石流灾难有:1970年5月,秘鲁发生7 8级地震引发瓦斯卡兰山泥石流,使容加依城全部被毁,近7万人丧生;1985年11月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爆发,火山喷发物夹带着碎屑、火山泥石流奔腾而下,距火山50千米以外的阿美罗镇瞬间被吞没,造成2 3万人死亡,13万人无家可归;1998年意大利那不勒斯等地突遭泥石流袭击,造成l00多人死亡,2000人无家可归。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现象,是由泥沙、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混合组成的一种特殊流体。它暴发时,山谷轰鸣,地面震动,浓稠的流体汹涌澎湃,沿着山谷或坡面顺势而下,冲向山外或坡脚,往往在顷刻之间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
泥石流在各地的叫法不一样。西北地区称为“流泥、流石”或“山洪急流”,华北和东北山区称为 “龙扒”、“水泡”、“石洪”或“啸山”,云南山区称为“走龙”或“走蛟”,西藏地区则称为“冰川暴发”,台湾、香港地区称之为“土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