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政经系,任南京《朝报》编辑。1938年,任重庆《新民报》主笔,撰写《今日论语》。
1944年,参加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发表系列通讯《延安一月》,向大后方人民介绍延安真实情况。
1946年,参与筹建《新民报》上海版晚刊,任总主笔,并为《人世间》杂志撰写专栏杂文,篇幅短小,但笔酣墨饱。远至世界各地政坛风波,战场烽烟,近在街头巷尾社会见闻、市井琐事,无不聚其笔端。
1948年冬,赵超构遭国民党当局迫害避居香港,次年进入解放区。上海解放后返沪,赵超构继续主持《新民报》晚刊工作。
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南京沦陷。赵超构积极参加新闻、文化界救亡运动,著有《战时各国宣传方案》一书,在武汉出版。1938年他在重庆受聘于陈铭德、邓季惺创办的《新民报》,任主笔兼国际新闻编辑。由于文化界进步人士的参与、支持,报纸深受读者欢迎。
1944年春,他作为《新民报》特派员,参加中外记者访问团,访问延安。回重庆后,在《新民报》发表长篇通讯《延安一月》,十余万言,客观公正地反映了革命根据地的实际情况。被认为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之后,中国记者写的第一篇反映延安风貌的力作。
抗战胜利后,《新民报》一度获得较大发展,在上海、南京、北平、重庆、成都设五个分社八张日晚报。赵超构先后任副总主笔、总主笔,兼任上海《新民报》(晚刊)总编辑。1948年12月,受国民党特务机关追 迫,经中共地下组织安排,潜往香港。不久,由香港赴华北解放区。1949年3月抵达北平。5月,随解放大军回上海新民报社工作。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解放后,历任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六至七届政协委员,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53年加入民盟,先后担任民盟上海市委委员,常委,副主任委员;民盟中央委员,常委,中央参议会常委。在新闻界历任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顾问,全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长。[1]
文革初期,《新民晚报》被迫停刊,他受到冲击,下放奉贤“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调上海人民出版社辞书编辑室工作,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重任社长至1992年2月。
1984年兼任《联合时报》社长,还担任过上海市文联副主席,辞书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