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皮影戏民间相传,冀中皮影戏是明代由甘肃、陕西迁民带到华北平原上来的,民间艺人称之为“兰州影”,主要流行于河北的保定、沧州、廊坊、石家庄一带。河间位于冀中平原的中心地区,紧邻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要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间文艺非常兴盛。得天独厚的地理、历史条件,使得当时河间皮影戏班社众多,卢村、石家村、赵家庄、西堤、边庄、北寨、王庄村、君子馆、西呈各庄等地,都曾经有过皮影戏班社,演出活动遍及河间各个乡村。
民间班社有资料佐证,在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皮影戏在河间景和镇王庄村就非常活跃,而且还有合伙重新购置道具的合约存在。当时,由邵氏等15人组建了皮影班子,并多次集资购买各种演出设备,经常在周边地区演出,影响很大。皮影戏在民间演出,一般是在夏季“挂锄”(农历七月底至九月初)之后,尤其是在天旱等雨时,在农村庙会上,以祈雨为名搭台唱戏,名为敬神,实为娱乐群众。或者是在冬闲和春节期间,以唱戏来祈福、酬神,作为乡民的娱乐。除在本村演出,皮影戏班还经常应邀到邻村或外地收费演出。
到了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每年夏秋之交,或冬闲季节,河间皮影戏的班主们就开始组织艺人们排练。在本村和邻近村庄演出,不吃饭,不收钱,义务演出。有时即便到十里以外的村庄应邀演出,也只用饭,不卖票,不收礼。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老艺人们冒着挨斗、抄家乃至生命危险,才使这些民族瑰宝得以保存下来。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河间市文化馆获得“河间皮影戏”保护单位资格。
按照地理位置,河间皮影戏大致可分为东支(景和)、西支(九吉)两个支系。其中东支在景和镇王庄子,西支是西九吉乡卢村。
河间西支皮影传入卢村,据说是明永乐定都北京以后,最初由身兼多艺的9人组成,当时的班主和传人,已经无从知晓。从清末民初开始,卢村皮影戏班主已传至第六代,前三代只知姓卢,不知其名,第四代班主吴老喜,第五代班主卢景明,第六代班主是卢国林、卢保宗。
东支王庄子班主从有记载开始,也已传至第六代。第一代邵德顺,第二代邵德友,第三代为邵常禄,第四代为邵常庚,第五代为邵明山,第六代班主是邵继朋。
因为皮影戏流入河间日久年深,先辈艺人大都没有文化,剧情、剧词、操人子,都是靠师傅口对口传、手把手教,他们只传授、传承演艺、道具等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缺乏留存皮影戏史料的观念,所以,皮影戏“传入时间”尤其是历代传人都没有留下详细资料。
历经几百年的风雨剥蚀,“文革”浩劫,东西两支后来共存皮影人子4箱,除少数“道具”稍有破损,基本保存完好。西支卢村鼓乐齐全,东支王庄子存有邵氏与他姓合伙出资购置道具人子“立此存照”清单(协议书)。
从皮影人子的高度到乐器的配备,从演出唱腔到表演技巧,两支皮影大体相同或相似。
在皮影道具中,两支皮影除生、旦、净、末、丑以外,根据剧情表演需要,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各种动物一应俱全,且雕工精巧,造形隽秀、逼真。这些既是皮影戏演出时的道具,又是一件件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
皮影人子河间皮影戏乐队分文武场,文场是板胡、二胡、笙、笛等,武场是板鼓、阴阳板、锣、镲。演出时,扯开幕布,打开灯光,锣鼓开场,表演艺人在幕后操纵皮影人子,尺把高的小人跳跃开来,一举一动,一招一式,惟妙惟肖。再配之以河间地方独有的唱腔和鼓乐伴奏,人操影行,动、画、唱谐调一致,亦真亦幻,诙谐幽默。
河间皮影戏的唱腔叫“老虎调”,唱腔风格粗犷、奔放、朴实,与当地语言结合紧密,行腔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味。河间皮影戏演唱声调、板眼不同于其他传统剧目,运用的是安板、手锣稳、一鼓开,唱腔上又分平调、声调、琴调、大悲调、小悲调、疙瘩调。文武场所用的手锣、钹镲、牛皮小鼓、笙萧、阴阳板、二胡、板胡等与其他传统剧目基本相同。
河间皮影戏保留着丰富的口传的剧目,东支王庄村演出的传统剧目有《拿蛛蛛》、《混元盒》、《五鼠闹东京》,西支卢村演出的传统剧目有《四大名山》、《白蛇传》、《绣花灯》、《丝鸾带》,他们演出的共同剧目还有《大妖书》、《小妖书》、《刘仁扫北》、《蝴蝶杯》、《猪八戒闹媳妇》、《荆木疙瘩造反》、《定唐传》、《白雁捎书》、《金滕玉箸》。新中国成立后,又增添了现代皮影戏,如《刘胡兰》、《白毛女》选段。民间虽有少量演出剧本,但主要靠口授心记,演出时不看本。
河间皮影戏,其皮影人子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其音乐独树一帜,能够使中国民族音乐更加完美,此外,皮影戏的唱词有较高的文学性,其内容宣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村民深受教益。河间皮影戏,做为古老稀有的剧种,有着很高的听视艺术价值。整理、研究河间皮影戏的造型、口传剧目、地方唱腔、民俗观念,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中国当代民间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卢宝宗教孩子们学皮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间艺人们让尘封多年的皮影人子重见天日,他们渴望重新恢复演出皮影戏,让有生之年再见皮影戏的风采。但是村中懂皮影艺术的老艺人越来越少,健在的老艺人也都年过花甲,只能凭着记忆口传,让他们重操皮影人子演出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加之皮影人子多年不用,修补需要时间和资金。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视、电脑的普及,青年一代视角发生了变化,大都忙于挣钱,下海经商,对古老的皮影艺术,有人不感兴趣。面对这种状况,河间市委、市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在河间市举办的文艺汇演中,有关部门热心操办,组织卢国林、卢保宗等几个皮影老艺人提前进行了排练,使这一濒临失传的传统优秀戏种重现舞台。
挖掘整理、抢救保护河间皮影戏,成为河间文化局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为将河间皮影戏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文化局还做好举办皮影戏培训班、编创新剧本、下乡演出等工作。
河间市自2012年开始,启动濒临失传的冀中皮影戏的代表、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间皮影戏中,唯一能表演的传统剧目《绣花灯》的抢救保护工作。
河间皮影戏原有一批丰富的口传剧目,但随着演出市场日渐萎缩,演出阵地逐渐减少,老艺人们的陆续去世,大量口传心授的珍贵剧目也随之消失。河间皮影戏艺人们唯一能够表演的传统剧目只有《绣花灯》了,并且只会演唱《绣花灯》部分唱段,有些情节衔接不上,剧本也残缺不全。由于已经近60年没有正式演出过,艺人们对白生疏,乐队文武场已凑不齐,有些角色已没人能胜任。另外,这些艺人年事已高,再加上皮影人子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挖掘整理、抢救保护河间皮影戏,成为河间文化工作的当务之急。
为将《绣花灯》这一传统剧目尽量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河间市组织专人,在多次走访老艺人、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所有皮影人子进行拍摄,制成影集,并按照尽量起用原班人马,缺什么角色补什么角色,边整理剧本边排练,边排练边录制,成熟几场录几场,先录音、后配人子表演,最后制成光盘原则,组成了以原先艺人和传人为主的12个人的河间皮影戏排练队伍,开始了对《绣花灯》这一传统剧目的抢救保护工作。
自2012年10月份开始,经过不懈努力,共完成《绣花灯》全剧24场,长达8个小时的录音和录像资料,并整理成文字,使这一古老民间戏曲获得重生。《绣花灯》剧本和光碟也已出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