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南河

府南河

名称 府南河
所在地 四川省成都市
目录导航

综合概述

        府南(古称郫江)、南河(古称检江、锦江)是环绕成都而过的两条人工开凿的河流。南河是李冰修都江堰时从岷江干流上分流出来的一条支流,绕成都西、南,向东流去。汉以后,因水量巨大,曾被误认为是岷江正流。《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它水面宽阔,“竟似一海”。府河则是在都江堰市崇义镇从检江分流出来的一条支流,原名郫江,绕成都北门,然后东下与南河汇合后成为府南河。

 

        府河与南河交合处,有一合江亭。合江亭是依历史记载新辟的旅游景点。唐贞元年间西川节度使韦皋在郫江(今府河)与流江(今南河)交汇处兴建,是文人骚客吟诗作赋、迎来送往、宴请宾朋之处,成为“一郡之胜地也”。南宋末年毁于兵火。1989年重建。新建合江亭高12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新筑一楼一底的听涛舫与亭相呼应,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可供游人品茗弈棋。

 

        府河河心岛,旅游景点。在双流县中和镇旁。占地2万多平方米。形如莲花瓣。岛上绿竹成荫,四周清流环绕,风光迷人,已建成茶园和俱乐部。与中和镇1公里左右的十八步岛、姐儿堰河心岛首尾相连。十八步河心岛占地7万余平方米,整个岛是天然竹园,楠竹、慈竹、百夹竹,郁郁苍苍,青气氤氲,翠影摇曳,置身竹林,如入绿色迷宫。姐儿堰河心岛,翠竹、枫杨、芦苇错杂其间,芒花与水雾相映,别有一番野趣。

        中国成都市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作为淡水管理工程的杰作,在德国德绍市举行的21世纪城市世界大会上获得2000年度“地方首创奖”,全球有200多个城市参加2000年度“地方首创奖”的评选,成都市是亚洲唯一一个获奖的城市。 “地方首创奖”是1995年设立的,旨在奖励地方政府为保护和改善环境所作的努力。

        1993年成都市投巨资治理流经市区的府南河(锦江)。经过5年的努力,16公里破败残缺的土质河道得到加固修整,居住在河两岸的10万居民搬进了新居,600余条向河里排污的管道全部截流,河水水质明显改善。同时,成都市政府还在河两岸种植草坪32万公顷,建起了活水公园、音乐广场等公共景点。昔日污水横流的“腐烂河”重现绿色与清流,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成都市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曾在1998年获得过联合国人居奖、国际优秀水岸奖和国际环境地域设计奖等国际大奖。

"府南河"之迷

        府河(古称郫江)、南河(古称检江、锦江)是环绕成都而过的两条人工开凿的河流。南河是李冰修都江堰时从岷江干流上分流出来的一条支流,绕成都西、南,向东流去。汉以后,因水量巨大曾被误认为是岷江正流。《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它水面宽阔,“竟似一海”。府河则是在都江堰市崇义镇从检江分流出来的一条支流,原名郫江,绕成都北门,然后东下与南河汇合。唐时,改郫江从府城下经过,成为护城河,故称府河。

昔日府南河

        府南河不仅给成都平原带来了经济繁荣,而且孕育了成都两千多年的文明史。可惜的是,6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和城市人口的猛增,府南河逐渐失去了它昔日的风采。

今日府南河

        1993年成都市政府决定用5年时间,投入27亿元人民币彻底整治府南河。1997年,府南河城区段的整治工作基本结束。综合整治后的府南河具有防洪、环保、旅游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防洪能力从1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环保设施方面,在府南河两岸埋设了共25千米长的排污管道,将城市污水统一引至污水厂处理后排入河流下游,净化城区850公顷水面;新增加25公里河堤,新建和改造18座跨河桥。两岸环境治理方面,拆迁了河边棚户区三万户居民10万人,搬入24个居民新区,新建成了占地687亩的商贸区和占地860亩的住宅区;道路方面,建成了宽25米,长14.79千米的沿河内环线和宽20至40米,长8.6千米的外侧道,以及宽16米,长10.76千米的护河路。

        绿化景观,河岸新建了共400余亩的绿化带和小公园、小游乐团,以及具有成都二千多年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雕塑等。其中,二江汇合处的合江亭及其对岸的音乐广场等各具特色的小景圆13个,加上沿岸原有的名胜古迹,使整治后的府南河形成了一条新的旅游风光带。水面上有豪华游船和快艇。

 

       府南河又称锦江,是岷江流经成都市区的两条主要河流,府河、南河的合称。府河进入市区后绕城北城东而流。两河在合江亭相汇东去往南经乐山、宜宾入长江。府南河流经旧城区段总长29公里。

   

        20世纪70年代,都江堰关闸,府南河断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扩大,人口膨胀,农业和工业用水急剧增加,河流不堪负重,府南河变成了藏污纳垢的臭水沟。

        1985年,龙江路小学的孩子听到了古老的府南河发出的微弱叹息。这封龙江路小学孩子的来信,使“救救锦江”的呼声迅速地在市民中传播开来。府南河的整治,确实已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

        1987年,新华社内参报道了当时府南河的情形,在这篇日后影响深远的文章中,府南河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臭水沟。

        1992年,为履行中国政府在世界环发大会上的承诺,推进《21世纪议》地方化进程,成都市政府针对两河现状、及过去局部河段单项治理效果不大的问题,决心启动以治水为核心、全面带动城市居住环境改善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工程。

        1994年,成都市新任市长王荣轩宣布府南河工程为本届政府的“一号工程”。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启动。

 

        成都城市史是一部治水的历史。据记载,上古时期的成都平原,前生是海。内海消失以后,便成为水泽密布、水道乱流的潮湿盆地,水患相当严重。初步整治、局部整治自先民们进入成都平原地带起就从未停止。但规模最大最有成就的治水是古蜀憋灵。开明帝憋灵的引岷入沱排洪工程使平原出泽国,为古蜀先民定居成都创造了基本条件。

 

        第二次大规模治水是先秦李冰。当地的郡守李冰疏浚三十六江,完成了举世瞩目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和穿“两江成都之中”,沟通了天府之国直达荆楚和吴越的黄金水道,使秦凭借这条黄金水道,如愿以常地实现了“得蜀得楚,得楚得天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

 

        第三次大规模治水是西汉文翁。蜀郡守文翁推广水稻种植,首扩灌渠系统,大量增加了农灌面积,引湔水和清白江连接,从此赋予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灌溉意义,推进和繁荣了四川盆地的农业经济。

 

        第四次大规模治水是晚唐高骈。西川节度使高骈为拱卫成都,改两江双流为两江抱城,给成都留下了千年不变的独特城市景观。

 

        锦江是成都文化的摇篮,成都城市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离不开锦江的滋润和哺育,故成都人又深情的称她为母亲河。《华阳国志.蜀志》这样记述成都:“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著名大诗人陈子昂在其《陈子昂集.谏雅洲讨生羌书》中称“蜀为西南—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具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诗仙李白的:“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诗圣杜甫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句,即是当时成都——锦江的真实写照。意大利威尼斯探险家马可波罗则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成都府》中如是写道:“有一大川,经此大城,川中多鱼,川流甚深......水上船舶甚众,未闻未见者,必不信其有之也。商人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世界之人无有能想象其甚者”。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