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丘乡总面积为1.1平方公里,由大丘岛(乌丘屿)与小丘岛组成, 乌丘乡(乌丘屿)位置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行政区划分为二个村。全乡总面积1.1平方公里,总136户,共460人(2009年1月)。 乌丘乡虽然为金门县所管辖,但距离金门本岛甚远,两地并无经常性交通工具,日常补给与交通必须仰赖十天一班往返台湾台中港的军舰。由于交通皆极为不便,素有“离岛中的离岛”之称。
乌丘乡东距新竹81海里、东北距基隆180海里、东南距澎湖93海里、左营145海里、高雄182海里、西距湄州岛20海里、西北距鹭鸶岛9海里、西南距金门72海里、北距南日岛12海里、马祖70海里、位处金门县与连江县(马祖)中心点。
乌丘原为福建沿海渔民在渔泛期或躲避海上飓风时的海上短暂停靠站,其后逐渐有渔民在春秋渔获最丰富的季节居住岛上,居住人数曾高达一千多人,为乌丘岛上住民的开端。
1949年国民党撤退至台湾时,部分参与国共战争的游击队迁移至乌丘。1952年美国给予军援后,始整编游击队为“反共救国军”,其后一些退役军人选择在当地落地生根。1954年设立乌丘乡公所,并委请同属福建省的金门县政府“代管”。
1998年2月台湾电力公司宣布将把乌丘的小丘屿作为核废料的最终处置场,并会予30亿元新台币回馈金,部份乌丘居民发出抗议,不少媒体也加入声援乌丘居民,在社会舆论压力下,台电于2002年宣布放弃,但是探勘费用乌丘居民一毛也没有拿到。而30亿元假如真的给了,30%将给“名义上代管”的金门县政府,且由于乌丘居民没有土地权状,10亿元也会缴至拥有土地权状的政府,被媒体批为“政府的左手交给右手”。当时由于此事,社会开始讨论乌丘没使用台电的电力,却遭到如此对待,引起波澜。
大丘村、小丘村
乌丘岛上居民大部分主体来自湄洲岛的渔民,
乌丘乡图册(14)乌丘风光集(14张)由于当时乌丘附近海域鱼产丰富,只是湄洲岛渔民存放渔具的地方,渔季来时才会短暂上岛,岛上居民一部份就是由于国共内战后被困在乌丘上的。岛上居民都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从湄洲岛播迁到乌丘,加上驻防当地的官兵,自1949年国共内战后,衍生一种“兵民一家”的互助情怀。 岛上居民所使用的语言除了“国语”外,也通行莆仙话,也称为兴化语,当地也称乌丘话,由于岛上常年有来自台湾的驻军,因此许多居民也通晓台湾闽南语。岛上电力完全靠发电机供给,亦无自来水。
![]() |
![]() |
![]() |
![]() |
乌丘乡缺乏教育资源,曾经设有乌丘小学,但现在没有任何教育机构,孩童和年轻人都离开乌丘在外地就学
乌丘传统上以泛国民党的支持者占多数,目前乡长为中国国民党籍的蔡元珍,2008年“立委”选举中,中国国民党以及新党在当地的政党票获得压倒性的近86%。
乌丘乡对外交通极度不便,居民、物资进出乌丘唯一的方式是军方的船只。但因为军事管制,非当地居民进入乌丘必须经过申请许可。
10天一航次的军方船只往来台湾的台中港,是乌丘对外主要的交通方式。大丘、小丘之间没有固定船班,居民多自行以舢舨在大海当中行驶往来两地。
大丘村和小丘村各有直升机停机坪,但没有固定航班起降。
乌丘灯塔又名乌丘屿灯塔,位于金门县乌丘乡大丘村,建于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正工程师韩得善(David Marr Henderson)规划设计并由副工程师哈尔定(John Ropinald)监造的,为往来福州、厦门之间的船只导航。当时建筑构材由上海取得,并精准的算出建筑的材料及构件量。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占领了乌丘岛,并住在塔内,但灯塔守卫照常点灯。日军投降以前,美军战机攻击日军船只和灯塔,灯塔因此而受损,塔顶被轰击,造成灯具损毁以及塔身降低。后日军撤离乌丘的时候又再一次炮击灯塔。公元1945年,英国人修复灯塔。公元1951年,灯塔因军事原因,停止点灯,但灯塔的油漆和保养都继续进行。1970年到公元1975年间,灯塔开始由台军方修建,将原有的石造围墙用水泥材料加固,并提升高度,在内沿墙边兴筑房舍,把地下坑道连接到灯塔。从同治十三年到现在,乌丘灯塔历经一百三十三年的岁月,默默完成多年导航的使命。
鸳鸯湖